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应该保护个人数据还是将其货币化?
联商网消息:通讯应用程序WhatsApp去年8月宣布了一项具有争议的隐私政策,将开始与母公司Facebook共享用户数据。全球各国用户对其共享数据的举措表示不满和抗议。有的市场呼吁WhatsApp 停止与Facebook分享用户数据,其中还有部分用户甚至考虑放弃WhatsApp而使用别的通信应用。
毫无疑问,WhatsApp 倍受争议的数据共享新政策把“数据货币化”问题摆到了用户面前。很多公司已经在销售关于用户网页浏览、出行和购物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浏览器Cookie、第三方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中的信息。还有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他们收集这类数据供内部使用,用以分析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和个人信息,以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营销活动,或进行新产品开发。
尽管部分消费者不愿意分享其个人数据,但Worldpay的研究表明有更多人愿意将个人数据视为一种货币用于交换商品或服务。虽然很多人担心隐私、欺诈,以及品牌对他们过于“了如指掌”,但全球近半数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乐意共享个人数据从而换取更多产品和服务。
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相比处处捍卫自身数据的隐私,他们对数据货币化更感兴趣。Worldpay发现,就全球范围而言中国消费者最有可能将个人数据货币化;逾一半(55%)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在网购的时候分享个人数据,以获得额外的服务和功能。
意料之中的是,中国年轻消费者比起长者更有可能将个人数据用于交易以换取服务。和其他各国一样,这类“数字原住民”更愿意与品牌进行线上互动,并认为品牌终究会以各种方式得到他们的个人数据。接受Worldpay调研的18至24岁中国消费者中,67%表示会考虑将个人数据货币化,而55岁及以上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仅有31%。
此外,消费者的态度似乎也正在发生转变:之前他们只是被动地任由商家共享其数据,如今,他们更加主动自信地去争取个人数据资产的货币化。随着逐渐深入了解企业如何使用其数据,消费者希望掌握主动权,收获数据共享的好处。如果数据成为一种资本的形式,消费者则希望在给出个人数据时能获得相应回报。
尽管有些地区的消费者对分享WhatsApp数据仍持谨慎态度,但Worldpay的研究表明他们最终也会不可避免地分享一些个人信息以换取回报,并最终乐此不彼。事实上,如果能够得到相应回报,世界各地的年轻消费者现在都很乐意分享诸如年龄、性别和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2]。回报主要包括有资格购买限量版商品、获得折扣券或累积会员积分以便日后使用等。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能够独享来自零售商社交媒体渠道的折扣和特价乐此不彼,另一方面,零售商自身对与这种免费又容易获得的大量客户数据正是求之不得。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进行网购、社交和在线通讯,网络上的个人数据量会持续增加。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的电商市场规模一直领跑全球,并且仍然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消费者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并且越来越乐意共享数据以获取特殊优惠和附加值作为回报,因此在网上购买内容和服务时,个人数据也将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的货币。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