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 绕不开长安
李书福终于完成了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
2010年8月2日,这起跨国收购案在伦敦正式完成。李书福以15亿美元的最终价格购得了沃尔沃轿车的全部股权。这距离吉利与沃尔沃的前控股股东福特汽车签署并购意向4月有余。
在完成交易后,无论是李书福还是福特的CEO艾伦·穆拉利都对这桩交易给出了解释。李书福给出了中国式的说法:“对吉利来说,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天,我们对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感到非常自豪。这一瑞典世界级知名豪华汽车品牌将坚守其安全、质量、环保和现代北欧设计这些核心价值,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传统地位,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
穆拉利说:“只要沃尔沃轿车能完成重组,它可以重新盈利”,“福特在出售沃尔沃以后,可以更加专注于福特品牌,在‘一个福特'的计划下推出更能满足市场的轿车和卡车”。
在这两个人的言辞中,这起交易都满足了各自的需求。
不过,对吉利的管理与营运团队而言,它面临的挑战要远大于福特。简言之,即是如何能保证沃尔沃在中国之外的市场扭亏为盈,同时能把产品与技术移师中国。吉利与沃尔沃在中国已经面临的局面可视为其中的缩影。
求解沃尔沃
在中国市场,吉利与其收购的沃尔沃汽车和福特在中国的生产工厂长安福特之间的摩擦表现的尤为突出,它们之间不会如签字仪式一样皆大欢喜,复杂程度绝不亚于国际市场。
实际上,吉利与福特就沃尔沃交易签署意向协议时,吉利与长安之间的问题已经浮现出来。只是,当时有关这起收购本身已经足够具有吸引力,毕竟吉利只是一家快速成长的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它与沃尔沃之间的品牌差异巨大,这种交易具有足够的震撼力。所以,吉利与长安之间的隐患尚可处于地下。
现在,吉利与长安之间的问题已清晰的呈现出来。
在福特出售沃尔沃之前,这一瑞典品牌旗下的主力轿车S40和S80的系列车型已经在长安进行生产。根据长安与福特和沃尔沃签署的协议,这种代工的时间是10年。沃尔沃S40的代工期限截至2015年,S80L的代工截止日期为2018年。
吉利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并没有让长安放弃的理由。虽然这两个系列的产品,在长安的营运中表现的并不出色。无论是S40还是S80,在市场定位与营销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都乏善可陈。除去在经销商方面的降价行为,长安与福特都没有拿出真正适合这两款产品的营销计划。
但是这两款车的存在对于福特和长安利大于弊。这两款车占据了沃尔沃轿车三个主要生产平台中的两个(沃尔沃代码P1和Y20),这可以分摊长安福特生产的蒙迪欧、S-MAX以及福克斯等产品的费用。同时,长安集团坐拥一个国际品牌,它不会舍得抛却这样的利益。
对吉利而言,这有相当的压力。在沃尔沃轿车的产品体系中,S80系列车型是唯一的豪华轿车。可以说,这是其品牌的重要支撑。改型产品S80L,同样在长安进行生产。很难想象,8年后,当代工结束时,S80及其后续产品对沃尔沃品牌会有怎样的残值。
品牌就是一切
而在市场层面,由于中国制造与低廉成本联系紧密,所以,吉利收购沃尔沃品牌会使得它本身的含金量被看低。可以作证的是,自2010年3月份至8月份,沃尔沃经销商的降价促销力度纷纷加大。这只能说明,沃尔沃品牌的轿车在营销上无法找到差异化定位的窘境。对长安来说,是无法找到;对吉利来说,是尚无力找到。
不仅如此,在吉利、沃尔沃、福特谈判的过程中,长安、福特、沃尔沃仍在进行着对沃尔沃资源的争夺。之前,有关沃尔沃XC60在长安投产之事广受关注,迄今无果。长安不愿意从其中全身而退的迹象由暗转明。
对徐留平与他掌管的长安集团,能否从经营沃尔沃系列车型的过程中,获得技术是其次,他关心的是长安汽车集团在数字统计上能否进入业界统称的“四大”。毕竟,唯GDP主义至上的现实主义,对国有汽车企业更有难以言明的意义。
在这层意义上,吉利与长安之间的角力是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的竞争。
收购沃尔沃前后,李书福一直说吉利与沃尔沃不会合并到一起。无论这样的说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品牌上是正确的,对沃尔沃品牌更为重要。
为摆脱低价的形象,李书福与吉利汽车完成了艰难的品牌转身。帝豪、全球鹰等子品牌逐渐成为吉利汽车重要支撑,这种转变的关键是吉利汽车的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吉利与中国汽车都面临由追逐产品到建立品牌的阶段。如汤姆·彼得斯所言,“品牌就是一切”。
将沃尔沃品牌独立出来,不仅是沃尔沃的需要,更是吉利汽车的需要。但自开始实现国产化之后,沃尔沃再也没有在品牌营销中获得加分。李书福需要的是,让这种却分越明显越好,这是其在中国成功的关键。
沃尔沃品牌要在中国重塑形象,始终绕不开长安。在全球范围,它还有看不见的障碍。
(付辉)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