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特力屋:特立独行

来源: 联商网 2010-05-13 13:33

  来自台湾的中式微缩版本“宜家”在大陆迅速破局的秘密

  台湾特力集团旗下家居品牌HOLA特力屋,正在中国内地掀起一场消费革命—不仅快马加鞭,而且在每一个决策上都保持特立独行:一双居家拖鞋标价149元人民币,甚至,在千篇一律的世博特许商品经营上,它也力图体现自我风格。

  3月15日,包括上海仙霞路、杨浦区的五角场店、浦东正大店在内的五家上海特力屋门店,将世博特许商品摆放在店内醒目位置。

  和其它首批获得世博特许商品经营权的商家不同,特力屋从3000种特许商品中甄选出纺织品、箱包饰品、玩具、礼品、家用金属制品等七类家居生活用品,而不是泛泛出售纪念品。显然,这家全球顶级零售建材供应商对世博营销有自己的见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有助于推介特力屋倡导的东方式高品质生活理念。

  与此同时,特力屋当然没有忘记征服欲强烈的零售商的标志性举动:逆势扩张。

  2010年1月,苏州和上海便接连有两家特力屋开张。至此,特力屋在中国市场门店近50家,大陆门店占20家,其中6家开设于2009年。台湾特力集团在大陆全资子公司,上海特力和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忆华的计划是,未来数年,特力屋将以大北京、大上海、大广州为重心,逐渐向二三级城市辐射。

  在经济复苏背景下,特力屋提供了逆势扩张的典型案例。2009年,其内地总销售业绩增长60%。但很难想象,在此前,特力屋曾在这里蹒跚而行。

  同样作为中国大陆代表现代城市生活品质的符号化品牌,它最初的步伐落后于瑞典公司宜家。2004年,宜家在中国收获了7.13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增长24%。而这一年,特力屋刚刚涉足内地市场。此后的拓展策略上,特力屋在中国内地各城市战线过长,将单店成本(400万至500万人民币)回收时间拖延至2011年。“我们不再要遍地开花,现在要集中。” 特力集团执行官童至祥对记者说。当然,高出超市约30倍的日常用品售价也多少阻碍了特力屋在中国的发展。

  然而,金融风暴来袭后,特力屋却成为内地复原最快的零售业公司之一,原因何在?

  表面看来,经济波动触发商业地产业洗牌,包括上海中山公园、西浦陀、浦东大拇指等人气商圈腾出位置,特力屋得以进驻。但在更深层面上,高端零售业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内需市场的活跃。据童至祥分析,亚洲占全球零售市场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潜力无限,而经济危机冲击了日本市场的地位,中国内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实,特力屋的发展轨迹不过是对西方经验的实践: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后,生活家居市场开始崛起。而以中国GDP增长率8%、人民币在中期升值3%为计,预估2010年上海人均GDP将达到12000至12500美元,北京为11800至12200美元间。

  况且,支撑这个市场的中产阶层,也将同期进入黄金时代。根据世界银行对中产阶层的定义,年收入从4000美元至1.7万美元,有稳定收入,有能力购置房产和汽车,并有相应的旅游、教育等支出的城市人群。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升级,中国内地中产阶层的规模日益扩大。

  对此,台湾特力集团董事长何汤雄报以乐观预期:“13亿人的消费品味,正在觉醒。”接受记者越洋专访时,他的语气加重了几分。

  付得起的品味

  “人在会饿的时候,是想不到家居生活的。”特力集团执行官童至祥所言的家居生活,通过特力屋陈设的15大类日常生活用品展现出来。寝具、窗帘、层架收纳、小家电、家具灯饰、餐茶锅具、卫浴美体、蜡烛烛台、饰品花艺等5千多种商品划出消费革命的轨迹:从大量、廉价到质精细美。而消费意识的觉醒则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对中国大陆的城市居民来说,特力屋紧凑的商品陈列令人应接不暇,吸引力不仅来自产品本身,还来自一种倡导生活方式的购物氛围。

  在北京北五环广顺桥旁的HOLA特力屋,中、台、英、日等多种语言广播营造出一种国际化与本土品味接轨的气氛。正在选购餐具的张莹(化名)喜欢这里的广播:“听了就觉得,买了东西后一定会和外国人一样,过着‘理想的生活’。”

  这并不是中国大陆的独特现象,无论在内地还是台湾,“HOLA不断影响消费者Life Style,一直引领着市场trend。”童至祥说。

  在1990年代的中国大陆,宜家家居也扮演着类似角色。它启蒙了内地中产阶层对现代西式生活的想象与实践,却也因此背离了自己“平价品牌”的全球形象,以至于宜家中国从2000年起,逐步深化低价策略,以便弥合两种形象的差距。与宜家的错位经历不同,特力集团旗下特力屋是主动捕捉生活品味的变迁趋势,从而确立相应的市场定位与商业模式。“HOLA更重要的定位,就是付得起的品味。”童至祥对《环球企业家》说。

  成立于1972年的特力集团,在台北从一颗螺丝、一只榔头进出口贸易起家,迄今已成长为年营业额达7亿人民币的零售集团。1995年起,特力决定从B2B贸易转向B2C的实体通路,先与英国零售业巨人翠丰集团(Kingfisher Plc)合作,在台湾推出B&Q(即百安居)大型DIY家具零售渠道,之后又推出HOLA品牌,专攻家居家饰贩卖。

  HOLA(House Of Living Art)的西班牙文原意为“快乐、愉悦”。其所属的软装市场,是随着地产业和硬家装产业的兴起而崛起。具体来说,相对于沙发、柜子等不轻易更换大件家具,特力屋专注于季节更替性更强的家居软装市场。据顾忆华的观察,特力屋六成消费者是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的女性,起码一年夏、冬两季,她们会更换家中寝具等软件。

  特力屋集团董事长何汤雄能在2004年之前,洞悉到大陆市场的这种潜在需求吗?这与他的老朋友、康师傅控股董事长魏应州不无关系。何汤雄进入大陆后,常去拜访魏应州。话匣子一开,聊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魏应州对老友说的最多的一句是:“老何,再不进来做家居,就来不及了!”

  不过,售价149元的家用拖鞋当时可没什么市场。曾就读于中欧商学院EMBA的顾忆华回忆说,两三年前,一个同学在上海特力屋购物后向她抱怨道:你们HOLA东西怎么这么贵?但今年年初,另一位同学在特力屋一次性消费超过两千元人民币,特地打来电话:HOLA真便宜,物超所值!

  其实,特力屋在台湾成立初期,货品囊括了数万元的水晶灯及一、两元人民币的小灯泡。这种模糊不清的市场定位,让HOLA品牌形象进退失据,并造成销货速度过慢,产生庞大库存。

  此后,HOLA非常注重产品挑选与定价策略。舍弃高价位后的特力屋偏重价位适中、质感好、具设计感的商品,定价平均比百货公司便宜20%。但在内地,这一定位却需要调整。

  “我们提供的是溢价商品,相当于百货公司等级。”对此,顾忆华分析说,中国大陆居民到百货公司购买家居商品的比例仅占其中营业额的3%至5%,在台湾却可达到三倍以上。因此,在中国大陆,特力屋的任务是将中高端消费者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中分流到HOLA。

  在这里,把握好高质量商品的性价比,对特力屋来说尤为重要。事实上,特力集团在持续为此努力。如今,特力屋在中国大陆出售的商品,已有70%实现本地制造,这个比例在5年发展中逐步提升,而另外30%则来自进口。换言之,以70%实现“付得起”,以30%代表“品味”,特力屋在中国内地营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的黏着力。

  “我们不唱高调,但掌握小资情调。”顾忆华对本刊说。

  陈设的学问

  兜售一种“付得起的品味”并非易事,特力屋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不断进行锤炼。

  以前,特力屋在台湾可以用一整面墙来摆放玻璃杯,从红酒杯到咖啡杯,一应俱全。但锁定客户群之后,一再调整紧缩,现在只剩两排陈列架,是过去陈列面积的20%。

  特力屋喜欢钻研商品陈列的学问。在台湾,有个“HOLA实验室”,其中的货架尺寸与实际卖场一致。每当新品要上架,或要进行陈列调整,都会先在此进行模拟。包括营运、设计、店面管理者会一同检视,相互讨论。

  不过, 支撑这种缜密的店面陈列的,是特力屋以“平效”(每平方公尺的销售效益)为先的管理核心。当平效低于1200元人民币时,特力屋管理者就开始逐一检视过去一周的销售状况,再仔细分析是哪个货架、哪个品类,没有达到预期。过去一年,特力屋五成以上的货架都经过抽换调整,细微的陈列调整更是每天都在发生。消费情况实时地反馈到陈列,及更重要的库存管理上。

  在当今零售业,许多管理者把“便利性”奉为圭臬,却很少考虑到店面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事实上,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颇为复杂,包括一次购足、货源充足不缺货、价格标示清楚、店面规划良好、配置指南、信道宽敞、简便的退货规定、足够的工作人员、二十四小时营业,以及高效率的集中式结账柜台。沃尔玛正是借此成为全球零售王者。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大陆,能坚持长此以往,殊为不易。

  实际上,对学问的钻研,得益于特力集团长期以来的自我驱动。

  三十年前,台湾约有近二十万家中小型贸易公司。小老板们只需一部电话,就能接到来自西方几百万美元的订单。但如今,这类公司只剩下一两千家。从1986年开始,新台币兑美元汇率起了很大变化,从1∶40,弹升至1∶27,让这些依赖出口的贸易公司难以存活。在成本遽升、利润大幅缩水的情形下,许多小型台湾工厂不得不关厂倒闭,或迁至内地、东南亚等国家,找寻生路。

  但特力集团却逐步成长为台湾出口量最大的贸易商。其业务涵盖零售、贸易、营造、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领域,经营方式从合资到自营, 15年间,从货架系统、空间设计、货物摆放、库存管理,它跌爬滚打地积累起从制造业到零售业的各种诀窍。到HOLA特力屋品牌运营时,这些诀窍已被锤炼为捕捉城市消费品味的能力:弹性设计商品组合,找到最有利的市场切入点。

  特力屋这种从贸易,制造,逐步涉足零售的路径被称为“变形虫”商业模式。在经济学者出身上海市台办主任杨建荣看来,这是介于制造业、服务业间的“2.5产业”现象。而台商的优势也在这一现象中体现:通畅物流、定位精准、引领时尚风潮,同时有能力压低成本。

  搜星运动

  特力集团之所以能实现跨界转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何汤雄开放的人才策略。

  一年多来,特力集团总部包括HR总监利瓦伊哲、信息官彭元珍、市场营销总经理冉龙华,都来自跨国公司。去年4月,供职台湾IBM27年的童至祥加盟特力,担任首席执行官。

  童至祥是台湾IBM成立五十年来第一位女性总经理,亲和力强,业绩卓越。“Sophia(童的英文名)是能够亲历亲为,伸手下去做的人。”前微软、思科大中华区总裁杜家滨曾与童至祥有过长期合作,在他眼中,童思路清晰,执行力强。

  不过,对童来说,这却意味着一场彻底转型:从B2B到B2C、从高科技到传统产业、从跨国公司到本土家族企业,“IBM的老同事们,去外商成功的比较多,去台湾企业成功的比较少。”对此中风险,童至祥心知肚明。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原本并不谅解,但了解她的想法后,最终也送出祝福。

  事实上,特力家族企业向全球化公司的蜕变吸引了童至祥。何汤雄对此非常明确,家族企业的好处是灵活,但其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跨国运营。“尤其面对中国跳跃式成长,我们内部更要变化得很快。”何汤雄说。

  除了3到5年内,实现特力营业额翻倍,何汤雄还希望童至祥重新改造特力的组织氛围:“在管理方式与结构上,一直是特力最薄弱的地方。”为此,童至祥力图将IBM的高绩效制度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好在,在压力之外,童至祥也体会到转行的乐趣。2009年上半年,为了从金融风暴突围,台湾HOLA适时牺牲5%至7%的毛利,推出更多高质感平价家饰。“好多新商品,两个礼拜就卖掉一整季的量。”HOLA台湾总经理蔡玲君笑着回忆。“其实,家居装饰市场真的很大。”童至祥说, “跟好几年只买一台的PC市场完全不一样。”

  在诸多任务中,童至祥所率领的特力团队还需把大半精力集中在中国大陆。从今年起,她会花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这个竞争日益升级的市场。

  最近,丹麦的JYSK、日本Niddori等跨国家居企业,都瞄准中国市场,筹备开店。蜂拥而至的对手无疑威胁着特力屋的获利计划。

  为此,特力屋在忙于开设专卖店的同时,也考虑进入百货公司的新模式。

  位于北京东直门来福士购物中心的特力屋就成功实施了这一策略。虽然营业面积较小,但每到周末,到来福士消费的白领,也会顺道逛一下HOLA。相较于传统的郊区大型店面,人气、销量均大幅提升。

  另外,HOLA特力屋官方网站正进行全新改版,将最先在北京推出,今年内,中国大陆门店所在的城市也将陆续开放网络渠道。茁壮成长的中国中产阶层隐藏在城市各个角落,为了找到他们,特力屋将不遗余力。

  “真的要进入战国时期了。”最近,HOLA特力屋中国区总经理顾忆华兴奋地对所有员工说,“大家准备好,我们要开战了。”
  (环球企业家 方儒)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