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热点九:电商下乡、食品追溯与精准扶贫融合出各方受益新格局
自2014年起,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连续六年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以下简称电商下乡),至2019年示范项目实现了全国贫困地区全覆盖。
比电商下乡起步更早的是肉类、蔬菜和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自2010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分期分批支持了58个城市、18个中药材主产销区,开展了肉类、蔬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肉菜追溯建成了以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屠宰、批发、配送、零售、团体消费、“产销对接”追溯子系统为支撑,以追溯信息链条完整性管理为重点、“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并覆盖到58个城市的1.8万家企业、30多万家商户,以及数千万农业生产者。
中药材追溯建成了以中央、地方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中药材种植养殖、原料经营、专业市场、饮片生产、经营和使用六大环节追溯子系统为支撑的流通追溯体系,覆盖了全国18个省市的约2000家企业、1.7万家商户,以及上千万种养中药材的农民和加工流通业者,同样实现了试点范围内中药材的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有效提升了全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
2016年,商务部再次会同财政部支持山东、宁夏、上海和厦门开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示范工作。其中,食用农产品在原肉类、蔬菜和中药材试点的基础上,又扩展到水果、水产、粮食、地方特色农产品等品类,从而为电商下乡、食品追溯与扶贫工作的结合埋下了伏笔。
电商下乡与食品和中药材追溯两项试点示范工作,由于都采用了信息化网络和电子化通信技术,都覆盖到农牧业生产和贫困农户,因而在改善农牧土特产品供给结构,改善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同时,也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市场生态。近年来各地将电商下乡综合示范、追溯体系试点示范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出了许多全产业链受益的商业模式。
主要做法有:
1.构建互补互惠的产业合作体制机制。
围绕当地优势农牧业资源,在电商下乡和追溯体系建设中,通过引入品牌龙头企业,组织贫困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组织。这种组织化的合作体制,由于实现了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透明可追溯,扶贫对象精准到户,也为引入金融信贷、发放扶贫补贴等提供了可靠依据。贫困户有了帮扶组织和渠道,还有利于转化土地、劳动力等自身资源。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在发展塔林花羊产销上,是这方面成功的示例。阿旗政府负责推动构建追溯体系,开展品牌宣传及市场推介;乡村农牧互助合作社为养羊贫困户免费提供种羊、母羊、防疫和产地加工,并提供无息贷款,实行一对一专人帮扶等综合措施。合作社还按照每斤高于市价0.5元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可追溯肉羊,同时对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非贫困户的肉羊,每斤提取0.2元的扶贫公益金,由阿旗扶贫办通过追溯系统分配给贫困户,由此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追溯精准扶贫体系。据当地反映,贫困农户肉羊养殖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合作社支持的每户80-100只扶贫羊,按照每只羊300-400元的利润,每户2019年预计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再加上养殖等帮扶项目,可在1-2年时间实现脱贫目标。
2.建设全程信息化追溯体系。
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电商下乡平台与追溯平台逐步融合成统一平台,减少平台投资、降低运行成本、集成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追溯体系的不少试点示范项目采用了北斗或GPS定位、RFID芯片、视频监控以及温湿度环境监测等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连续跟踪定位产品的生产流通位置,将环境监测、产品质量标准要求、操作规程等关键信息加以串联,建成从基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终端销售的全程可视化追溯体系,从而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有效提高了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力,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
例如,祁连牧场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技术,部署电子围栏,为近亿亩牧场提供拍摄精度达1.5米的卫星低空遥感地图,同时采集牧区地理、水源、植物种类位置、牧民分布等信息,实现了将生产过程在线可视化。他们还给50万只羊、牦牛、骆驼身上佩戴可用卫星定位的智能项圈,为牧民配备手持机,实施在线定位、监控及管理。
此外,利用在线视频还可实时监控智能工厂、运输仓储过程,消费者也可以用智能手机APP实时查看产品追溯信息,进而实现了全产业链“眼见为实”。与传统溯源系统相比,祁连牧场在线溯源系统的所有数据均由卫星及定位芯片或摄像头采集,实现了非数据人工记录,不可篡改的实时在线传输。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检测发现,祁连牧场的羊肉,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的比例为一般羊肉的7倍多;而且其羊肉富含DHA,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检测出高富含DHA的羊肉。这些信息也通过追溯体系披露给消费者,不仅宣传了其羊肉的高品质,扩大了销路,也有效地支持了该地牧民的脱贫致富。
上面提到的塔林花羊,也是追溯全程信息化的实践者。阿旗政府为可追溯扶贫产品及扶贫对象设立了专有的二维码名片,切实做到一户一码、一物一码,实现了每一定点帮扶贫困户、每一只扶贫羊的可追溯动态监管,并通过定位器实现了禁牧区管理和草原载畜量管理。这些措施明显增强了“塔林花羊”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提升了塔林花羊肉的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水平,以及电商交易及追溯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
3.加强品牌建设。
目前,农村贫困地区产品品牌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借牌”嫁接。即通过引入外部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在本地生产并对外销售。这种方式往往立竿见影,迅速显现扶贫成效。
例如,四川南江县具有丰富的丹参种植资源,其丹参有效成分远优于国家标准,当地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南京同仁堂“借牌”合作,为后者提供丹参种植基地,从而产生可观的产品溢价,使品牌商家与贫困药农双双受益。二是本地培育。即集中本地优势产品资源,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这种方式所用时间较长,但是一旦形成影响力,就会产生长远的高收益。
如山西隰县制定了“玉露香梨”区域公共品牌追溯标识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度、溯源信息采集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等一整套标准与管理制度,对打造该县玉露香梨地产品牌,提高优质品率,扩大市场影响及占有率,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以上两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其重视发展品牌农业并借以脱贫,曾做过多年艰辛的努力,而最终随着电商下乡和追溯体系的建立,为这类地区精准扶贫插上了展翅高飞的双翼。
4.用新方法拓展销售渠道。
各地电商下乡即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均将农产品上行(从农村销售到城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各地产品特点,设计了特色包装与针对性营销,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精准对接各类客户群体。同时,利用追溯系统,使得整个产业链上的质量安全信息完全透明,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联通,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中的消费信任问题。
有的信息追溯系统甚至可以显示所购农产品是由哪个贫困农户生产的,让消费者有机会通过市场购买行为精准扶贫。由于从田间到舌尖全部信息一“码”联通,现在产品追溯码往往成为消费者购买前用智能手机必查的项目,“先查后买”成为年轻人的时尚。
此外,农村电商与当地物流的结合也拓宽了销售商路。重庆秀山县建立了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园云仓和村头电商平台,当地可追溯的扶贫产品如土鸡蛋等,可以通过线上的村头电商平台或线下的武陵生活馆销售,产品品质得到广泛认可,影响力和行销区域不断扩大。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早期的农产品追溯试点,由于缺乏经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也曾遇过困难和阻力。然而近两年来,由于这两方面的工作互相借力,并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协同效果:一是破解了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实现了多方合作共赢;三是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四是形成了产销互动与良性反馈和循环。
有专家预言,5G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万物互联,随着5G应用的普及,农产品电商、追溯体系与精准扶贫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展现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任晓涛)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