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探店网红翻车,年轻人的“逛吃”被明码标价

来源: 锌财经 赵家禾 2021-12-09 09:40

“呦嚯咱老北京真地道”是探店网红“牛道”的口头禅,凭借一口地道的京腔与爽利的风格,他在抖音坐拥170多万粉丝,但最近他却翻车了。

在某次探店肯德基新推出的炸酱面时,牛道眉头一皱:“嚯,这哪炸酱啊,没法吃啊这个!”

但过两天他再次来到肯德基时,他却等不及将面送进嘴里就大口称赞:“真有妈妈的味道,肯德基的炸酱面那是真地道!”

变脸速度堪称一绝,也引发了网友的争议。不少人指责牛道前脚黑后脚吹,是收了两份钱;也有人认为探店就是收钱办事,只能看一乐。

事实上,网红探店从来都是一门生意。

一条视频明码标价,粉丝越高越贵

探店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早在微信公众号刚开始兴盛的时代,一大批本地生活类公众号就已经把探店当做了一种常见的广告形式。

但碎片化信息与后疫情时代与的双重来临,让探店获得第二春。

后疫情时代,迫切想要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的人们带动了本地消费服务市场。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9.5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35.3万亿元,线上渗透率也将由2020年的24.3%,增至2025年的30.8%。

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下消费前会选择将探店作为消费参考。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等各大内容平台也因此抢先布局,利用短平快的内容抓住眼球,成了探店的新主场。

本就以“种草社区”闻名的小红书上,如今关于探店的笔记已达到1261万篇,而前一年小红书上相关笔记的数量只有109万篇。

而抖音也推出“抖音探店团”等活动,鼓励探店达人入驻。例如“浪胃仙”作为头部美食探店达人,有3618万粉丝,累计点赞量4831万;另一位美食网红“大logo”的累计获赞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4亿。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与各大平台的争相布局,使探店跃上流量风口。作为探店达人,他们是如何赚钱的?

据调查发现,探店的获利手段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免费置换商家资源,例如你给商家拍条视频,商家给你免单。但这种方式属于资源置换,并不能有效变现。

第二种则是商家主动付费找达人做推广,费用基本由粉丝数量决定。

通过某营销服务网站了解到,2018年请网红探店的市场价是1个粉丝2~5分钱,一般来说一个10万粉丝的达人,报价大约在2000~3000元左右。而随着如今探店网红们竞争越来越“卷”,价格反而有所下降。

第三种则是除推广费以外,在视频下方置入团购商家链接,根据订单的成交量抽取一定佣金,最高可达到20%。

根据一家mcn公司披露的案例数据,一个仅6万粉丝的探店号,一周有4条视频入选了“抖音团购带货榜广州地区前十”,团购带券2500+单,预估带券佣金2万。

第二种方式变现稳定,第三种收益高,因此也是拥有一定粉丝基数的探店达人的普遍选择。

这可以说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游戏。线下商家急需恢复因疫情大伤的元气,探店达人收钱推广,而平台也能获得流量。

达人靠孵化,小白难入场

免费吃喝玩乐,还能赚钱,听起来很美好。但想成为稳定变现的探店达人,也没那么简单。

有业内人士表示,成为探店达人的硬性要求不高,有500+粉丝就有可能接到商家的推广单子。但粉丝基数不高的情况下,商家往往开出的都是免费置换条件,难以变现。这也成了一条隐形门槛。

然而绝大多数头部探店达人都是背后mcn孵化的产物。例如美食mcn“再惠一碗 ”。

面对众多想要成为探店达人的小白,业内也产生了不少打着“培训速成”幌子的机构。有知乎网友评论表示自己曾联系了一家相关公司,却被告知需要先交加盟费,难免有割韭菜之嫌。

其次哪怕已经成为了一名探店达人,也会面临这个行业的诸多问题。

首先在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同质化问题。由于探店主打的是本地化垂类市场,不少人的探店范围往往会被局限在自己及周边城市圈,遇到创作瓶颈。

而头部KOL的模式又过于难以复刻。抖音上1158万粉丝的美食博主“特别乌啦啦”,主打的就是全国各地的美食。但作为普通人来说,飞遍全国各地探店可没那么简单。“大logo”最初叫“大logo吃垮北京”,因高端奢侈探店为特色在网上爆火,却也因此被官媒点名。

像牛道那样做亲民内容却翻车引发信任危机,后果更有可能会是毁灭性的。

另外对探店推广的一些乱象,市场部门也已开始监管。

据新闻报道,今年三月,上海市场监管局就集中执法了六家涉嫌“刷单炒信”公司。

工作人员会以群主身份向微信群内的“达人”发布“探店”信息,“达人”则通过抢单的方式领取任务,而这些所谓的“消费达人”其中不乏粉丝上万的网红。完成“探店后,便可以在群里领取商家返还的消费费用和刷单酬金。

上海刘春泉律师表示,一般的“达人探店”活动中,评价是好是坏都应是其本人的真实表达。“而这种与商家事先协议好的消费和评价行为,则是一种虚假消费和虚假宣传行为”。

“探店”作为现在的热潮,确实逐渐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刚需,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变现红利。但网红滤镜背后也存在水分与漏洞,各方都需要保持理智。

而对消费者而言,有时也得擦亮眼睛:毕竟归根到底,这只是门生意。

本文为联商网经锌财经授权转载,版权归锌财经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