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企替劣质餐盒买单 规范餐盒产销链刻不容缓
“老边饺子和东来顺”为劣质餐盒支付10倍赔偿款的案例在餐企中记忆犹新。在这场全国首例食品包装安全消费维权案中,两家被告餐饮企业被罚,但是餐盒生产和销售企业却逃脱了惩罚。如何改变目前餐盒原料不合格但产品合格的现状,避免餐企为劣质餐盒挡箭?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食品包装打假、维权、扶优刻不容缓。
餐具:原料不合格成品合格
去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令第21号),从当年的5月1日起,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
“但从解禁至今,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仍未实施市场准入,缺乏产品标准,造成企业为了逐利失去良知,监管部门没有执法标准可依”,董金狮表示,一次性发泡餐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标识不全、不规范,如“产品外包装未标示材质名称、产品数量、生产企业信息、生产日期及产品执行标准;产品质量检测出现原料不合格但成品的卫生指标却全部合格的怪现象。监督执法部门以餐盒检测结果为依据无法对这种不良企业进行查处,导致发泡餐盒解禁后这种现象越发的普遍而不可控制”。
“这种怪现象正是导致发泡餐盒市场混乱的主因。不良生产企业抓住这个标准上的‘漏洞’,大肆使用外购废料。”董金狮坦言,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近期调查中发现,目前在我国餐盒生产企业中,只有约20%企业的产品是真正合格的。这也加大了餐饮企业为无良生产企业挡箭的几率。
餐企:难觅合格餐盒
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贺保贵表示,餐饮企业使用的打包餐盒大多从专业市场订购,很多情况下,餐盒外包装并没有标注相关信息,也难知合格与否。比如,从颜色上看似降解餐盒,但不知是不是真正符合标准,自己送检的成本太高昂,这样混乱的市场,餐饮企业无法仅凭自身力量去判断。
对此,董金狮也表示,确实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产品标示“安全”、“环保”甚至“降解”,但未获合法的“安全环保”认证,涉嫌欺骗消费者。“按照规定,‘安全、环保’产品需通过第三方认证,才能称之为‘安全环保产品’,才可以在包装及说明中标注,仅有生产许可证(QS)不能证明产品是安全环保的。”
贺保贵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规范餐盒的生产销售准入标准,做好市场的监管,相关部门在建立黑名单的同时,推荐一批规范的合格企业,便于餐饮企业选择。他还建议,应该由相关协会联手帮助餐饮企业选择购买正规的餐饮包装。
据悉,目前全聚德、眉州东坡、和合谷、吉野家、永和大王、真功夫等餐饮企业因为每年使用的餐盒数量较大,所以采取集中采购、定点加工的做法,通过公开招标来选定达标的餐盒生产企业代加工,这比之前的可追溯制又进了一步。
专家检测:透明餐盒最保险
董金狮告诉餐饮企业和消费者,打包应首选透明餐盒。“透明餐盒可微波加热,更耐高温、耐油。”
董金狮认为,产品合格不等于原料合格,产品合格也不等于食品就安全。在我国,尽量不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去装剩饭菜,也不要直接微波加热,因为发泡餐盒不耐热不耐油。“发泡餐盒应该用在蔬菜水果和生鲜食品上。”国际食品包装协会通过对发泡塑料餐具与非发泡塑料餐具比较发现,不论是产品的应用、消费者的认知、市场的监管,还是废弃后回收再利用,一次性非发泡塑料餐具都要优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董金狮介绍,尽量不选带色的餐盒;如果不得已选择了有颜色的餐盒,那么,餐盒接触食品的内层也要用白色的,因为即使检测合格的餐盒,在装上食品后也会有一定的褪色。
今年全国“两会”强调食品、餐饮、药品行业实行“黑名单机制”,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一旦进入黑名单,将被永久性驱逐出行业。那么,提高可行性和落到实处,是政府监管部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吴颖)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