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虚拟股票”背后,奈雪们的资本焦虑

来源: 餐企老板内参 王盼 2022-07-11 07:45

奈雪向5000万会员推“虚拟股票”

走势与港股行情挂钩

前几天,“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一周年之际,因推出“奈雪币”和“虚拟股票”,引发网友热议。

简单来说,奈雪币可以用来购买奈雪股票,也可通过买卖股票赚取奈雪币。而这个虚拟股票,和奈雪港股行情挂钩。喝杯奶茶的功夫就可以成为奈雪股东,还能过把炒股的瘾。这一次,奈雪是上演了现实版的“大富翁游戏”。此举是希望依托5000万用户,建立全新的流量池。

高曝光的营销带来实打实的现金流,不过,引发了争议。

有媒体称其“不务正业”、“换个花样薅羊毛”。也有不少网友质疑,类赌博模式涉嫌“非法集资”。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奈雪这波营销,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扭转其股票在资本市场的颓势,2018-2021年,奈雪的茶连续四年亏损。其市值从上市初始的最高峰300亿,下降到如今的108亿。

毕竟,原先那么高的估值,奈雪需要新的增长点,投资人也需要新概念,高估值也有“后遗症”。

从股价腰斩到自降估值

最近,和资本有瓜葛的高估值品牌“都挺难”

但从原先的高估值到如今的股价颓势,并非奈雪一家。

作为“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单店估值曾经近5000万、市值一度超过300亿港元。而前几天,因港股餐饮板持续走低,海伦司跌幅超过9%,时隔一年半,股价腰斩,净利润大幅下滑,目前在港股市场估值仅为201.44亿。

就在2个月前,估值28亿美元的Manner咖啡遭遇“员工开撕”,并被多家媒体评价为“持续歇业和三大成本增加,品牌双向承压”,甚至有媒体发文标题为《百亿Manner,迷失自我》。

再往前看,知名咖啡品牌TIMS中国于今年3月公告:“TIMS中国的合并前估值从16.88亿美元调整至14亿美元”。这是2022年第一个公开降低估值的消费独角兽。

再来盘点上半年近50起餐饮业融资,对比上一年度,次数和金额都有所下降。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1年下半年以来,消费领域投资数量及交易金额断崖式下降,和之前“天价估值”层出不穷相比,一些过去的“明星项目”甚至降低估值也无法获得融资。

进入2022年以来,餐饮赛道准备要IPO的更多了,投融资却越来越少。

一边是曾经被“捧上天”的高估值品牌,另一边是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资本的态度明显变得理性起来。

低迷原因何在?

前两年,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找消费类项目,而餐饮作为消费类的典型代表,自然也备受关注。然而,进入2022年,大家变得拘谨起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疫情的原因。持续近三年的疫情,对于整个投资界的正常工作造成了影响。尤其是最近半年,北京、上海处于断断续续的封控状态。这两个地方投资人最扎堆,见项目的机会屈指可数,业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也相应受到影响。

一位投资人笑称:上半年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过年,二是隔离。

其次是行业放缓。以往整个行业动辄10%、甚至20%的年增长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2021年3月份的34.2%持续下降。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餐饮的数据更是惨不忍睹。

第三,是上市企业状态不佳,给赛道带来了“心理阴影”。这些品牌的共同点是:强势登陆资本市场,却后劲不足,一路下跌,甚至股价相比历史高点直接“腰斩”,“虚胖效应”让投资人尝到苦果。在资本市场上,海底捞就是典型的标杆,如今海底捞也面临所谓的“价值回归”,估值也不断下调,其他餐饮品牌自然也会有较大幅度的调整。

不仅如此,不少高调的网红餐饮项目被爆出裁员、关店等消息,也冲击着资本对高估值项目的信心。

第四,估值普遍虚高,餐饮还是得回归盈利现实。早前投资热情高涨,甚至近乎“疯狂”,单店估值超亿元的项目比比皆是,只要稍微带点创新的东西,或者年轻人喜欢的品类,以及早期有增长,就会大批投资人蜂拥而至。至于这个“增长”是源于什么、能持续多久,很多人不在意。

“估值普遍虚高,而大多数新消费公司都还没有学会如何盈利。而现在,靠估值泡沫的击鼓传花式游戏已经终结。高估值,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消化。”一位投资人坦言。

专注餐饮赛道投资的智资餐创创始人、中烹协总厨委常务副主席、投资人郭晓东认为,所有的投资行为,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都会谨慎。餐饮的迭代速度是很慢的,而且是永远“日不落”的产业,赛道本身没问题。但是,流量不等于赚钱,无论怎样,最终要回到单店运营上来。

资本回归理性,回归长期价值

任何事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原则。资本也是一样,暴增之后,必然经历冷静期。而冷静期过后,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调整期。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长期价值”是新时期重要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说,在“没钱可烧”的时候,品牌还能不能持续增长。

这很考验品牌的盈利模式,毕竟资本也不想“冒险”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资本更愿意投资经过验证的、完成从0到1的、财务数据健康、有良好成长性,甚至是准IPO项目。比如巴奴、老乡鸡这类“稳健性”选手。

麦星投资是老乡鸡、老娘舅的投资方之一,在食品饮料投资中的一大特征是“稳健但不失锐利”。合伙人郑重在接受老板内参专访时坦言,过去两年的资本和新消费的火热,是由各种宏观、微观多种因素导致的。现在大环境不确定性高,尤其外部大环境在剧变,甚至很多事物还处于演化过程。对于消费市场来讲,经济状态、个体收入都随之受影响,哪怕短期经济有所恢复,但对大环境的判断总体上依旧不算十分乐观。

“收入、消费意愿都仍未到发生边际变化的时点,资本还是更看重消费基本面,更关注‘胜率’,并优先选择有差异化打法的玩家和优秀企业家及团队组织的品牌。”郑重说。

郭晓东坦言,组织力、产品力、营销力,这是三个重要的衡量维度,要有主次和先后之分。一个健康的投资生态下,先看重组织力,其次是产品力、营销力。但如果光在营销力上加码,走不远。经历了先前的“虚胖效应”后,投资机构的考核目光正从营销力转向组织力。

“新消费在前两年,是营销驱动的泡沫,高额的营销费用比比皆是。但产品力不够、性价比不高,没有复购,导致后驱动力不足。”另一位投资人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透露了一个案例,某品牌进军北京开店,40㎡的店花了800万营销预算,高传播、高热度、高举高打,创造了“首日18W的极致坪效”。疯狂排队一个多月,然而时间一长,“账算不过来了,市场渐渐清醒了”。

至于品类,一是快消零售属性的业态,二是高频刚需依旧具备可持续的生命力。

疫情反复下,很多门店开了又关,处在不确定中。这个时候,具备快消、零售属性的业态也更受资本青睐,比如预制菜品类。舌尖科技获得10.5亿的B轮融资,确实让这个品类的入局者大获信心。

高频、刚需、复购是选择品类效率的关键词,麦星更倾向于“具备刚需属性”的餐饮品类,在郑重的描述中,具体定义为“三全企业”:全人群、全时段、全品类。“餐饮投资首先要回到需求本身,具备刚需消费属性。基于这个前提,麦星关注不会局限在某个菜系、不局限于有限用餐时段,产品和消费需求的延展性更强的餐饮品类,是我们重点关注的。”

英雄所见略同,郭晓东有同样的理解。在他看来,“升级的简餐快餐”还有很大市场,在营养健康、口味、性价比都做好平衡的情况下,牛羊肉、小海鲜等品类还有很大的机会。

公开降低估值

是好事还是坏事?

说到现在的餐饮老板,一位投资人开玩笑说:最大的变化是,老板们没时间向资本吹牛了,而是低头专注反省,专注自家的产品打磨、运营优化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似乎不是坏事。

因为“上市即巅峰”,是神话,也是陷阱。站在更长远的时间轴来看,独角兽们开始降低估值,无论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调整,这个结果都是必然的。毕竟,市场终将回归理性。

但从品牌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一位去年拿到天使轮融资的投资的品牌CEO向内参君“倒苦水”:估值降低,资本的情绪降低,连带投融资金额降低。同时,还要面临各类不确定性,比如年初谈好一个1.5亿的投资意向书,过完节,没想到基金公司倒闭了…

餐饮还能迎来下一个高估值周期吗?

大手笔、大机构、高估值、高频次,是不少业内人士对过去一年的综合评价。在这之后,餐饮还能迎来下一个高估值周期吗?我们采访了多名投资人,看法大致如下:

>抄底论

在不久前的一次圆桌论坛上,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在整个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去关注一些被错杀的好的餐饮企业。

当然,这里也有前提:第一,一定要等到行业极度悲观的时候去配置,或者叫抄底。第二,要确信这个企业不会在这次疫情中倒掉,经营是可持续的。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持有足够长的时间,这个磨底的过程有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

>周期论

而另一位投资人坦言,中国餐饮还有五年的窗口期,是五年的品牌成长、品牌创造的窗口期。好的品牌涌出现象还会继续。

郭晓东则认为,餐饮行业永远会有高估值的发生。人工智能(科技)、餐饮(日不落行业)这两条赛道依旧充满希望。“要么投前沿,要么投民生。一个是引领,一个是兜底。”

>跨界论

2022上半年,大厂纷纷裁员,人才外溢的现象十分明显。永定门电烤串CEO王煜认为,新老餐饮人的结合,没准是下一个突破口,跨界者也会通过自己的能量,给传统行业带来新视角。“大厂出来的中层,做饭不一定好吃,但运营比餐饮人强百倍。价值观不一样,结果也许有惊喜。”

本文为联商网经餐企老板内参授权转载,版权归餐企老板内参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