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药”与“医”应一视同仁

来源: 卢胜锋 2009-12-21 16:21
  “医药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医药政策是最成功和所有人都欢迎的,但如何确保一个能够涉及大多数人利益和不因一个政策的实施而致一个行业凋零的政策,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新医改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谁将是新医改的受益者,是老百姓吗?笔者认为,这是多数人的善良愿望,但目前的事实恐怕未必是这样。
  
  药价降了百姓没减负?  
  
  君不见,这边老百姓尚未享受到药品降价的实惠,那边医院的诊金却提高了。现实是,收入不够欧美国家十分之一的中国人现在使用着价格比欧美国家贵20%~30%的汽油,而且油价仍处于步步上升中,而且那些国家的高速公路基本不收费,而中国老百姓不仅需支付昂贵的高速公路费,很多普通公路还要支付路桥费。药品价格则走向另一极端,近年来,国家对药品已进行了多次的调价,其中大部分实行降价,有些品种已是连续多次下调,以致一些药厂和经销商不仅没有利润,有时还要倒贴钱。这样的结果是部分疗效确切、安全的药品不得不退出市场。另一方面,老百姓不仅没有感觉到药品便宜了,反而觉得医疗费用越来越不堪重负!
  
  一个普通感冒,过去几元钱就可治好,现在动不动就要上百元甚至数百元,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医院和医生对药品有绝对的处置权,医院进什么药,医生使用什么药,消费者毫无知情和选择权,更不敢说不。如此,那些降价后对消费者有好处、但对医院和医生没有好处的药品或者医院永远不会进货了,或者虽然进了,医生却不愿使用。医生永远有很多选择,可以使用那些高价或有好处的药品。比如头孢曲松 ,从一支几十元降到几元以后,一些医院却只使用某合资厂的药,国产药降了十倍,合资厂的却只降了不到一倍,这样的结果不言而喻。新药层出不穷,医生的选择很多,只是苦了生产这些普药的厂家、使用这些药品的普通老百姓和经营这些药品的药店。特别是对于药店而言,有些药品,政府要降价,生产厂家却不愿意降,以致药店三面不是人:不降价,政府找麻烦;不卖,得罪顾客;亏本卖,药店何以生存?
  
  对药店的影响有多大?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全面推行,很多药店面临生死关头。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品牌药店停止扩张,有些过去一年可开数百家门店的连锁药店今年一家新店都没开。一部洋洋上万字的新医改方案,涉及到药店的只有空洞的80多个字,“国家鼓励连锁药店发展”,拿什么鼓励?
  
  第一个“鼓励”是先往饱受金融危机困扰、举步维艰的药店身上再切一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药品不加价,又可由医疗保险报销大部分费用,这样的结果是不少原来到药店购药自疗的人流向社区门诊;第二个“鼓励”是再往药店切开的新伤口撤一把盐:1000多种药品一夜降价,不少药店的药品进货价已高于政府的最高零售限价。
  
  很多药店为了在铺租年年升、员工工资年年涨、税收越来越重、社保等费用越来越高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非药品的销售以求生存,一些药店甚至已卖起日杂百货和水果,但增加非药品的销售又再一次遇到寒冬:一些原来没有明确规定不能销售或搞擦边球的商品,如消毒用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等,又受到更多的限制。
  
  现在很多药店因为生存艰难而雇不起药师,一些药师则因为工作时间长(往往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一二点,星期六、日也无休息)、工资微薄而辞职,导致很多药店无药师,这已成为行内公开的秘密,这样的结果是药店无药师把关,顾客的安全用药得不到保证。
  
  医院药品不加价,表面上受到损失,但一者可通过提高诊金获得补偿,二者可以获得政府更多的财政补贴,三者还可以增加一个所谓的药事服务费来增加收入,“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从而成为医改的最大赢家!
  
  老百姓则可能“喜忧参半”:药价可能减少了,但诊金付出却要增多。如果药品支出的减少还抵不上诊金的提高,那就有可能得不偿失。而且进医院还要赶路搭车、排队挂号,远不如到药店方便。
  
  而药店则是此次医改的大输家,不仅新增加的8500亿元医疗投入没有分到一分钱,反成为牺牲品, 如果全国近40万家药店数百万从业人员都不得不因为生存问题而“退出江湖”,那么,不方便的最终还是老百姓,因为社区门诊不可能覆盖所有区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药店方便老百姓自我药疗的作用和地位。
  
  而一波波的药品招标和降价潮更是一把双刃剑,降的只是普药,而新特药在厂家的操纵下依然价格高昂,由于医院仍占药品销售额的70%~80%,所以老百姓并未从药品降价中得到多少实惠。苦的还有普药厂家。一些厂家为了中标,不惜血本降价,供应医院的药品甚至比供应药品批发企业的还低,这样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药品批发企业也举步维艰;而厂家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也无法进行新药研制,只能在步步降价的仿制药中寻找越来越小的生存空间,最后只能是多方皆输。
  
  资源最优化的选择  
  
  笔者认为,新医改在实现先贤“病有所医”目的的同时,更应侧重“重病有所医”,不使老百姓“因病致贫”或因无钱而放弃治疗。从医疗卫生资源最优化、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医院的职责应更多地在治疗危重病患者和预防、治疗重大流行病上,普通感冒发热和皮肤类小病还是由社区门诊和药店来承担。
  
  笔者认为,要解决药店的生存难题,使药店能够真正造福老百姓,成为医改的支持者和配合者,就不能漠视药店的生存,并使药店真正能够与医疗机构一样获得政府的补贴,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给药店药师补贴,例如给每个药师每月1000元补贴。假若每个店按2名药师计算,全国近40万家药店每月需近8亿元,一年支出不到100亿元,只是医改每年开支的三十分之一。
  
  二是按药店的报税营业额给予全额退税或者部分退税,全国药店每年销售营业额若按1000亿元计,需退税150亿元左右,这样做可使所有药店能够全部按实际营业额报税而不会偷税、漏税。
  
  三是让所有药店都可以刷医保卡,这样既方便消费者,又确保公平竞争。
  
  医药缺一不可  
  
  医药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现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医药政策是最成功和所有人都欢迎的,但如何确保一个政策能够涉及大多数人利益和不因一个政策的实施而致一个行业凋零,是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医和药是人们健康不可或缺的两种东西,绝对不能厚此薄彼,一些人只重视医院或医生利益,无视药师和药物在人们健康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片面和有害的。
  
  现阶段,治疗各种肿瘤、心血管病、乙肝病毒等疾病的特效药尚未面世,医生也往往束手无策,青霉素被发现之前,做手术特别是“开腔”等大型手术往往是“九死一生”,可以说,正是因为青霉素等一系列抗感染药物和其他药物的问世,才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起码十年甚至一倍,而药物的发明者绝大多数是药师。没有药品,再高明的医师在病魔面前也束手无策。因此,必须对“医”和“药”在人们健康中所起的作用一视同仁。
本文为联商网经卢胜锋授权转载,版权归卢胜锋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