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普通人有什么好处?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老刀
图片/Pixabay
市场,可能是经济学上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学过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供需关系、交易成本、边际等等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自由市场”基础之上。
在大众的理解当中,市场好像是有形的,又好像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集中的商品交易的场所,比如小商品市场、花鸟市场等等,这可能是市场最微观的理解。
中观层面的市场,指某一个产业或某一个行业的集合,比如零售市场,当提到这个概念时,我们会认为其中包括了各类零售业态,百货超市甚至电商等等,还包括了各种商品,当然也包括各种各样的消费者。
那么,最宏观的市场是指什么?比如,经常讲市场经济,或者这次所提出的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个市场包括什么?显然是指所有的商品、生产要素和买卖双方的总称。
宏观的市场,看不见、摸不着,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它有什么基本特征,以及它运行的规律是什么?
市场经济如何运行,亚当斯密做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看不见的手。他认为,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回报,这叫“理性的人”。打工者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高的回报——工资;做生意的人希望以自己的天赋和掌握的资源,进入了一个最有利可图的行业。
在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情形之下,当一个行业的回报很高,众多的资源就都涌进来(比如当下的电动汽车生产),不断产生竞争,最终导致回报降低,其他人就不再进入。这就形成了市场的无形之手对社会总资源的调节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增进了全社会共同的福利”,各行各业充分竞争,每个人都获得了在他自身天赋范围之内可获得的最高回报。
但是,亚当斯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认定,似乎忽略了什么。
01
交易成本
首先,“理性人”的假设有点问题。每个人都希望投入回报最大化没错,但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或者他掌握的信息、知识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他的判断不一定是最优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想买一件衣服,你只能在你所有能获得的关于衣服的信息中进行选择,比如周边的商店或者所有的电商平台,最终当你花400块买了一件你满意的衣服时,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是最佳的吗?并不一定!因为也许在另外一个你并不知道的地方,这件衣服只有300块。或者,你花的这400块还能买到一件比现在这个更好的衣服。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有限理性的人”。
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认为,在市场经济当中,交易不是“无摩擦”的,资源的使用也只能是“有限的效用最大化”。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找到最佳方案,需要市场调研,付出时间甚至金钱;信息成本:取得信息以及发布信息都需要成本,比如做的广告、进行的审计,都是信息成本;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
在亚当斯密那里的市场交换当中,他设定的模式是,价格只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反之则上涨。但事实上,价格还很大程度上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
如果人为地限制商品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那就更进一步增加了“交易成本”。比如说,两个地区,同样生产一件衣服,A地区擅长生产衣服,可以做到成本更低,但不擅长生产鞋子;而B地区不擅长做衣服但是擅长做鞋子。如果AB两地地区相对封闭,那么A地区的人如果买不到B地区的鞋子,那就会比较不划算。同样,B地区的人买不到A地区的衣服也不划算。
02
为什么在此时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嬗变的新时代。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汉在《全球化的裂解与再融合》一书中写道:
从2016年开始,西方社会反全球化运动与排外的民粹主义风起云涌,英国脱欧,意大利反欧盟联盟上台,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对自由贸易与经济开放的社会共识已经全面松动。世界经济已经开始步入“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通道。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暴露了全球产业供应链缺乏应对突发大型灾变的韧性,助长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声浪。
新冠疫情之后的世界经济不可避免地笼罩在更为浓重的“逆全球化”阴影之中。在发展理念上,体现在贸易保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挑战;在现实经济层面上,全球供应链的被动断裂和主动脱钩。
所以,新冠疫情可能是一个导火线,进一步加剧了“逆全球化”的浪潮深度蔓延。在过去的一年中,“脱钩”、“双循环”成为热词。
另一方面,俄乌战争中,西方结成了攻守同盟,联手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对世界上任何不属于西方阵营的国家都具有警示效应。
对中国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网在采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余淼杰说:我国现在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规模经济和内需潜力。长期以来,中国虽然是超大规模国家,却没能完全形成超大规模的统一市场,以至于无法真正具备超大规模国家的竞争优势。
03
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
对全国统一大市场最多的解读,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比如,吴晓波频道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地方政府会“情不自禁”地保护市场,设置壁垒。因此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对内要做两件事:第一,统一市场,削平山头,树立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第二,打破壁垒,降低交易成本,让内循环更畅通,促进经济复苏。
余淼杰教授也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会注重打破地区贸易壁垒和自我封闭的小循环。例如,各地区过多的收费站、检查站,这些不仅不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会显著增大贸易成本。
但事实上,全国统一大市场显然并不仅仅只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这么简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但似乎都没有明确说明。
笔者试图从其中几大块核心的内容,对一些导向性信息做一丝捕捉:
第一,意见中指出“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四统一的基础制度。”
产权制度是市场的基础,要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保护私有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基础,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
准入原则是市场的天平,要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在我国,很多行业是准入制、牌照制,比如互联网金融,蚂蚁的第一张消费金融牌照来自于重庆。“全国一张清单”意味着很多领域可能会收回地方的既有权力。
公平竞争是市场的基本游戏法则,要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一点的理解,从去年以来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可以看出。再提公平竞争,意味着对创新创业的中小型企业的保护和利好。
信用是市场成长的土壤,要形成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尤其对于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比如从2020年到今年很多大企业和知名个人的债务违约、失信等等行为可能会受到更加规范化细致化的约束。
第二,《意见》提出了打造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的举措。比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等,这对补齐中国市场体系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是未来的“石油”,但目前,大数据被各大互联网公司分类控制,比如出行数据可能被打车平台,消费数据被电商平台等等,而且各家与各家企业之间彼此割裂,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打通和共享。
如果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可能会更利于信息对称,实现资源更好流通,对物联网等“人+物”的链接更有效。
另外,对一些生产力要素,技术、土地、用水用电等等,可能会进一步打破地方分割,中央统一管理。
第三,《意见》将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放在首位,并针对劳动力要素提出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
在所有的生产资料当中,土地和劳动力(人才),可能是最重要的,属于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在要素统一的要求中,将土地和劳动力放在前两位,是否意味着,中央对各个地方不一致的土地政策和劳动力是否会做出新的安排要求。
而人才的最优化流动,其实被很多制度设计所制约,比如户籍制度、社保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等等(非本地纳税三年不能购房落户,非本地户籍不能入学等等)。
“统一执法标准和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等表述被写进《意见》。明确意味着将尽可能打破各地方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
04
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从总体上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打破地方割据,统一和规范化各类顶层的制度设计。
当所有的制度设计落实到个体或者企业的微观层面,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所透露的诸多信息,利好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会进一步降低消费成本,商品,尤其是大宗商品以及日常消费型商品在全国范围内“低摩擦力”的流通配置,实现消费的更高性价比。
第二,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当生产力要素更优化配置,人才流动进一步畅通,可以实现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价,城市与城市之间对人才的吸引、挽留会更加“公平竞争”。
第三,从创业和创新的角度看,保护企业的产权,有利于激发民营经济更加蓬勃兴起。在反垄断,反对保护主义的政策导向之下,市场充分竞争,公平公正,有利于中小企业涌现,并且促进其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