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专业机构平台预测:疫情对中国零售业影响有多大?

来源: 联商网 2020-02-27 15:52

图片/联商图库

联商网消息: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零售业面临严峻考验。

疫情之下,零售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企业的解题思路,想必也能成为行业进化的催化剂,推动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疫情对经济和零售业到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行业应该怎么做?

《联商网》特别整理了国内外各大专业评估咨询机构或平台的报告,将其中与中国零售业相关部分摘录如下,仅供参考。

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

2月25日,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独家发布《新冠肺炎对零售业影响分析报告》,报告指出,此次新冠疫情对零售行业短期内影响较非典更强,个别业态损失较大,但从长期看不影响零售行业的整体增长趋势,电商、超市等业态反而在此次疫情中有了更多机会。

百货: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从1月25日起,全国数千家百货、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陆续暂停营业,只保留店内超市对外开放,其他业态开业时间未定。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百货行业恐将迎来近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跌。

购物中心:对于购物中心开业情况而言,新项目开业在疫情期间也出现了下滑。纵观近五年(2016年至2020年)1月份开业的商业项目情况,2020年1月创下了近年来新低(事实上,从我们以往记录的数据上看,已经是六年最低),仅为26个,同比跌幅达35%。

品牌商:据调查显示,本次疫情对品牌商家最主要造成的影响前三位的依次是:销售业绩大幅下滑、现金流紧张、库存和员工问题。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现金流紧张的品牌商家多数现金流维持在3个月以内,形势严峻。而库存则在服装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认为,由于2019年属于暖冬,因此冬季服饰销售并不理想,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未完成清库存的目标。目前已经有多家上市服饰企业开始陆续发布2019年盈利能力预警。且因疫情发展尚不清晰,多数服饰企业春夏服装订购将会出现问题。因此,今年将是服饰企业的洗牌之年。

餐饮:春节历来是餐饮业的黄金时期,2019年春节全国零售和餐饮消费额约为10050亿元。此次受疫情影响的餐饮零售额在春节七天内将会腰斩,损失近5000亿元。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认为,个体工商户对抗风险能力低,受租金、员工成本、库存压力等影响,疫情结束后,或将迎来一波餐饮门店的调整潮。

超市大卖场超市大卖场作为线下民生行业,为本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商品,疫情期间在政府的支持下基本保持正常开工状态。为了减少外出,居民计划性采购增加,超市人均客单显著提升。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认为,超市行业成为这次疫情受影响最小的行业,随着疫情管控时间的加长,大宗购物的时限也被拉长,超市大卖场在疫情期间或成为零售行业为数不多的保持增长的业态之一。

生鲜电商:受疫情影响,线下用户开始向线上转移,电商特别是能够提供及时配送服务的生鲜电商订单量开始暴增,主要到家平台在春节期间交易额均产生了200%以上的增长。

不过,暴增之后伴随而来的是运力与供应链的压力叠加,特别是运力压力。提供及时配送服务的生鲜电商配送员多以大专、高中、职高、技校毕业生为主,且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春节期间大部分人员返乡回家,疫情管制导致他们不能及时返城复工,导致此前各平台宣称的半小时达、1小时达已变为2小时达甚至隔天配送。

麦肯锡咨询公司

2月15日,麦肯锡发布报告指出: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大于2003年SARS带来的影响,但中国消费品和零售企业仍可通过迅速行动、打好战术和战略组合拳等方式,度过逆境。

麦肯锡认为,鉴于消费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大幅攀升,预计此次消费品与零售行业仍将首当其冲,但对行业内不同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消费品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影响差异:拥有雄厚实体店基础和大量一线员工的零售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尤其是人力成本及租金。而在华拥有庞大销售团队和大量制造业务的消费品公司也将面临同样的压力,但更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方面。其供应链将受到疫情的极大干扰,致使无法满足中国乃至全球的需求。

麦肯锡建议企业关注短期与中长期两个方面。从短期而言,企业要采取一系列紧急战术性举措,克服阵痛;从中长期而言,企业应着眼危机后的增长和复苏战略,放眼未来,积极布局 “新常态”,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思考长期的战略性行动时,企业应考虑到疫情结束后消费者行为的一系列转变,包括他们可能会加速转向线上购物、进一步提升健康意识,以及增加对更加权威及更加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的需求等。此外,中小企业面临的供应链中断或被兼并收购的风险也会明显增高。

德勤

2月14日,德勤发文指出:新冠疫情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体现于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尤其集中体现在食品饮料、鞋服、美妆、零售及教育行业。

德勤判断,此类相关行业在疫情基本稳定后将呈现三类状态:刚需迅速回稳类:食品饮料行业;预期报复性反弹类:鞋服行业、美妆行业;消费者行为改变类:零售行业、教育行业。

鞋服行业方面,突发库存“事故”来袭,许多企业的生死将取决于两季的去库存、回笼资金,行业面临洗牌和整合。此外,迫于经营压力,品牌将面临临时闭店甚至部分关店抉择,经销商结构及门店网络面临调整契机。消费者方面,由于公司办公、聚餐、健身房等聚集场景将继续受到抑制,居家、室内运动鞋服需求预期上升。

美妆行业方面,虚拟技术应用加持,线上购买、实体店微信群购买替代线下体验,美妆行业去中心化势在必行。而美容实体门店业务进入冰冻期,居家美容保养需求上升。此外,由于化妆场景减少,出现特殊时期妆容需求:宅妆、口罩妆、反差妆,对品类增长格局产生影响。

零售行业方面,疫情无接触需求大幅促进生鲜超市增速暴增,未来将持续改变普通消费者日常采购习惯;商场超市等零售环境卫生水平将受到持续重视,无人超市、无人柜、机器人应用加速;线上平台及微信购物群的建设和维护将成为新的线下实体店标配,线上线下的融合将被进一步促进。

贝恩公司

2月12日,贝恩公司发布的《新冠肺炎困得住中国经济么?》报告指出,回顾以往的疫情或自然灾害,零售市场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冲击、恢复和回稳。

在疫情对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影响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讨论,贝恩将商品零售场景分为9大类,分别是:生鲜食材、休闲饮食、聚会节庆、母婴育儿、个人护理、家庭清洁、健康防护、服装服饰、电子电器。

贝恩发现,不同场景在疫情结束后的需求模式和变化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快速回稳型:在疫情当中由于恐慌需求有所井喷,但疫情结束后迅速恢复平稳,适用于日常刚需、且需要经常采购的消费场景,如生鲜食材、母婴育儿等;

短期囤货型:在疫情当中由于恐慌爆发式购买,大量囤货,导致疫情结束后消费频次和需求低迷,适用于日常刚需、但具备囤货性的消费场景,如健康防护、家庭清洁;

反弹/报复消费型:需求受疫情冲击严重,而疫情结束后需求释放,出现反弹式、甚至报复式消费,适用于非刚需的消费场景,如个人护理、聚会节庆、服装服饰等。

贝恩指出,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改变,将进一步影响消费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将会加速提升,马太效应可能愈加明显,中小企的持续生存面临更大挑战。同时,现代通路的竞争力将会更加显著,对传统经营者的挤压将会愈演愈烈。

贝恩建议,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短期聚焦一件事,中期强化两件事,长期提升三件事”来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短期一件事:赢得顾客和员工信任;中期两件事:调整全年预算、提升老客和新客留存;长期三件事:满足全渠道需求、强化供应链建设、发现潜在合作或兼并机会。

波士顿咨询

2月14日,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在微信账号发布文章《面对新冠疫情“黑天鹅”,零售业如何整装破局》,文中指出,虽然零售行业的增长终将恢复,但本次疫情来势汹汹,整体行业受到的影响明显要大于非典时期。

对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波士顿咨询发现,本次新冠疫情对消费零售内的各细分行业影响各异,特别是餐饮服务、娱乐、旅游和日用零售/服装零售细分行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大;而卫生用品、健康类消费产品、包装类食品、电子类消费等很可能在疫情中逆势增长。

波士顿咨询指出,对日用零售/服装零售而言,短期的影响体现为“剧变式的行业扰动”:例如消费需求降低,消费者整体信心下降;隔离措施导致门店停业或者部分闭店,线下经营熔断,前线员工闲置,士气低落;以及库存积压,物流运力不足,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大,投资扩张信息不足等。长期来看,疫情将刺激日用/服装零售企业加速发展电商业务,并带动新零售布局、O2O等相关业务转型,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会加码布局“全渠道”战略。

科尔尼公司

2月14日,全球战略与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发布微信文章《海啸之后,暗潮汹涌——疫情之后的零售业变局》,其中指出:初步估计,一季度,疫情将给零售餐饮业造成1.5-3万亿的经济损失。

科尔尼指出,零售行业是疫情打击的重灾区,对各业态、各品类的影响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有三大影响:

第一,线上影响弱于线下,生鲜电商变“危”为“机”。预计疫情之后,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从当前21%进一步提升至24%或更高。

第二,近场受创小于远场。当前,对于贴近社区的超市、便利店、社区生鲜店等“近场业态”来说,生鲜和生活必需品的核心需求依然强劲,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一部分政策性闭店要求和防疫措施带来的成本上升;而“远场业态”如购物中心、百货、品类专业店、餐饮则普遍“休克”,现金流危机严重。

第三,大平台韧性强于小平台。在面对疫情的反应速度、调度能力、运营弹性上,大平台显示出了更强的优势。由细微见大势,疫情之后,行业洗牌会更加猛烈。

同时,科尔尼还认为,疫情过后,即疫情结束之后的1-2年内,零售业将在深度线上化、社群化和碎片化、无人化和平台式整合四大方向上加速演变。

凯度咨询

2月17日,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微信文章《新冠疫情对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影响速报》指出,以2019年2月2日~8日作为2019年的春节周,2020年1月25日~31日作为今年的春节周。

今年春节前两周销售同比总体增长了15%,远高于2019年全年5.3%的增速。但是随着1月23日武汉封城,各地政府建议居民减少外出聚会和旅行,春节这一周快速消费品市场迅速下跌24%,紧接着春节假期延长的第二周,销售额同比下跌41%。根据初步的判断,春节前后四周快速消费品市场规模下跌超接近12%。

2月7日,凯度咨询(Kantar)发布微信文章《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危与机(二)——零售篇》,文中指出,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但便利店、无人店与自动贩卖机等实体零售,各类电商,以及线上与线下的整合零售都出现了新的机遇。

凯度咨询指出,从短期来看,部分渠道与业态的消费需求提升明显;就长期而言,这次挑战对培养新的消费习惯、开启新的蓝海、促进商业转型与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百货与购物中心为例,凯度咨询认为:短期来看,由于疫情导致的客流减少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百货和购物中心的生意产生影响。而就长期而言,这可能是这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线上推广和新工具应用、加快融合线上线下、充分挖掘会员数据的最佳契机。

线上商城、官方微信账号、微信小程序等百货或者购物中心自有线上平台的重要性在今年将得到凸显。会员关系管理、数据深度挖掘、个性化产品以及促销定制、实现高价值高质量的会员和销售增长将会成为核心策略。体验式消费依旧是线下消费的主旋律,不过,如何利用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线上购物体验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恒大研究院

1月31日,恒大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报告指出,疫情对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2020年春节档颗粒无收。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同期受损严重。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同期锐减。1月底交运行业出行人次减少约七成。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受波及。简单估算,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持续时间和政策应对力度,主要有三种可能性。

情景一:防控及时得力,疫情持续时间较短,对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此后逐步下降,3-4月结束,四个季度的GDP增速预计为4%、6%、5.8%和5.6%,全年在5.4%。

情景二:由于春节复工人口流动、气温较低利于病毒传播以及防控不得力,疫情可能延续至二季度,最终各方面努力下并在气温升高的帮助下于6月左右结束。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将影响整个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一季度GDP增速滑落至4%,二季度略有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四个季度GDP增速预计分别为4%、5%、6%和5.8%,全年GDP增速为5.2%。

情景三:考虑到病毒的前期潜伏期较长、传染性较强以及未来变异的可能性、复工以后再次扩散和传播、防控上可能的疏漏,疫情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预期,形势的演化比第二种更严峻也要充分估计。四个季度GDP增速预计分别为4%、5%、5%和6%,全年GDP增速为5%。

亚智联&苏宁零售技术研究院

2月21日,亚太智慧零售产业联盟(简称“亚智联”)联合苏宁零售技术研究院发布《后疫情时代的零售行业趋势及技术前瞻》报告。

报告从商品经营和企业变革两个角度对后疫情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苏宁现有的业务和技术,对零售行业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及即将到来的发展机遇进行了盘点。

一般情况下,口罩不属于日常必需品,但与17年前的非典疫情时期相比,人们对口罩防护的重视有了更大共识。历史上,因疫情催生“口罩经济”的国家中,日本算是典型。在日本口罩市场中,口罩不仅种类、功能众多,不少还搭载了黑科技。苏宁零售研究院认为,对口罩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会让戴口罩成为一种民众习惯。未来口罩生产不仅会有明确分级、分类要求,还会兼具美观和智能。

近年来,我国远程医疗市场呈现巨大潜力,中投顾问产业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13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27.63%,到2022年达到345亿元。苏宁零售技术研究院认为,线上医疗的广泛布局、就医问药的便利和可触达,将在疫情之后备受关注。届时,医疗机构、生产厂商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将更紧密,大数据、AI技术应用,还将进一步推动医疗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尤其是基层医疗需求,会更多借助远程医疗的方式来实现。

为解决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供应,有报道称,山东济宁的商务局,通过组织电商企业探索社区团购线上平台,来扩大农产品团购的辐射范围。这一举措显示出,政府作为组织者,认同并在实际推动社区团购的进一步落地。

近两年,我国电商巨头相继入局社区团购,通过供应链、价格优势逐步形成规模性覆盖。但从实际运营看,仍有欠缺灵活和运营管理不够精细化的问题。

未来社区网格团购发展看三点,货、交付能力和线上零售能力,它们依赖供应链、物流及运营管理的相互作用。而发展主体,也将不再局限于电商企业,零售企业、供应商甚至便利店都有可能入局竞争。

东方金诚

2月11日,东方金诚发布研究报告《结合非典复盘看新冠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对可选消费为主的百货和购物中心产生暂时性不利影响,但利好超市企业、网络零售商、并推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可选消费短期内将受到严重冲击,但疫情结束后前期抑制的消费需求将得到延期释放,因此对全年消费需求的影响有限;对零售企业而言,新冠疫情影响下,不同细分子行业内企业表现将有所分化。具体如下:

(1)疫情将使百货和购物中心营收暂时性下降,但对全年影响有限。新冠疫情期间,以可选消费品为主的各地百货和购物中心关闭或缩短营业时间,需求受到严重抑制,短期企业收入和利润将受到较大不利影响,但疫情结束后,被抑制的可选消费需求将得到延期释放,因此预计对百货和购物中心全年业绩影响有限。

(2)必需品为主的超市企业总体受益,尤其是较早布局超市到家服务的企业。对超市企业而言,由于超市产品主要以生鲜食品和日用品等为主,属于必需消费品种,加之疫情影响下居民囤货行为增加,因此超市企业销售规模将有所增长,尤其是生鲜食品供应能力强、物流配送体系健全的龙头超市企业将明显受益。同时,生鲜配送到家业务将在此次疫情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前期较早布局超市到家服务的超市企业明显获益。

(3)居民出行减少,有利于网络零售商,并将推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本轮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电商渗透率远高于2003年,同时物流基础设施更加成熟,居民出现减少、线下销售受到抑制将使得网络零售商和线上线下融合良好的新零售企业业务规模有所增加,并推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光大证券

2月7日,光大证券纺服研究团队发布《化妆品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分析专题》报告。报告显示:疫情短期影响消费,但长期来看不改行业成长属性,而短期调整将带来优质龙头布局机会。

据团队预计,2020年,中国化妆品上市公司全年营收增速放缓3~8%。

对比2003年的非典,2020年疫情对美妆行业造成的影响如下:

1、品类:近年彩妆兴起、占比提升,其可选属性较强致化妆品总体可选属性上升、需求端受2020年疫情影响程度预计较2003年增大,主要集中在彩妆、有一定必需属性的护肤品类预计受影响相对较小。

2、渠道:2003年电商渠道占比不足1%,2018年提升至27%、且为目前成长性最高的渠道。疫情导致线下总体承压情况下,03年受抑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20年可转移至线上,促行业对抗疫情能力增强。电商短期受制于快递停工、复工后望改善,有望先抑后扬。

3、营销:疫情影响下需求减弱,品牌商广告投放延后。宅经济加速短视频等内容营销趋势,春节期间APP增长前五大均为短视频APP,加速行业洗牌,内容营销布局/效果好的品牌有望在新一轮行业变化中胜出。

中诚信国际

近日,中诚信国际发布研究报告《新冠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我国消费市场带来明显冲击,但潜在的消费需求仍将对零售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支撑,且转型升级的趋势将得以延续。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零售细分领域分化态势加剧,电商渗透率快速提升。部分区域零售业务运营受到的不利冲击较大,但大型零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且有力的政府支持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百货及购物中心方面,受疫情影响,各门店处于歇业状态或营业时间缩短,客流量骤减。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时尚零售企业 实体门店(其中包含了入驻百货和购物中心的门店)平均约70%处于停业状态。预计2020年一季度百货和购物中心销售业绩将大幅下降。而在疫情取得控制后,基于消费者的补偿心理,百货企业重点经营的化妆品、服装及珠宝首饰等商品销售规模或将快速反弹,购物中心客流也将逐渐恢复,场景式购物消费仍将呈现较高的景气度。

超市方面,得益于日常消费需求的刚性特征,超市企业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基于盈利模式及商品消费特征等因素,超市企业的线上业务发展程度高于百货和购物中心企业;在疫情期间,农批市场和餐厅的消费需求转移至电商平台和超市,超市企业通过自营或外部电商平台实现生鲜等食品销售和配送,发挥了重要的民生保障功能,便利店等社区型业态依托区位优势亦维持了一定的客流量。但基于居民出行减少、部分品类销售下滑以及电商分流等因素,预计2020年一季度超市业绩同比增速将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低于百货及购物中心。

电商方面,疫情期间,居民对日用品及医疗卫生用品的囤货需求旺盛,带动线上生鲜、速食品、医药等品类的销售量快速提高。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京东商城全国范围内米面粮油等基本民生类商品需求大幅增加,居家母婴、健康、宠物、家电、娱乐等需求“反季节”增长。生鲜电商方面,生鲜电商平台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大量用户和流量,且在蔬菜和肉类订单量剧增的驱动下加大与供应商的对接力度,使其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完善。可选消费品预计受疫情冲击较大,而日常消费品产品客单价和毛利水平低于服饰等非标准类产品,预计2020年一季度电商的销售规模和利润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影响程度小于实体零售,且此次疫情有利于电商渠道快速抢占消费市场。

华泰证券

2月12日,华泰证券公布研究报告《基础消费稳健,疫情加速教育新模式》,报告指出:2019年必选消费坚挺,可选消费承压,2020年疫情影响不改中长期趋势。

报告指出,疫情对可选消费构成短期冲击,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关闭,线下零售客流量大幅减少,尤其对餐饮、服装行业影响较大。但随着疫情逐步控制,部分可选消费会递延至后期实现,甚至出现报复性消费反弹现象,长期来看疫情影响不改长期趋势。

就化妆品行业来看,疫情影响短期增速,关注物流恢复进展。华泰证券认为,疫情对线下渠道的影响相对更显著,渠道库存可能导致报表端影响后移。同时,疫情亦有望加速线下零售门店转型。

就百货行业来看,疫情短期冲击明显,后续关注客流及终端折扣变化。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春节以来全国百货商场客流大幅下降,大量门店关闭,行业销售收入及租金收入受到明显影响。百货商品以可选消费为主,部分消费可以递延至后期实现,预计疫情得以控制后需求端将明显回升。

就黄金珠宝行业来看,需求预计后移,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化。黄金珠宝消费为可选消费,受疫情短期影响较大,但是因为大部分黄金珠宝消费仍然是婚庆刚需,相关需求预计将递延至后期释放。另外考虑到国内黄金珠宝龙头主要采取加盟制, 短期收入端受疫情冲击可能小于终端零售(2020Q1 部分货品已经发给加盟商),但下一季度加盟商采货将受到影响。

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还在2月4日发布的报告《疫情短期影响线下实体零售,配送到家业务有望受益》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给零售行业造成的影响包括:

疫情影响春节消费,线下消费场景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受影响程度上百货>家电3C连锁零售商>商业物业运营商>超市。参照2003年非典时期的经验,后续待疫情解除后,线下零售渠道有望迎来恢复,部分前期受压制的消费品需求亦有望迎来释放;

受人工、租金等刚性成本拖累,零售企业利润端受影响程度或将大于收入端;

零售行业的配送到家业务或受正面拉动,中长期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金公司认为,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短期内将带来影响,提示短期风险;但随着消费者“线上下单—快速配送到家”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对于积极建设线上线下全场景的新零售龙头,有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中长期看好配送到家业务快速增长的超市龙头。

中债资信

2月21日,中债资信发布调查报告《零售行业:可选消费受疫情冲击较大,政策呵护行业短债压力可控》,报告指出,零售行业下游直接为终端消费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消费者对传染性疾病的忌惮以及各地陆续出台的人员流动、交通管制、关闭线下人群聚集场所、延迟春节假期复工等防疫管控措施,直接削弱了整体消费需求,消费结构亦呈现了疫情期的重大调整,即必选消费成为居家隔离的物资支撑,可选类消费大幅被动压缩。故而,与之对应的超市、百货及购物中心受疫情冲击的程度差异较大,同一业态内部因供应链布局、线上融合能力、区域疫情严重程度等差异也将呈现分化。

以必选消费为主的超市业态的抗周期性和风险事件的能力较强,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小,全年仍保持较为稳定增长,其中,具备跨区域经营能力、供应链优势强大、线上布局较为领先的超市龙头甚至可能获得短期超额营收。以可选消费为主的百货及购物中心业态将受到较大冲击,全年该业态整体销售额或呈现负增长,尤以疫情严重的湖北等地区最甚,但是疫情影响不会跨年。

百货及购物中心类企业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大,其中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地区企业,因复工复产进度明显滞后和对疫情忌惮情绪将阻碍消费欲望反弹力度,受疫情冲击将首当其冲,年度营收和盈利或将大幅缩减;广东、河南、浙江、安徽等受灾相对严重的省份的企业次之,疫情影响下尤其需关注前期受线上消费冲击导致业绩下滑、门店升级投资较大、新店效益未显现等的百货及购物中心企业。

整理/联商网 张占英)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