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阿里一脚踏进缓冲区

来源: 新眸 阮雪 2022-03-10 09:31

阿里 _1_

低于预期、增速放缓成为了阿里现在的关键词。

二月末发布的2022财年三季报中,阿里实现营收2425.8亿元,同比增长10%,创下自2014年美国上市以来增速最低纪录。根据财报,对阿里三季度贡献最大的3个业务分别是中国商业、云计算和国际商业,但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缓,分别为7%、20%和18%。其中,由天猫淘宝广告费和佣金构成的客户管理收入,作为阿里核心收入来源出现了首次下滑。

告别高增长时代,已经成了国内老牌互联网公司的新常态。一面是传统优势业务盘被后来者蚕食,另一面是新兴业务营收增长乏力,在变化的过程中,减慢或减弱,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命运,阿里也不例外。

阿里方面将业绩下滑的部分原因归咎于大环境的不乐观以及竞争对手的挤压,但外界对这个解释似乎并不买账,作为老牌互联网巨头,外界需要阿里拿出一个新故事,但无论是对第二增长曲线的追寻,还是多引擎战略的制定,阿里的焦虑最终被定格在财报数字上,而后又反映到股价回购的动作上。

不谈当下增长焦虑,张勇把答案放在了未来,“为长期增长打基础”,把踏进缓冲带的阿里,当作是一个新的起点,增长质量越过了增长速度被放在了首位,新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理想中的多元化

多元化构成了阿里新故事的脉络。

根据财报显示,阿里再次调整了业务架构,主要由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菜鸟、云业务、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等构成。和之前相比,变化其实并不算大,清晰的划分,阿里多引擎的新战略已经浮出水面。

中国零售和中国批发被合并到中国商业中,电商作为核心业务的基本盘没变;跨境零售和跨境批发被合并到国际商业,包括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ICBU)两个海外业务,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阿里出海成了引擎中的一部分,至于新增的本地生活,是近场电商的代表,和负责下沉市场的淘特一起,并入了阿里的新增量。

在张勇的设想中,阿里电商模式的多元化应该体现在远场、近场的履约系统在经过集成设计后提供的消费体验。在分层设计下,盒马、大润发、饿了么、天猫超市、淘菜菜等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远场近场结合。但是,这种理想型的错位版图,少不了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联动,也逃不开流量逻辑。

只是,互联网存量时代的到来,让增量再次成了“奢侈品”,淘特和多多买菜留下想象空间的,只剩生鲜和快消品这种相对较低的电商渗透率,对比渗透率已经达到30%-40%的电子和服装行业,这才让它们成为阿里电商的新锚点。

Q3财报中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阿里国内年度活跃消费者AAC达到9.79亿,其中,环比上一季度增长的2600万用户,主要来自于淘特、淘菜菜等创新业务。

由他们带来的新增数字后面,也有一个问号,这两块业务能否再现淘系在平台电商的绝对性优势,依然处于未知状态,淘特面对的竞争对手有拼多多、京喜,实现大面积突破并不容易;多多买菜所覆盖的社区团购、日用品的竞争也相对白热化,甚至看不到赢家。

从领跑变成了赛跑,这样的情况也浮现在阿里平台电商上。

今年1月1日起,戴珊负责分管由大淘宝(天猫、淘宝、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1688等业务组成的“中国数字商业板块”,淘宝、天猫的界限被打破,在双品牌运营基础上全面打通中后台,淘宝和天猫合体后,自营平台猫享也随之而来,淘系的变革显而易见。

如果说天猫和淘宝的合体,是戴珊新官上任点起的一把火,那么阿里做自营的背后,就是阿里在电商市场份额的缩小后,和竞争对手的突围。阿里巅峰时期75%的市场份额,曾让马云坚信平台模式轻运营的正确性,如今失去了22%市场份额的阿里似乎又走上了重产业的道路。

其实,早在2020年阿里自营化就已经有了苗头。就像京东平台化一样,除了过去津津乐道的“猫狗大战”,也标志着阿里介入商品的整个流通链条,在一定程度上,产业互联网春风过境,新的信号已经在电商平台上刮了起来,阿里在各环节间的布局,也成了串联多元化业务间的暗线。

换句话说,到了电商的成熟期,模式融合已经成了必选项。

海的另一边

写故事的另一只笔被交给了海外市场。

和戴珊一起发生人事调动的,是此前出任天猫、淘宝事业群总裁的蒋凡,他被任命分管“海外数字商业板块”,作为曾经推动淘宝从PC到移动转型的关键人物,蒋凡是帮助阿里打下江山的一名大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张勇在内部信中提到的:海外业务将是未来拓展的重点。

在财报中,国际商业业务从商业业务中分离了出来,国外年度活跃消费者AAC被放在了相对显眼的地方,首次突破3亿至3.01亿,“出海捕鱼”为阿里带来的1600万新增长,成了新成就,但不得不说,这些和阿里在国内十亿用户的辉煌相比,有些黯然失色。

出海本身,已经不算是一个新故事,在自有平台中,阿里巴巴国际站成立于1999年,作为一个B2B平台曾经是阿里巴巴的第一个业务板块,但因表现不佳后来成了阿里巴巴的边缘业务,另一个成立于2010年的自有平台速卖通,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跨境B2C平台,主要交易场在俄罗斯地区,出海早却一直没能钓到大鱼,是过去外界对阿里出海的主要印象。

直到出海再次成为互联网大厂的新风口,阿里的出海战略开始发生变化,但主要以收购和投资为主。2016年,阿里巴巴投资10亿美元控股Lazada,持有51%股份,2018年后,通过不断追加投资,阿里巴巴掌握了Lazada的主要控制权。根据张勇对外公布的最新消息,Lazada将不再是一个内部事业部的编制,而是以独立的公司的运行方式。

类似的过程,也出现在印尼的Tokopedia、土耳其的Trendyol以及南亚的Daraz等国外电商平台中。根据阿里最新的财报显示,Lazada、Trendyol分别以52%、49%的同比增长在故事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综合来看,阿里收购、投资的公司业务主要布局在亚洲,包括但不限于东南亚、西亚、南亚等,距离全球版图的开拓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海外市场中,和国内同样的问题也在发生,出海热下,仅以东南亚市场为例,阿里、腾讯、字节都集中于此,竞争依然激烈,成为中国平台电商竞争的侧写。

除此之外,本土化的新考验以及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构成了新难题,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加剧,成为了海上暗藏的新风险。和海外市场一样饱受考验的,还有阿里的另一增长引擎——阿里云。

云上的世界

阿里云之于阿里,犹如AWS之于亚马逊

对于阿里巴巴集团的其它部门,阿里云是增速最高的业务。但两者不同的是,AWS的增幅处于上升状态,而阿里云却走向了下滑。

从2020年Q3以来62%的增幅,下降到21年Q4季度的20%,增速放缓至最初的1/3,这为阿里云的增长空间再次涂抹上了不确定的色彩。互联网巨头的云困境由来已久,对于阿里来说,这种困境是否具有长期性,成为了悬挂在阿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1年期待的加速落地,还没能带来新的增量,此次增速的放缓。被看作是一些厂商停用阿里云的后续影响,依赖海外头部互联网客户带来的风险,随着教育和游戏等互联网行业收缩的云市场规模,变得陡然加大。

在电话会议中,张勇试图用客户构成的多元作为答案,言下之意是向外界释放信心,通过不断分散风险减弱影响,在财报数据上,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成了增速放缓下的亮点之一。

2020年,阿里领头国内云计算行业由To B转向To C,客户领域的不断开拓,是过去阿里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今新的转变再次发生,阿里云正在从互联网行业向非互联网产业发展,不断变革的背后,是阿里云对于困境出路的找寻,阿里云仍在一条艰难前行的道路上,对比AWS已经验证过的成功路径,还有漫长的距离。

过去,云钉一体一直被看作是推动阿里云用户多元的主要战略,在它的驱动下,传统企业成了云空间的新客人。但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上云的成本和难度显然更高,客户需求一直是驱动云计算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客户多元化也同样意味着需求多元化,这些都成为了阿里云未来的挑战。

近日也传来阿里云空降高管的消息,前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被媒体爆出加入阿里云以落实区域与行业战略,可以预想的是,这也将成了阿里新故事的悬念之一。

在过去的BAT三巨头神话里,互联网行业被看成是赢者通吃的世界,但当下的大厂们都不可避免地走进拉新再创业的进程,虽然不断强调业务发展的健康性,但财报数字又会再度把人们拉入增长的老问题中。

所谓的新故事,也难逃同样的逻辑,巨头试图继续依靠核心业务“躺着赚钱”,利用传统业务现金牛带动新业务,但是又不愿面对,新业务的增长往往难以复刻过去核心业务爆发性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被迫烧钱扩张已经成了常规操作。

在漫长的缓冲期里,耐心往往是最稀缺的东西,但这并不是新环境带来的问题,而是过去放肆增长留下的惯性。

本文为联商网经新眸授权转载,版权归新眸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