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低碳零售 外资超市实力雄厚又占先机
在“减少碳排放”的争夺上,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零售企业又走在了前面。
9月14日,来自英国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乐购)在上海的首届“气候变化暨零售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宣布,本财年其在中国的业务将减少10%碳排放量,包括其在中国的所有门店及配送中心。而到2050年,TESCO将全面实现“零碳超市”目标。
实际上,以TESCO、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为首的外资零售商早几年就已经未雨绸缪,花大力气进行“节能减排”,让自己在今天占据有利的位置;而苦于资金投入成本阻力,国内多数中小零售商对于这场已然开局的零售业低碳盛宴还处于观望状态。
TESCO样板:低碳排放到“零碳超市”
TESCO全球公司事务及法务执行董事Lucy Neville-Rolfe CMG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的专访时表示,TESCO将继续投入5亿英镑用于改造普通门店升级成节能店,本财年减少10%的碳排放量,到2020年所售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将减少30%,到2050年成为一家“零碳企业”。
Lucy介绍,今年年初已在英国剑桥郡的Ramsey开出全球首家“零碳超市”。TESCO的这家“零碳超市”由可持续使用的木材、LED照明设备以及用可再生燃料发动的综合供热供电发电设备建成。
“TESCO自2008年开始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低碳节能门店。” TESCO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Ken Towle透露,未来将把全球包括热电联供等未来在中国政策许可下可实现的先进技术运用到中国市场。
据中国商报记者了解,目前TESCO在中国已拥有近80家门店,其中已有25家节能店,年节省能耗25%。而年初TESCO完成的对2008年以前开设的门店的整改后,老门店每年节能也达到15%。
除了降低超市自身的碳排放量之外,TESCO还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和通过价格因素来鼓励顾客支持低碳商品的方式进行减碳,可口可乐就表示其在TESCO的倡议和支持下,将饮料包装改良成了可循环使用的PED瓶。TESCO还透露,“我们正在和250多家供应商就3600多项减少自有和其他品牌产品包装用料的技术进行合作。”
对于消费者方面的减碳目标,TESCO希望是在2020年前,大众消费的供应链中产品的碳排放量实现减少30%的目标。目前,TESCO已经开始实施碳足迹和碳标识工作。
成本效益争夺战
几年前,“低碳”在中国更多只是一个商业噱头味浓厚的单词,如今它却成了零售行业重要的商业行为。
在TESCO作为零售业的“低碳先驱”将减碳战线延伸到中国市场后,对 “碳糕”的争夺其实早已在国内市场开局。
家乐福迄今为止已投入2.5亿元资金用于门店节能改造,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新建或改造了数百家“低碳”未来超市。2008年,家乐福在武汉开出其首家节能门店,此后以此为样本,陆续改造中国的门店,包括启用布袋风管系统和免费制冷系统等,节能20%。
沃尔玛也不惜重金建设低碳节能店,截至2009年,沃尔玛已在北京、广州开设两家高效节能旗舰店,通过采用LED灯照明等高效环保设备,与普通门店相比,节能店能节约40%的用电量。沃尔玛计划到2010年底,使其在中国的所有店面水资源消耗减少一半。
同时,沃尔玛还从供应链上尝试“绿色化”,其提出“碳揭露计划”,将公布6.8万家供货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沃尔玛已与三十家供货商试行该计划,包括DVD、牙膏、香皂、牛奶、啤酒、吸尘器、汽水等项目。
而在大多数超市还在推广环保塑料袋时,麦德龙则率先停售环保袋,改用棉质或麻质购物袋、纸箱等环保商品代替。
出席零售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零售企业能耗约占总成本的10%-20%。减少碳排放,已成为零售商新一轮的争夺焦点。郭戈平说,零售业是一个微利行业,目前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2%-3%左右,而仅电费支出普遍就超出了1%,对于零售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低碳式发展的实质价值在于节省成本。
TESCO的“低碳试水”向中国市场延伸就佐证了这一点。Lucy说,为实现低碳10%的目标,仅低碳门店的投入就比普通门店的投资要高出10%左右,但从2000年开始,TESCO英国总部在推出更为节能环保的设施之后,已经累计为公司节省了近1亿英镑的运营开支,在英国一些建筑设计上的环保改造在两年内均被印证可以收回投资。
中国商报记者也了解到,家乐福、沃尔玛等节能店,每年每店平均省下近百万元电费。以家乐福为例,目前家乐福单个门店一年因节能而减少的开支能达100万元,按照目前145家门店总数计算,每年减少开支1亿元以上。
本土中小零售商的困境
引发零售业人士关注的是,在外资高调推行低碳行动时,国内本土零售商对于低碳的热情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关注的更多是节能灯的使用、变频冷柜的投放。前者还属于商务部推广的政策。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所的所长诸大建教授在论坛上指出,未来“绿色”的低碳趋势将成为中小零售商无法绕开的壁垒。“如果不按照低碳标准升级,未来将为此支付更大的成本甚至失去立足之地。”
商业公司的减碳动力其实很简单,诸大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与其以后被动地来接受减排指标,不如抢占先机,提前布局和探索如何运用低碳经济模式,甚至谋建行业通用的标准,在五六年后积累下经验以大派用场。”
实际上,“很多中小零售企业已经注意到环保、低碳这个潜力市场了,但成本的巨大投入成为企业负担加重的担心。”郭戈平对中国商报记者说,阻力还在于设备改造的投入回报。“中小零售企业担心的是巨大的投资什么时候才能收回?”郭戈平指出,中国零售业90%以上为中小零售企业,对资金投入的成本效益考虑是目前零售业难以普及减碳的现实阻力。
“本土中小零售商大部分店铺是租赁经营,不是自有物业,而供暖、空调等设施开展节能改造都是大投入,需要的节能资金是现实难题。”
在此背景下,外资零售商却已开始通过先期的试水、摸索谋求建立起零售业的低碳行业标准,包括与供应商的合作步骤、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中小零售商的低碳滞后只能是为此支付更多的代价成本。显然,外资零售巨头降低碳排放的努力,将迅速提高整个中国零售行业的碳排放整体标准。对于目前处于观望的中小零售商而言,低碳将成为以后不得不大代价花费的成本支付。
对此,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司长邸建凯在论坛间隙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商务部、财政部、发改委将共同商量出台多项零售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政策,而在培养消费者节能意识上,也将出台类似于塑料袋限令之类的强制性节能政策,以引导个人消费与行业的低碳发展结合。而在政策标准上,邸建凯透露,商务部在已出台超市节能标准的前提下,诸如百货业、专业店等其他零售业态的相关节能标准也将在近期陆续出台。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刘建沪也在论坛间隙透露,就商业流通领域的“十二五”规划,中国商业联合会已向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局提交了八项政策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流通领域的低碳化。“预计未来政府对流通领域的节能示范项目将有实实在在的财政支持。比如,企业在采购节能设备时能实现税前列支,过去这笔费用都要到税后才能扣除;银行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资提供低息贷款等。”
(中国商报 颜菊阳)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