国美去黄光裕化还会经历怎样波澜?
“国美的危机彻底过去了!”
8月27日,国美副总裁何阳青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此时,离开黄光裕的国美已经走过近300天。让何阳青如此信心满满的是,8月3日国美成功配售新股、贝恩资本股权融资资金到账。
“贝恩融资让国美有了5个亿的现金流,资金解决后,国美整体运营转入比较健康的状态。很肯定的一点,我们的资金已经不是问题。”
尽管国美对外宣称 “危机彻底过去”,但是对于黄光裕配股国美一事,何阳青表示“时间自会见分晓,现在不好做表态”。
黄光裕是国美不得不面对的提问。
毕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黄光裕就是国美,国美就是黄光裕。二十多年后,国美,这个被黄光裕一手创业搭建起来的销售王国却不得不实施“去黄光裕化”。
紧急布局“去黄化”
3年前,黄光裕有一个恢宏的计划。
“2011年国美将占领中国1/4的家电市场份额,完成2500亿元的销售额。”那时,没有人不相信这个目标的实现,它犹如黄光裕三度出现在中国富豪榜上一般,耀眼夺目。
2008年11月19日,黄光裕“离开”了国美,一切都变成未知。
那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刻。国美董事会和管理层明白,黄光裕被拘的消息一旦被传出,可能意味着:资金链紧绷,股价狂跌,银行授信缩减,供货商不信任……
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当时人们心里都明镜一样:国美高层都绷着一根弦,唯恐有供货商催款断货,对国美来说,集体断货将意味着这个销售王国,顷刻倒塌。
1986年,黄光裕三万元起家,从一个百平米大的店面开始经营。截至他被拘,国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了28家分公司,及数百家直营店面,累计门店千余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电零售王国。
无论在公众还是商家眼里,黄光裕都是这个王国的霸主。如今,国王不在,王国体系受到空前质疑。
而且,当时的国美已经面临“2008年下半年销售业绩下滑”的危机。国美内部人士已经预感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何挽救?
国美高层的第一反应是把黄光裕事件与国美本身运营做出明确切割。
董事会开始不停地开会,有媒体报道,从黄光裕被拘,国美高层就进入了无休止的加班。一些前去探班的人描述:“国美所有的办公室都亮着灯。”
首先,国美董事会成员开始集体出访。陈晓、王俊洲、李俊涛这些国美高管们分工飞往全国各地,进行紧急公关。他们决定去跟家电厂商的大老板们亲自解释,恢复商家的供货信心。
2008年11月23日,国美宣布停牌的当天,陈晓飞抵香港,和国美的海外投资机构洽谈,以解决投资方的信任危机。
2009年1月18日,国美电器公告,黄光裕辞去公司董事局的职务,由原执行董事陈晓接替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一职。
黄光裕脱离国美的管理层面,标志着国美实施了“去黄化”第一步。
在此后的时间里,国美“去黄化”痕迹越加明显,甚至包括国美所有门店都换上了红色的新LOGO。
温和化转身
在外界看来,国美变了,变得温和了。
之前,霸气,一度是外界对黄光裕经营管理姿态的印象。
有媒体称,黄光裕做出一项战略决策,国美上下没有人敢反对。显然,承认自己脾气“急躁”的黄光裕,对内对外都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自信。
对于供货商,黄光裕领导下的国美时期,一直是“挟渠道以令各方”的姿态。由于国美强大的连锁规模和销售通路,各个供货商们不得不“宠着”国美。
在业界,流传着“霸气国美”、“和气苏宁”的说法。
“去黄化”实施后,国美在应对供货方的态度转变尤为明显。
一直以来,国美对供货商实施 “类金融”模式的超长应付账龄。由此,国美将“长大”的成本大大转嫁给了供货商。
“类金融”模式,即先货后款的供货付账模式。国美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现金交易的同时,延期3至4个月才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这就使得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并用于规模扩张或转做他用这样一个资金利用模式。
同时,供货商入驻国美,有几项霸王条款。譬如:支付节假日产品促销费用;库存转移在供货商环节……等等。
当然,期间也有大大小小的供货商对国美提出过质疑。
譬如,海尔拒绝参与国美的促销活动,联想采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些许供货商签名抗议国美的野蛮条款。
但是,对于庞大的国美而言,这些并没有危及它整个体系的运营。
黄被拘,使国美高高在上的日子一去不返。2008年11月28日,黄光裕被拘的第十天,从国美传来消息:为防止供货商追款,国美对供货商开始实行“先款后货”的还款政策。要求供货商拿到之前的货款后,必须确保其后供货的稳定性。
同时,国美还破天荒地答应供货商提出的各种要求。譬如,主动配合了海尔的零库存业务模式转型。海尔人士称,以前,“即使国美有这个能力,它也不会愿意做。”
而且,在国美与各供应商2009年的协议中,还特别允许供应商选择性进入店面,这些条件以往只有个别企业可以享受,现在成为国美零供关系的通用规则。
外界甚至感觉国美过于热情了。
停牌1个月后,国美在香港沙田马场举办“国美杯赛马日”,邀请各大供货商前来参赛,进一步缓和关系。
也就在此时,国美连发几篇新闻稿,向外界传递“国美得到各大供货商的信任和支持”的信息,化解供货危机。
单从供货商方面看,国美彻底修改了“黄氏关系”。
战略转移
三年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后,有记者问黄光裕:“‘和气生财’和‘时间就是金钱’,哪一个更接近你的理念?”
黄光裕回答:“人争了半天,无非就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功。时间就是金钱。”发问的背景是,国美和永乐并购案不久,国美势力迅速攀升。
如今,只有控股权的黄光裕再也决定不了国美的性格。
那个以挤压时间、疯狂扩张着称的国美,曾经像一个强壮的青年,四处奔跑。如今,它开始放慢脚步耐心琢磨。
两个月前,记者走访国美总部,19层门店营运中心的办公大厅里,墙上一块白底板上写着国美最近工作重点部署——关于关闭和重开国美门店的工作进程。此时,五十多家门店已经被关闭。一个箭头指向接下来重点关店省份——山东济南、青岛等。
国美副总裁孙一丁解释,2009年计划关闭一百多家店,主要针对营运效率低的门店。同时,减小开店的速度和规模。
其实,早在2009年初,国美就提出了以提升利润及网络优化为主导的家电零售业新战略。
据国美200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在2009年元旦到五一的这五个月内,国美关掉了110多家业绩不佳的店铺,估计避免这些门店带来的全年亏损达1.55亿元。同时,新开门店30家,以保持销售网络覆盖205个城市不变。
开店规模曾经一度是国美店面运营的的重要指标。截至黄光裕案件事发,国美已经拥有1300余家店面,并以店面的数量最多居“中国电器第一零售”之位。
黄光裕也将店面数量和销售总额,作为公司业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在多个公共场所,黄光裕对此表现出骄傲的姿态。
而在黄被拘一个多月后,国美正式提出的转型战略路线中,核心是,提高单店的盈利能力。这意味着,国美结束了黄光裕的“跑马圈地” 时代。
此时,苏宁电器高调宣布自己成为电器连锁行业的“领跑者”。“黄氏领跑”再也不是国美的方向。
经济学者马光远分析,国美要想实现“去黄化”,必须完成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管理层面的“去黄光裕化”。黄光裕辞去董事局职务,标志这个制度层面已经基本完成。二是舆论层面,将黄光裕与国美电器切割,这个工作,需要时日。第三个层面:股权“去黄光裕化”,这是黄光裕家族与各方角力的重点,也是分歧的最大所在。
尽管在市场转型方面,“去黄化”渐渐明朗。但是,最后一步的“去黄化”,何谈容易?
果不其然,第三步走得并不理想。
权力挪移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黄光裕之于国美,就是权力和方向。
这不仅仅在于黄光裕对国美的创业身份,也在于黄光裕占据国美绝对权威的股份比例。截至黄光裕被拘,他和妻子杜鹃在国美的股权份额占到35.5%。也因此,黄光裕出事后,这成为融资者比较在乎的谈判内容。
融资前夕,贝恩资本向国美董事局提出:“在面向全体股东配股18%的部分中,黄光裕家族必须放弃配股权,并转让给贝恩。”这样的要求无疑是对“去黄化”的最后紧逼。
在融资谈判中,提出这一条件的不仅仅是贝恩。只是,在贝恩再次申明此项要求之前,多家融资机构已经因为国美的无答复而退步。
此时,国美内部两股力量正在权衡,黄氏家族似乎在通过某种渠道在传递自己的意见。最显着的体现是那场股东大会。
在外界看来,端午节后的这次股东大会是再平常不过的。然而,这次会议似乎向外界传递出另外一种信号。会议上,副总裁孙一丁被任命为国美执行董事,至此,董事局中有5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以及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据说,执行董事中的王俊洲和魏秋立为黄光裕多年个人顾问,伍健华为当年黄光裕点名任命的董事,新上任的孙一丁更是黄光裕一手提拔。五位执行董事中,代表黄氏家族利益的董事达到了四名,占压倒性优势。
此后,负责和贝恩谈判的由董事局主席陈晓变为执行董事王俊洲和魏秋立搭档。谈判也跟着转移为:在“保证黄氏家族的控股地位”为前提下进行。
再后来的8月初,各大新闻媒体爆出“黄光裕狱中操纵国美”的重磅新闻。社会上对于黄氏家族的强悍操控力感到惊讶。
这一消息的最初来源是国美自己的一则公告:黄光裕出资5.49亿港元(约合4.83亿元人民币),认购国美8.16亿新股,全额参与国美配售。
至此,没有人相信国美可以真正“去黄化”。而且,黄氏股份的绝对权威也在说明这一点。
黄氏绝对控股
舆论普遍认为,黄氏家族再显余威,是基于对国美售股融资后自己股份被稀释的担忧。而国美之所以选择通过售股实现融资,是因为黄光裕事件之后国美资金链条全线告急。
一位国美高层人士对媒体形容,黄光裕被拘时,国美的财务状况已经“非常紧张”,“票据冻结了很多”。
截至2008年末,国美应付票据及银行借贷已达86.57亿元,而应付账款以及应付票据更是高达129亿元。
国美2009年上半年年报显示,期内收入为204.63亿元,同比下降17.73%,净利润为5.8亿元,同比下降49.57%。
2008年1月23日至2月4日,国美连续10次的回购,花费了22.37亿港元的现金;在此之前,国美电器又通过兴业银行委托贷款为大中电器支付36亿元。
孙一丁告诉记者,2008年,国美出资5个多亿收购三联商社20%左右的股权,由于三联商社的运营频频出现问题,店面收缩,盈利店被侵占,导致国美控股的三联商社出现了资金断裂。从而导致国美电器出现投资损失4.5亿元。
与此同时,在国美公告证实黄光裕被调查后,所有全国性商业银行都调低了对国美的授信额度。到今年8月,国美一直在用上年同期的现金流支撑。
现存资金危机下,更大的隐患正在逼近国美。2007年5月14日,由多家外资机构向国美电器发行的46亿元人民币的可转股债股价暴跌,其中大多数机构选择将在2010年5月18日前提前赎回这笔资金。这意味着,国美电器2010年5月前必须准备好至少46亿元的现金。
此时,国美高层已经不得不选择售股融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成为对“去黄化”的更进一步挑战。
在经过了长达半年的筹划后,国美电器融资贝恩投资,获得29.5亿元的资金。贝恩投资与联属最终持股量将增至23%,而公司大股东及前主席黄光裕及关联人士持股量由35.5%摊薄至27.2%。
之后的7月份,黄光裕通过“高卖低买”的配股行动,耗资5.49亿港元,认购国美22.97亿股。由此,黄光裕在国美的持股比例为34%,仍然牢牢占据第一大股东的位置。
香港冻结资产
然而,此时,黄光裕案件波澜再起。
9月8日,香港法院批准冻结黄光裕16.5亿港元的资产。香港证监会认为,黄光裕及杜鹃策划了国美电器在2008年1月及2月进行股份回购的市场行动,目的是以国美电器的公司资金购买本来由黄持有的国美电器股份,使黄得以将售股所得款项向一家财务机构偿还一笔24亿元的私人贷款。
黄氏家族的现金资产受到巨大考验。
如果黄氏家族不能填补16.5亿港元的资产,香港证监会将采取出售黄在国美的股份的措施获得。按当时股价框算,这相当于黄光裕的股份急减13%。
黄光裕还会演绎怎样的资本操控手段?“去黄化”还会经历怎么样的波澜?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国周刊》)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