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新生代消费骗局:哪有那么多Z时代

来源: 联商专栏 老丹 2021-10-19 17:37

01

所谓消费的标签,大部分都是伪命题

今年参加一些商业地产的论坛比较多,一般有机会我都让我们同事都去听听。

前两天,我问公司两个95后的妹子,说最近听了这么多,感觉如何啊?

俩妹子先是热情洋溢的发表了感言:收获不少啦,包括业态品牌趋势都学了不少知识,我们感觉对专业还是很有帮助的啦…………..

但就有一点非常困惑:

为什么听了一些‘专家’关于95后消费的发言后,总觉得是不是记错自己年龄了,怎么完全对不上?

我欣慰的告诉她们:你们这就是悟了!

因为大部分这种分析,都是扯淡!

现在一说起商业,就是这个商业代表明天,那个商业瞄准未来,总之听起来都不像给现在还活着的人做的。

特别一提到消费,就是“Z时代’,至于什么是‘Z’时代消费,就没几个人能说清楚过。

很多大师的话,听完不能琢磨,越琢磨越懵逼,跟玄学一样!

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观点,我们可以拿几个重点的来探讨下。

比如,为兴趣买单。

这个一直是‘Z时代’最主要的标签。

但据我所知,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都喜欢为兴趣买单,以前老丹在登山圈混时,中年人烧起装备,比年轻人狠多了。为啥?喜欢,而且有点小钱!

00后买双1000多的鞋,就叫为兴趣买单了?你去看看那些钓鱼的老爷爷们,一根鱼竿能买你半辈子的鞋。

反倒是95后00后,真正的Z时代中坚,每月交了房租,再吃碗面都要考虑加不加个鸡蛋时,你跟我说兴趣?

根据马斯洛原理,人的需求层次,本身就是随着收入与地位的提升不断升级的,从物质需求,逐渐到精神需求,也包括兴趣需求。

这个跟年代没有太大关系!小老板买豪车,大老板买游艇,煤老板捧女明星,都是兴趣。

连老丹有钱了,吃烧饼都要多加两片牛肉。

之所以很多新生代表现为愿意为兴趣买单,最大的原因是他们从出生开始,就几乎不用为穿衣吃饭这种基础消费发愁,所以更敢于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花钱。

但不是所有的新生代都敢于为兴趣花钱,没钱的只能卖肾,但肾只有两个,至少还要留一个用,是很难支撑兴趣的。

所以你要去分析年代因素,就必须考虑到消费群体的背景因素。

但如果考虑了群体背景的因素,又会发现年代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这简直是阿格里帕的循环论证:应该去证明所研究对象的东西,却需要研究对象来证明。

还有一个概念:社交导向。

这个成了Z时代标签,也值得商榷。

说起社交,老丹在年轻时,一顿酒下来,能认四个兄弟。

一周最少三顿酒。

比现在的小朋友能‘交‘多了!

现在经常有专家一边说新生代非常‘宅’,一边说他们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你仔细品品,这话绕的,不喝上半斤二锅头都不知道怎么圆。

其实现在新生代的习惯,不是‘社交导向‘,而是有质量的社交导向。

比起老丹年轻时的胡喝乱交(交朋友的交,不要引申),现在的年轻一代交友更注重三观一致,相互认同。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在信息爆炸时代,能够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的人,对社会的认知更早更深。

身边很多95后的朋友都告诉过我,低质量的社交就是图个热闹,其实没什么价值!

老丹年轻时狐朋狗友一堆,这个道理到了快40了才搞明白。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虚拟社交,导致了社交模式有所改变。原来的社交一般从身边开始,但现在的社交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

所以从社交对象的选择上,也有更多方式。

但仔细琢磨下,本质上,和我们20年前在聊天室侃大山泡MM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渠道更加便利。

现在新生代的“社交导向“,更多的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整体教育水平提升,以及眼界更加开阔后,年轻群体更有目的和个性的社交体现。

至于说新生代更容易受朋友圈影响消费,这么说吧,老丹大学时,有个满帅的兄弟,买了件粉红色的衬衣,穿着特别潮。结果一个星期内,一层宿舍楼里出来十几件。

正常人的消费,一定是受所在圈层的影响,这是常识。

社交,也从来不是哪一代人特定的标签。

还有一个经常被说到的,叫做颜值第一!

这点我一直很纳闷,难道70后80后,都喜欢丑逼?

说这话的观点,不外乎是70后更注重实际的功能,对外观设计其实不在乎。

不好意思,我就挺在乎。

别说我,连我小区门口的广场舞大妈都挺在乎,我就亲眼看见她们为演出服装激烈的讨论,严肃程度不低于小米的新产品研发会议。

只是,在曾经的年代,功能、价格、颜值都同时平衡的产品比较少,钱包也不够丰富,所以只能优先选择功能。

这属于先天条件不充分情况下的被动行为。

在经济条件允许,价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会喜欢更优美的东西,这个无关性别和年代!

从手机的消费就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里,最畅销的几款手机,设计上,在当年都是绝对的潮,外观一水的扛打。

所谓新生代的颜值第一,首先,主要是因为审美标准的提升,90后和00后,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在审美层面,平均水平比70后或者80是要好很多。

毕竟老丹小学时美术课都是学画小蝌蚪找妈妈,而且主要就学会了画蝌蚪。

其次,由于收入水平的变化,耐用不再是购物首要考虑的因素,那么在功能接近的情况下,设计的好看的,肯定更受欢迎,哪怕贵一点也可以。

更重要的是,现在有足够的产品丰富度来支撑对美的追求。

难道80年代都是灰和绿的时候,人民就不喜欢美丽?只是没有足够的产品选择罢了!

这依然是整体社会发展以后的消费变革,只不过更多的投影到了‘Z时代’的身上。

95后也罢,Z时代也罢,他们确实有明显不同的消费特征,这个毋庸置疑。

但现在对新生代消费,很多分析是这样的:

简单标签化,注重表象而不深究内因,以个体代替群体,有概念无落地。

老丹同学在40岁以上群体中,算比较注意新消费趋势的,毕竟干这个行业的,做过很多不同代际差异的研究,有什么新鲜的好玩的,都会去尝试一下,也经常请95后的小GG小MM吃吃饭聊聊天。

最少比那些在网上看了几篇文章,就敢说自己了解Z时代的‘专家’,感觉还是要强一点点。

但我在B站做个注册测试,把实际年龄填上(这样按年龄给你出题),都差点过不了!

要知道,B站这玩意儿60分就及格,前40分还都是送分的。

对跨年代文化的理解,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学科,以点代面的造几个词汇,就觉得能涵盖一代人的特征,是非常不负责的行为。

我曾经说过,现在商业圈最尴尬的事就是:

70后在台上,80后在观望,90后不认账!

02

商业变革,不是简单迎合,而是顺应趋势

前面说过,所谓‘Z’时代消费,确实是有显著的特征性。

但第一,要把这些特征,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第二,放在整体的商业逻辑内分析,

我总结过商业地产消费变革趋势的三原理:

1、大部分消费的变革,都是被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客观带动的。

变革不是凭空生成的,支撑变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文化,技术,经济水平等等,不是换一代人就革命一次的。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建成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开始,在之后的近50年里,商业虽然不断进步,但基本模式没有什么突破性的革新,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比如说更容易受新媒体影响,也被称为新生代的消费变革。

我们看下媒体传播的变化:80、90年代报纸广播为主,逐渐电视成为主体,接着门户网站和搜索影响越来越大,然后微博,微信,现在是抖音小红书等。

对于终端客群来说,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导致用户时间与注意力,一定会迁移到最新的媒体形式上。追逐新兴媒体是大部分人的共同的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才是主导因素。

2、无论怎样的变革,都要遵循合理的商业逻辑。

比如餐饮无论怎么玩,能吃是最起码的底线。你开个甜品店,蛋糕很漂亮,店铺很雅致,还请了薇娅帮着直播---但吃起来是屎味,大概率你是做不下去的。

同样,把滑雪馆开进购物中心叫创新,把殡仪馆开进购物中心建议去看医生。

上次我参加一个方案评审,业主方老大在台上慷慨陈词,‘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商业,要让人们线上就能消费,不用到实体’。

一群人在台下都听傻了:那你TM花十几个亿建个购物中心干嘛?当仓库?

这就属于为了追热点,不顾市场逻辑的胡搞。

3、变革尽可能寻找主赛道,并遵循产业升级的合理趋势。

如果仔细的观察一下,这几年来,大部分成功的商业创新,特别是能上规模的创新,基本都有产业消费的基础。比如奶茶,以前8块一杯,现在做的又小资又有格调,叫喜茶,28块一杯,

但茶饮一直都是主流赛道。

同样,咖啡,烘焙、拉面也都是,为什么资本喜欢这些?因为赛道基础稳固,受众面广。

小的赛道不是不能做,但是消费面小,风险就更大。这几年,商业形式上,比较特例的赛道中能做到上市的,并不是很多,POPMART算一个。

创新,不仅必须有足够的消费支撑,还要符合社会正常的发展。

大多数情况下,消费的变化,与生活模式的变化是匹配的。

而生活模式的变化往往是渐进的,大多数人,不可能今天还是屌丝,明天就拿拉菲洗澡,也不可能今天还在吃肉,明天就改为吃草。

所以商业模式的变化,更多的表现为是延续性调整,而不是全面性颠覆。

03

创新,并不是规避共性

老丹经常在一些私下或公开的场合,听到一种说法:

“我做商业,绝不做别人做过的“!

对这种气魄,我非常佩服。

因为这句话的内涵基本相当于:“凡是人吃的东西,我都不吃!“

这很需要勇气!

说起这个,就要谈下消费的个性与共性!

无论那一类的客群,只要是地球人,那么大部分的常规消费其实是类似的,吃喝穿玩,不外乎这些,只是吃的内容,穿的样式,玩的方法不一样。

在常规消费之外,还有一些非常个人化的消费,比如有的喜欢JK,有的喜欢赛博朋克,有的喜欢电游,有的喜欢萝莉………,这叫个性需求。

那么,一个商业,是追求共性需求?还是个性需求?

这个就和你商业的形式有关系了。

下面这个图表示的是:共性需求是重合的,而且在整体消费中占用的比例很大。相对应的,个性消费就会少很多。

消费比例的多少,就代表着在有限的客户群体中的消费潜力。

而绝大多数商业地产项目,由于有效商圈是有限的,所以总消费群体也是有限的。

如果你做一家店,或者做一个2000平米的主题区,你完全可以选择小众消费区,但如果你要做一个几万平米的商业,那么,你必须考虑主流消费区。

因为小众消费区,往往没有足够的消费支撑。

举个例子,汉服和JK,在亚文化圈,已经算是很大的分支了,但在上海,也就人民广场的迪美做出点规模,而且汉服LK动漫拼一起,也就20几家店,总面可能也就两三千平。

这还是在国内商业最前沿的城市,其他低线城市就更是可想而知。

商业地产有个常识:除了纯旅游项目,低复购率业态,很难撑起大体量的商业。

大部分纯兴趣消费是有上限的,一年也没几次,但凡靠谱点的爹妈,都不会鼓励自己家女儿天天买LOLi或者JK吧?

那么,我们把多种小众业态集合在一起,做一家大商业行不?

理论上可以耶!你看单一主题支撑不起来,我就整个十个八个一起,把’Z’时代一网打尽,绝对有搞头!

有个毛的搞头。

一般这么做的,基本都没有一线经验。

举个例子,你把汉服,动漫,萝莉,JK,赛博朋克,克苏鲁…….一大堆亚文化元素,给堆一起,但单一主题的消费频次还是上不去,买汉服的,不会买JK,买JK的可能嫌弃游戏宅,对游戏宅来说,萝莉可能不如波多野结衣…….

也就是说,消费频次的问题,依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那么,当单位频次受限时,就要扩大单位数量,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小众消费的总量是有限的。

这就是个死循环。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Z时代的消费有很强的个性化与专属化的特征,但你又要去搞个杂拌式的拼盘,想把他们一锅烩了。

这个思路本身就非常的不‘Z时代’!

可如果换个思路,喜欢汉服的,要吃饭吧?喜欢JK的,也要吃饭吧?喜欢动漫的,还是要吃饭吧?而且饭要天天吃吧?

同样,不管喜欢什么,衣服鞋子要经常买吧?看电影的频率,比参加动漫展多吧?

大体量商业,必须形成消费链,而且消费链越复合,逗留时间越长,消费可能性就越高,整体的运营也就越好。所以有时候,搞两个网红夜店,不见得比一个美食集市更能带来有效客流。

当然,作为新型商业体,餐饮的品牌会新一些,环境更好一些,衣服更潮一些,娱乐好玩一些,都是必要的。

潮流在变,品牌在变,模式在变。

但消费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当项目到了一定的规模,几乎肯定需要共性需求来支撑。

现在很多所谓的纯新生代概念商业,号称全是小众,全是个性,看着很热闹,但实际营收情况真的一言难尽。

你看一个商业好不好,不能光看微信圈的宣传,要看整体的平均运营水平。

以前有朋友问我,说怎么判断一个商业的好坏。

我教他个办法,凡是在宣传和推广上,喜欢说营业总额,以及平均租金什么的,基本都是做的不错的。

凡是避开均值谈单店的,大部分都是耍流氓。

比如SKP,官方一定强调2020年营业额170个亿,不会特意说PRADA的销售额做的多高。

要是某个项目,老是强调里面哪家店年营业额多高,某次活动人流多大的,但就是不谈年收益的,一般运营情况都值得怀疑。

这种故事我遇见不止一次了,有些商业项目,宣传通稿永远是某家潮牌开业来了多少顾客,哪个活动来了多少网红。

你到了现场一看,真实营业额不知道,但半年下来的换铺率,比吴亦凡换女友都快。

每次宣传,都会说:我们一直在做新的调整。

不这么说不行啊,不然那些不断空置的铺位怎么解释?

反正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04 

哪有那么多‘Z’时代消费,大部分是‘B’时代吧!

现在很多商业项目,做的很奇葩的原因,不是故事讲的不好,而是商业的底层逻辑就没搞清楚。

特别是那些被各种新名词忽悠瘸了的。

比如说选择品牌,一定要避免的,就是单一品牌成败论。

今天说喜茶这么火,明天说VR是趋势,后天一看剧本杀又起来了,哎呀这个商业日新月异,革新太快了,我们赶的好累啊。

每年光新品牌能有几百个,个个包装都漂亮,故事都好听。

哎呀快纠结死我了。

那么。你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消费的基础逻辑。

喜茶属于轻餐饮中的奶茶类,算不上新赛道,能火主要在于,第一,这个赛道之前缺乏质量优异的产品,第二,年轻人对休闲饮品需求的增长,第三,满足了年轻人精致生活又不愿意花太多钱的诉求。

总体来说,轻餐饮市场的休闲化与格调化,这几年其实非常明显,没有喜茶,也会有悲茶苦茶。

剧本杀的红火也是在情理之中,其实从10年前开始杀人游戏,到狼人杀,三国杀等等,都已经显示了整个娱乐行业的轻社交化,特别是在一线城市。

社交娱乐是刚需,但新生代希望更加舒适自然,也更私密一点。

剧本杀体现的是年轻一代娱乐与社交方式的改变,剧本杀只是具像。

至于VR,和20年前的街机是一个消费范畴,属于互动电子娱乐,但是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把几个品牌放在一起看,可以合并为几个关键词:

轻社交,有格调,趣味性,科技感。

那么如果做一个针对年轻客群的商业项目,就可以围绕这几个方向去打造,而不是盯着几个牌子讲故事。

前几年八佰伴有个商业,两万多平,当时正是奶茶等轻食爆发的时期,

于是这个项目从上到下奶茶店就开了十几家,相当的壮观。

当然最后的结果也非常感人:一大半都关门了!

不仅奶茶关门了,其他很多牌子也都关门了。

做商业,对趋势和逻辑的认知,直接决定成败。

现在商业圈,有些时候是比较浮躁的,很多人,搞不懂什么叫定性定量,说不清什么是细分市场,甚至连业态组合原则都弄不清楚,

但就敢说他代表了商业的未来。

听着挺魔幻的。

就像我不懂空气动力学,也不懂热力学、材料学等等,我要敢说我能造火箭,你愿意跟我聊一句,都算你输了。

但商业地产上真有人敢。

很多年前,老丹在新东方读雅思,当时新东方还是个正经的留学培训机构。

当时班里有一位兄弟,单词背不好,但造词能力很高。

例如,‘时光’,他直接翻成‘time light’,‘操场’翻成‘fucking field’,

老师经常被他气的发昏:‘背单词啊,没TM叫你瞎编啊,瞎编你知道不知道?“

这货腼腆的一笑,“Blind Edit’.

全班目瞪口呆,惊为天人:连瞎编都尼玛能瞎编,你还真是个人才。

现在的很多所谓的‘Z’时代消费,其实也是‘Blind Edit”—-连真正的’Z‘时代都不认可!

所以,如果是这种生造出来的“Z“时代消费,不如叫“B‘时代好了。

商业地产,现在确实难做,但正因为难做,才更应该从本质上,去认识商业的需求,光靠嘴巴讲故事,是做不好商业的。

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本文为联商网作品,版权归本站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