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啤酒,只剩提价?
7月28日,百威亚太披露2022年上半年业绩,公司收入3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25%。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6月,公司销量同比下降1.4%至452.26万吨,之所以能够稳住收入,主要有赖于单价提升,上半年每百升收入增加了4.2%。
这才是百威亚太这几年能够保住老大脸面的秘密。
2017年-2021年,公司啤酒销量分别为1019.86万吨、1042.66万吨、931.68万吨、811.15万吨、878.78万吨,下滑趋势明显。最近3年,公司产品每百升收入,分别增长了4.9%、-0.3%、6.1%,除了2020年的特殊情况,大部分时候都能保证收入的稳定。
这并非单个产品的涨价,而是整体性的提价,可能的方式包括产品涨价、中高价位产品比率上升的结构性调整等等。
其中,百威亚太重度依赖的中国市场,成为提价的急先锋。
2019年,百威中国销量下降3.0%,但因为每百升收入提高6.4%,导致该板块收入增长了3.2%,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增长19.1%,盈利率扩大470个基点;不过,当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降了50个基点。
2020年,在主要竞争对手华润啤酒(00291.HK)和青岛啤酒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百威中国迎来“至暗时刻”,销量下降10%、每百升收入下降1.1%、收入下降11%、盈利下降20.1%,市场份额损失55个基点。
去年,啤酒市场加速修复,百威中国销量增加9.3%,并再度祭出提价大法,每百升收入增加7.9%,导致收入和盈利分别增长了18.0%和28.7%,市场份额扩大80个基点。
然后就是今年上半年,百威在中国市场销量下跌5.5%、每百升收入增加2.4%、收入下跌3.2%、盈利下跌7.3%。
相比之下,A股啤酒板块目前唯一披露了上半年业绩的珠江啤酒(002461.SZ),1-6月销量64.08万吨,同比增长2.79%。
世界啤酒老大百威英博,1984年与珠江啤酒合作进入中国市场,并在珠啤上市前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4年,百威英博收购当时中国啤酒四强之一的哈尔滨啤酒,一举跻身中国一线啤酒厂商。之后,陆续收购多家地方啤酒品牌,形成以东北、华东、华南市场为核心的全国化布局。
2019年,百威英博将其在中国、澳洲、韩国、印度、越南等地的业务分拆打包送到港交所上市,便形成了如今的百威亚太。
之后,一边是竞争对手的激烈追赶,另一边是疫情对消费场景的抑制——百威最强势的夜场渠道受伤最深,公司进入水逆时期。
百威亚太顺应趋势开展业务调整,从夜场渠道转而拓展餐饮渠道,并面向中小企业零售商推出数字化工具BEES。
但是,百威中国这几个强势区域,都与华润啤酒短兵相接。华润雪花最强势的,便是这些年在餐饮渠道的强力地推。
从目前来看,百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颓势仍未扭转,保业绩还是只能依靠提价。
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百威一直稳坐中国市场的头把交椅。2018年的数据显示,百威在高端、超高端市场的份额达到46.6%,远超青岛啤酒(14.4%)、华润雪花(11%)、嘉士伯(4.6%)、喜力(1.7%),市场份额较2013年提升6.4个百分点。
本就是以高端产品为主,继续提价,会削弱产品在中高端啤酒市场的竞争力。从2022年Q1和Q2的表现来看,百威中国确实陷入了一种提不动价的无力感。
上一轮啤酒行业调整之后,去产能和高端化带领中国啤酒产业进入复苏周期,对百威的高端护城河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激进高端化的华润啤酒,收购了高端啤酒品牌喜力在中国的业务。2021年,公司次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提升27.8%至186.6万吨,成为主要增长极。
在高端产品上颇有建树的青岛啤酒(600600.SH),仅2021年高档以上产品就实现销量52万吨,同比增长14.2%。
岁月静好的2018年,百威亚太、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的净利率分别为16.66%、3.07%、5.35%;3年之后,行业复苏,三巨头2021年的净利率分别为14.00%、13.73%、10.46%,已经基本上不存在差距了。
另一家外资啤酒巨头嘉士伯,这几年逐步将中国市场的业务集中到重庆啤酒(600132.SH)旗下,抱团发展,它更能冲击的,其实是百威的基本盘。
全球啤酒老大之争,或许会在数年之后正式打响。那么,中国市场,就是这场战争的首场战役。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