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永旺、凯德等三年将在京布店10余家
核心商圈资源的越发稀缺,加上新兴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众多内外资零售巨头将目光投向社区。记者昨日获悉,不久前宣布重点发展购物中心业态的北京华联,将在未来三年内于北京拓展9家社区购物中心,而凯德商用、阳光新业等商业地产企业与永旺等外资零售巨头也不约而同瞄准这一市场。
10余家社区商场将入市
在未来三年内,北京市场将会有超过10家定位于社区的购物中心亮相。按照本土零售品牌北京华联的扩张计划,其将在三年内新开9家购物中心,除了位于三里屯地区的项目外,还有双桥、天通苑、亚运村和肖家河等新老居住社区的8家华联购物中心、社区商场。北京华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发展社区商业的同时,也不会放弃在核心商圈寻找机会。而看中北京社区市场潜力的内资企业不只北京华联一家,阳光新业旗下的社区品牌,其在北京南部分钟寺地区的门店,就会在明年5月亮相。
内资零售品牌在大本营“掘金”的同时,外资品牌也嗅到了社区的潜在商机。新加坡企业凯德商用目前拥有“来福士”和“嘉茂”两大购物中心品牌。据凯德商用的高层透露,凯德商用将会在北京继续加强拓展社区定位的“嘉茂”品牌。与此同时,日本大型零售集团永旺继“落子”京北、京东后,还会在丰台开设一家新的社区购物中心。
充裕资金投向市场洼地
在零售业相对发达的欧美市场,其购物中心大多集中在社区。北京商业正在经历的,从追逐体量、业态“大而全”,到迎合市场需求的转型,符合商业的发展大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王府井、西单等核心商圈的商业资源紧张,导致北京市场很难再出现类似于东方新天地这样的购物中心。与核心商圈的商业相比,社区购物中心的面积较小,以超市、餐饮、生活配套等业态为主,辐射范围约为2-3公里,在这种定位下,社区购物中心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同时,由于社区购物中心主要依托于高密度的居住区,顺义、通州等新城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也为社区商业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北京社区市场的商业潜力摆在每个商业企业面前,零售商仅仅具备判断市场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商业地产项目的资金回报周期往往较长,这就需要企业有稳固的资金链作为支撑。事实上,北京华联、阳光新业、凯德商用等正在加速进军社区商业的零售品牌都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
社区商业不能简单复制
就在内外资零售品牌“描绘”企业蓝图、北京社区市场进入商业井喷期的背后,却面临着一丝尴尬。据商业专家分析,北京现有的社区购物中心大多是以“缩小版”的区域购物中心形式存在,社区商业的特征并不明显。不少定位社区商业的品牌和业态,大多未在社区购物中心出现,这种“倒挂”现象成为北京社区商业发展过程中一道现实问题。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一些零售商将核心商圈品牌的业种简单复制到社区门店的做法,很可能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他看来,如果商业企业想在社区商业领域有所作为,在等待国内市场果品、书报、宠物服务等生活类业态不断丰富的同时,还应将核心商圈出现的品牌进行调整,使品牌和品类更加贴合所在社区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北京商报 记者李铎)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