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妻掘金“即时零售”:百货小店的十年变迁
8月9日24时,广州市海珠区菜市场一角的日用百货店里,老板杨佳龙和妻子王春西还在忙碌着,20平米的店铺里夹杂着打包声和“您有一笔外卖订单,请注意查收”的机器音,演奏出一首深夜的“交响乐”。
据统计,目前国内主营快消品的非连锁便利店(俗称夫妻店)约有600万家。这些分布广泛的零售小店每天服务2亿消费者,贡献了国内快消行业40%的交易量。疫情的反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线下客流量的降低,促使这批重库存的杂货小店开始在危中寻机,加速经营模式的升级。
杨佳龙夫妇就是主动转型升级的一员。2020年2月份,他们基于杂货店拥有线下场景、在区域经营多年与用户有良好信任关系的优势之上,瞄准即时零售的消费特征,将线上线下融合经营,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宽自己的生意来源。经过这段时间的打拼,他们的百货店也从“房租都要付不起”到现在“收入(利润)翻了10倍”。
打破时空限制 夫妻店“弯道超车”
回首转型这段时间,杨佳龙感慨自己的小店变化不少。
市场火热时,人人争相涌入百货行业,家里十个亲戚八个都在开百货店。而面对疫情与互联网浪潮,杨佳龙和千千万万个店主一样茫然无措……
“周围的店关了一家又一家,交了房租可能吃饭的钱也不够了。”疫情最严重时,杨佳龙夫妇的小店的日收入骤降至100多元,连房租都无法支撑。原本也想关店另谋出路他们,从亲戚那里看到了转机。
“我表哥先开始做外卖,一天有一百多单,就想着死马做活马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佳龙买了一台电脑,把扎根线下十年的店铺“搬”上网,开始了拯救小店的冒险之旅。
一开始因流程、工具的陌生,杨佳龙的线上小店一天只有几笔订单,“刚开始只上了几十个产品,想着卖得好的再上其他的,后来发现和线下的逻辑不太一样,在网上是东西越多越全,卖的才会越好。”如今,杨佳龙的店铺已经有了1000种商品。 夫妻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经营时间灵活、扎根区域最后一公里。加入线上之后,杨佳龙发现即时零售帮他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拓宽了获客的来源,另一方面拉长了有效营业时间。
“因为广州人爱煲汤,我们家卖的最好的是砂锅,以前都是附近买菜的人顺手带一个走,现在城市那头的人也能带一个我们的砂锅走。”接入线上后,杨佳龙的服务范围被拓展到了5公里外,“现在苦恼的就是我们家砂锅质量太好了,所以复购不高。”杨佳龙笑着说。
一般菜市场晚上七八点起陆续关门,而杨佳龙夫妇为了线上订单,把营业时间延长到了晚上12点,“晚上有生意说明市场好呀,深夜订单多响一声,我心里反而多安心一些哩。”
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平台夜间商超订单量同比增长46%,在各类线下实体中,营业时间灵活的小型门店夜间订单量增速最快,其中夫妻杂货店的夜间订单量同比增长达107%,增速居商超百货类商户第一名。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7月,平台夜间商超订单量同比增长46%。(摄影:王超)
夫妻店主场优势显现 即时零售助力小店转型增收
得益于杂货店在区域的多年经营,杨佳龙与许多熟客有着良好的信任关系,且杂货店拥有线下场景,有眼见为实的展示效果。因此许多熟客在得知他的店铺上线美团后,能不出门或者比较着急时,都会选择线上下单。
感受到实体转型线上的优势点后,杨佳龙开始抓住这个优势不断发力。
“我做了十几年,我对这个行业太了解了,就算店铺没有的东西,我一个下午就能寻摸到。”杨佳龙开创了独特的线上线下融合经营模式:妻子在小店里打包产品,他外出解决“定制需求”。
“有个客人要一个50公分的大铁锅,别的地方都没有,我2个小时就搞到了。”随着消费便利化,当需求产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在线上针对性的搜索、问询,而不是出门像无头苍蝇一样寻找。因此,杨佳龙把自己线上店铺地公告栏里标注了“如果小店没有上线您需要的产品,可以电话联系我,我们尽快上线”。
《人民日报》此前的报道分析也指出,即时配送零售模式有力激发了消费潜力,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把线上流量转化成为新的订单来源,缓解商户经营压力。
从美团数据来看,今年1-7月,平台上的超市便利订单同比增长54%,尤其是夫妻百货店(小型超市)订单同比增长了110%。
此前,商务部办公厅等11部门印发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提出,要加快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统筹考虑当地电子商务、即时配送等在线商业发展水平,做到实体门店配置与在线商业发展相协调。
▲即时零售的迅速发展,持续为实体商铺注入更多活力。(摄影:王恭)
对此,零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即时零售新业态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消费者便利化、即时性需求的稳定上涨,将为城市的实体商铺注入更多活力。
杨佳龙作为这场变革大潮中的一员,不仅年收入翻了10倍,也从过去20平米的小店,发展到如今有了2个120平的仓库。谈到今年的目标,他笑称:“自己日用百货榜第一名去年被反超了,今年要再加把劲,勇夺第一。”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