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去年营收超60亿 净利润出现上市以来首降
创立于东北的短保面包品牌桃李面包,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一路向西向南,几乎无往不利。
如今,巨大的南方市场,成为了挡在它面前的一堵高墙。深入达利、盼盼等食品巨头的腹地,一场场血战在所难免。
2021年,桃李面包终因毛利率下降,录得自2015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业绩倒退。
增收不增利
一直急速狂飙的桃李面包(603866.SH),终于踩下了一脚刹车。
3月17日,公司披露2021年度报告,营收同比增长6.24%至63.35亿元;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3.54%至7.63亿元,这是公司自2013年有公开业绩披露以来,首次录得下滑。
增收不增利的直接原因是,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1.84%,导致毛利率同比减少3.69个百分点。对此,公司分析认为,上年同期,受国家阶段性社保减免影响,公司人力成本低于本期;2021年,公司加大了促销力度,折让率高于去年同期;面粉、糖、汽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生产成本控制带来一定挑战。
在接受机构调研时,桃李面包始终保持乐观:中国面包行业已度过初创期,进入高速发展的成长期。市场规模从2004年的87.5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38.2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94%,未来仍有光广阔的前景。
南下西进
普通消费者在超市的货架上选购桃李面包时,可能根本不清楚,它是发源于东北的一个品牌。
创始人吴志刚是一名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他一直干到60岁退休。不甘于平淡的退休生活,他于1995年,和儿子一起在老家丹东开了一家面包厂。
因此,直到现在,桃李面包仍带有极浓的家族色彩。前十大股东中,除了两个机构外,其余全部为吴、盛(吴志刚之妻)两家人,合计持股达65.87%。且公司所有的非独立董事,都是吴、盛两姓亲属。
公司名为桃李,自然有吴志刚半生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之意。
初涉面包行业,吴志刚就发现,街边的面包房只做新鲜面包,价格较贵,而超市等流通渠道,则全部是长保面包,口感不好。于是,他决定将两者结合,做短保面包,进入流通市场。
凭借不错的口感和实惠的价格,桃李面包很快占领了小城丹东市场,随即向省会进发,以沈阳为跳板,逐步向东北三省扩散。
东北一直是桃李面包的根据地,也是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东北地区实现收入28.80亿元,占比公司总收入的45.46%;其次是与东北邻近的华北地区,以及消费力强大的华东地区,收入均在14亿元以上。
2015年上市之后,桃李面包利用成熟的“中央工厂+批发”模式,快速向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市场扩张。
意外的是,公司营收增速在2020年和2021年明显下滑,都只有个位数。东北和华北主力市场,似乎已摸到了天花板,2021年,收入增长几近停滞。而新开发区域,并没有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其中,西北地区在2021年甚至出现微弱下滑。
华南地区对桃李面包来说,可能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虽然该区域在2021年收入同比增长15.48%,突破5亿元,但毛利率却低至3.74%,远低于其他区域20%以上的毛利率,到底遇到了什么?这也导致,华南的子公司普遍亏损。
抢时间窗口
品质和价格,是桃李面包在消费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公司全国各地布局工厂,通过品类数量控制,追求单品销售规模,以此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与此同时,公司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商超等零售终端,可以减少销售费用支出。
虽然桃李面包已是中国最大的短保面包品牌,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高枕无忧。
“宾堡”等欧美厂商和“山崎面包”等亚洲品牌,已陆续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以此渗透中国面包市场;国内食品巨头达利、盼盼,正加速布局短保面包,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渠道,它们都足以成为桃李面包极具威胁的对手。
2018年,达利食品推出短保面包品牌美焙辰,定位与桃李面包相同,短短几年间,年销售规模已超过10亿元。
桃李面包之所以达到今天的行业地位,主要是因为抓住了短保面包这一市场空白,打赢了时间差,迅速布局全国做大。
因此,“快”已渗透它的基因。公司创立前20年,总体产能才15万吨,上市之后,借助资本的力量,产能快速扩张,到2021年末,已达42.52万吨,生产基地覆盖全国20多个区域。公司仍在沈阳、浙江、泉州、广西等地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建成后将新增产能近30万吨。
目前,中国的面包市场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且分散,行业的竞争还远没到鸣锣收兵的时候。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