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全食超市能否为国内超市的转型提供借鉴?

来源: 联商网 2013-06-05 08:53

  
  前不久,美国最大的天然食品和有机食品零售商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发布了2013财年二季度财报,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两成。这在净利只有个位数增长甚至出现下滑的美国零售业中显得格外瞩目,也似乎宣示着这种深耕有机食品的零售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零售增幅开始进入慢增长期之际,全食超市能否为国内超市的转型以及新业态的开拓提供借鉴?

  美有机超市逆势大增

  在截至今年4月14日的这一财季,全食超市公司的净利润为1.42亿美元,每股收益76美分,这一业绩好于去年同期,且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

  事实上,近几年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许多超市受到沃尔玛的低价威胁都接连倒闭,但全食超市却一枝独秀,各项经营业绩“涨声一片”。这种主攻有机食品的零售模式显示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全食超市堪称超市里的“贵族”,这里一公斤野笋要250元人民币,土豆也要70元/公斤。但它的忠实消费者却说:“我从不看价格。”

  那么,消费者看的是什么呢?全食超市供应的食品中,每种都附有“成长履历”,注明产地、生长和加工过程等。每位要成为供应商的有机农户,都必须填写39页的表格,从土地情况到种植过程,都要详细说明。消费者如果希望买到绝对放心的食品,全食超市就是首选。

  虽然全食超市的体量和销售额与“零售大鳄”们还差得很远,但在美国人民眼中却是与苹果、谷歌等公司齐名的大牌,近两年来热播的美剧中都会提到它。

  国内缺少品牌有机超市

  无论在商品陈列还是卖场环境上,国内的高端超市都有复制全食超市的影子。但仔细对比之下,这种模仿却是形式大于内容。全食超市内最精华、也是比重最大的部分——有机生鲜食品在国内高端超市中几乎找不到。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高端超市内多以进口包装食品为主,生鲜仅占很少一部分,而且还不是有机食品。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北京的超市简单把“进口”等同于“高端”,太过狭窄。而那些打出“有机超市”名号的企业,也因采购实力不足或是缺少忠诚顾客而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经营。

  早在2005年,上海就开出了首家有机食品专营机构欧食多(Ostore),然而却在半年内烧掉3000万元后关门大吉;去年,主打“超有机”食品概念的三安诚超市也在北京开业。然而,目前农业并无“超有机”食品,也自然没有对“超有机”食品的界定。“超有机”恐怕也只是企业自造的噱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做有机食品超市的企业往往以投机行为居多,并未考虑到有机食品超市品牌的树立、消费者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全食超市在美国也是经历了30多年才逐渐名声在外的。

  有机农庄难与超市联姻

  目前在一线城市,有机食品的拥护者一般是通过有机农庄来获取正宗的有机食品的。有机农庄一般是会员配送制,每周配送一到两次,配送的商品由农庄的种植情况决定。

  事实上,被称为“国际最严格标准”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自去年实施以来,经营有机产品的门槛提高了不少,也淘汰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农庄。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农庄从土地、水源、种植区设置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一种声称是“有机食品”的农产品均要经过相关认证。

  由于有机产品前期投入巨大,价格相应较高,消费者对其品质的要求也会更严格。对此,有些农庄甚至提出了“从田间到餐桌”不超过24小时的配送承诺。这也使得有机农庄直供超市的可能性降低。

  上海多利农庄创始人张同贵很坚决地表示,“绝不选择与超市合作”。因为常规蔬菜的主要渠道是超市、菜市场等,但有机蔬菜成本高、价格贵,如果还要给超市留出利润空间,就必须加价,再加上进场费等费用,最后的价格更贵。“既想卖出去还想赚钱,太难了。”
  (北京商报记者 娄月/文 CFP/图)

本文为联商网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