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骑手可以多送一会儿 但用片面真相带社会情绪大可不必

来源: 锌财经 单一 2020-09-10 14:50

图/联商图库

昨天,《人物》的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刷爆朋友圈。今天,在文章还在持续发酵的凌晨1点,饿了么迅速回应,称“会尽快上线用户可选择配送时间”的功能,美团也做了回应。

谁也没想到,《人物》的一篇文章,会把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外卖速度”推到了舆论口诛笔伐的高潮。

不可否认,这篇文章信息密度极大,细节完整,案例充实。站在内容专业性的角度,这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饱含情绪的长爽文”,给无数的读者传递出一种“外卖小哥好惨”的情绪。

但,这样的套路其实适用任何一个个体。

比如,每一个人的母亲,都能写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含辛茹苦拉扯孩子,受苦受累从不多说。

比如,Tony马在凌晨两点还在回复工作邮件,虽然创业二十几年,但他说他不得不继续努力,现在大环境不好,他还要为数万名员工谋生。已经50多岁的他,也时常需要奔波在香港和深圳之间,这样的代价是牺牲健康和家人的陪伴时间。

是不是觉得平凡如每一个母亲,势大如“Tony马”的大佬们,都适用“xxx们,被xxx困住”这个文体?

“片面真相+情绪”的确是写作的不二法门,可以把这叫作“割情绪的韭菜”。

当用极其微观的视角聚焦到每一个人的时候,其实都可以是“快乐的”、“难过的”,又或者“悲伤的”。

既然这篇文章是靠“谈情绪”爆的,那就继续谈点感性的东西。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主要的抨击点在“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太短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引导情绪把问题归咎到了平台。

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倒觉得有必要掰扯掰扯。

任何一个可以正常经营下去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的。不论是饿了么,或是美团,目前来看都是会长时间存在的企业。

说到底,经过O2O的百团大战和十年的经营,两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都是长在市场实际需求之上的,并且市场已经接受。

而外卖市场最大的受众群体包含的极大概率就是那篇爆文“10万+”里的大部分人。现在的配送方式客观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需要此般的运力配送”。

真要改变文章里抨击的“平台给予骑手的配送时间太短”的问题,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市场不需要这么高效率的运力”。

那么,市场什么情况下会不需要这么高的运力,可能主要是两种情况:

1. 点的人少了;

2. 大家还是点,但大部分人都愿意等。

所以,“让骑手多送一会儿”的决定权在你我他,在给《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点的每一个赞里。

说到底:你愿意等吗?愿意,可以,甚至可以不点。

饿了么也在凌晨公开表示会努力开发类似功能,给用户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但是,有人愿意等,也有人不愿意等,即便“10万+”,但也不能代表每一个人。

一则吐槽国外送外卖慢的短视频收获高点赞

说完市场端,再来说骑手。他们真的愿意“慢慢送”吗?

未必见得。

配送时间变长,意味着收入减少。

送过外卖就会知道,现在能勤勤恳恳做下来的外卖骑手,大多是4050,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顶梁柱,也是家庭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收入来源,不少人还背着几十年才能还清的房贷,不敢吃不敢喝更不敢病。

——他们敢减少收入吗?敢吗?

再看疫情之后,各行各业劳动力涌入外卖的新闻屡见不鲜,从英语教师到健身教练,从横店群演到一线工人……“万能小哥”的标签背后,又是多少家庭的被逼无奈?毕竟对碍于面子的国人来说,送外卖可能就是退无可退的最后选择。

当然,说到这里,并不是为哪个平台开脱,也不是说饿了么或者美团已经做到“完美”,事实上,客观世界也没有哪一种形式、物质能够定义成“完美”。

只不过,任何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既然做了所谓的“深度调查”,那就有必要让“真相”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出来。

以一种“片面的真相带动社会情绪”,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做法。

公开数据显示,两家外卖平台,解决了6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这是不争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如果这个行业真的像《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所描述得如此不堪,选择这个职业的人数还会逐年上升吗?

剥离掉情绪,留下来的数据才是最客观现实的东西。

600万的就业岗位下是600万个有着独立人格、独立思维且能够独立行动的个体,在经过理性思考、比对过各行各业之后,送外卖仍然是这600万个体的首选。

在这600万的就业岗位下,服务的是数以亿计的外卖群体。真的有一套规则体系能够让“600万+和亿万+”群体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满意吗?

外卖作为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商业产物,解决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硬性需求。从古至今,历史都是看主流的。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