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还有一线生机?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老刀
“我们守望大江南北,守望生鲜未来。”每日优鲜昔日的壮志豪情似乎还在眼前,但北京总部早已人去楼空。
每日优鲜行至今日,两位创始人的动机是否纯粹,外人不得而知,但显然在判断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1、股价大涨,回光返照?
公开数据显示,每日优鲜8月3日以0.115美元/股价格收跌7.1%。8月4日,每日优鲜日内涨幅一度扩大至100%,报0.237美元/股。截至8月4日晚,每日优鲜股票交易量超600万股。
涨幅虽然很大,但由于总体股价太低,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有部分投资者认为,每日优鲜赶上了中概股在8月4日的一波上涨风潮。也有人表示,可能有人在拉升每日优鲜的股价是为找人“接盘”。其前一日收盘价不足0.1美元,目前股价快速拉升,属于典型的炒作低价股短线交易挣快钱的方式。
2021年6月份,每日优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生鲜电商第一股”,发行价达13美元,发展至今,公司股价已经跌去超99%。
7月14日,每日优鲜在其投资者关系平台发布公告,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山西东辉集团计划向每日优鲜进行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
当时的这则消息,让人们看到了每日优鲜可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但是,两周后,山西的投资人好像反悔了。7月29日,每日优鲜发布公告称,由于山西东辉集团战略投资没有交割,公司不得不做出对其业务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决定,以实现可持续性经营,包括暂时关闭其前置仓业务的极速达服务和优化员工。
8月1日,每日优鲜的坏消息继续扩散。每日优鲜发布公告称,资金断链,无法正常经营。对此,每日优鲜发布声明称,网络流传的《关于每日优鲜资金断链无法经营的通知》是虚假信息,“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甚至有媒体报道,创始人徐正已经躲起来了,下落不明。据中国企业家杂志在7月29日报道,徐正回复记者称:“我一直在国内,这种谣言太恶毒了吧。”
当问起徐正是否身在香港时,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表示,“徐正在创业之初(2014年至2015年),就已经随父母申请移居到了香港。但他现在一直在北京。”“现在公司所有的高管都在北京。”这几天徐正很忙,每天很多电话找他。他一直在跟投资人接触,找新的融资,也在试图寻找买家。
2、创始人退出管理层,香港身份能否兜底债务?
8月2日下午消息,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每日优鲜(澄迈)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由马蕾变更为孙玉英。每日优鲜(澄迈)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份,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由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在此之前不久,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曾斌变更为孙玉英,并由孙玉英担任执行董事、经理。此外,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曾斌、徐正退出该公司主要人员行列。
也就是说,在这个节骨眼上,每日优鲜两位创始人都退出了法定代表人甚至是主要人员行列。加上徐正的香港公民身份,不免让外界疑窦丛生。
1981年出生的徐正,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2002年加入联想,负责全国零售大客户。2009年-2012年,负责联想中国区笔记本事业部,28岁成为联想中国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并用三年时间将联想笔记本业务规模从5亿做到300亿。2012年,徐正参与联想佳沃组建,出任水果事业部总经理。2014年11月,他与同样在联想工作了十多年的曾斌一同创办了每日优鲜。
2019年9月,徐正连续第三年入选《财富》(中文版)的“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榜单”,同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等并列。
徐正曾表示:“我们最大的优势可能是认准一件事能干10年,比较擅长长跑。”
截至2022年一季度,每日优鲜的股东里,徐正通过海外离岸信托持有每日优鲜8638万股普通股,持股比例12.2%;其中,徐正代联合创始人曾斌持有1749万股普通股。
通过海外离岸信托方式持股而且是香港身份,这就意味着,即便每日优鲜破产了,徐正也可以随时走人。毕竟,徐正持有的股份全部放在海外离岸信托中,被拖欠的供应商们是无法向其追索财产的。
据披露,每日优鲜目前总负债规模大约在15亿-18亿元。
3、对比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做错了什么?
到今年7月15日,每日优鲜共获得12轮融资,投资者阵容相当豪华,包括中金资本、腾讯投资、高盛、老虎环球基金、元生资本、元璟资本、远翼投资、华创资本、联想创投等超20家投资机构,总融资金额超过百亿。
四年时间,每日优鲜烧光了100多亿。而投资方成了最亏的那群人。连投5轮的腾讯,最终也没来得及解套上岸;青岛国资委砸了20亿赶上IPO的末班车,却亏了19亿多,几乎赔掉了底裤。
2019年时,每日优鲜还风头正盛,坐拥行业第一。徐正高调宣布未来3年要做到1000亿GMV。为了实现目标,每日优鲜在短短2个月就烧光8亿,为“拉新”(吸引新的用户)推出各种半价满减和免费菜品。但4年亏损100多亿,营收却没起色。
很多人拿每日优鲜跟叮咚买菜做比较。从运营模式上看,每日优鲜确实有点流于概念——对所谓前置仓模式的包装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而叮咚买菜搭建自主的供应链体系,向生鲜的上游追求效益,基本功更为扎实。
而资本市场也给予了明确的投票,截止到8月4日,叮咚买菜股价4.43美元/股,总市值10.46亿美元,是每日优鲜的38倍多。
两者在股价上的差异,也反映出实际运营能力和战略导向的不一致性。总的来看,叮咚买菜更“实”,采取了上游供应链重资产模式,将收入来源押注在产品上,生鲜产品源头直采比例达到79.1%,自有品牌GMV占比达到5.8%。
成立于2014年11月的每日优鲜比叮咚买菜早了两年多。几乎与每日优鲜同一时间,叮咚买菜于2021年6月29日上市,比每日优鲜晚了4天。虽然每日优鲜为生鲜第一股,但是在上市之前,从营收表现来看,叮咚买菜远高于每日优鲜。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每日优鲜营收分别为60亿元、61亿元、55.47亿元;叮咚买菜营收分别为38.8亿元、113.36亿元、201亿元。
去年11月,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曾在Q3财报会议上,透露叮咚买菜的盈利路径:第一步,上海作为叮咚买菜最先开始运营的城市将在Q4实现UE的盈亏平衡,将在后续带动整个长三角区域实现UE的正向经营利润;第二步,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公司全年现金流有望转正;第三步,2023年至2024年公司利润端有望转正。
不过,叮咚买菜也存在着很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继5月底先后关闭安徽宣城、滁州,广东中山、珠海等城市业务后,6月15日叮咚买菜退出了天津市场。在财务数据上,叮咚买菜依然处于亏损之中,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一季度内,叮咚买菜总营收为54.44亿元,较上年同期38.02亿元增长43.2%;净亏损为4.77亿元。
从整个行业来看,生鲜电商几乎呈现出全行业性的“塌方”。很多生鲜电商平台前期发展速度看上去很快,规模也很大,但生鲜产品的损耗巨大,而且用户在线上购买生鲜产品的习惯并不普遍,加之仓储、配送成本高企,生鲜电商平台盈利几乎遥遥无期。
4、前置仓模式还有希望吗
所谓的前置仓,是指区别于传统仓库远离最终消费人群,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的模式。这样的小型仓库离社区近,又没有门店的位置要求,租金便宜。
前置仓存在基本价值点是因为离社区近,所以提升了配送的时效性。但这样的逻辑,其实是“自欺欺人”。前置仓成为生鲜电商炮制出来了所谓“新模式”,流于概念,并无实际意义。前置仓要真正能实现对一个片区所有用户覆盖,那就需要“饱和打击”。但是,对于卖菜这件事,没有一家企业能以一己之力做到“饱和”。谓的“饱和打击”,意味着在某一个区域,无论前置仓还是线下门店,要高密度布点,面对任意用户的下单都能在承诺的时间范围内——对每日优鲜来说也就是30分钟,“保质”、“按时”送到。
生鲜品类本是低价、高损耗的行业,毛利率不高于30%。前置仓主打的“30分钟内达”硬生生是把履约费用率拉高到20%-30%,导致每日优鲜入不敷出。
生鲜是超高频、而且几乎是百分百家庭全覆盖的消费品,几乎每个社区附近不超过10分的路程之内必有菜场。前置仓的底层逻辑,是要跟所有的线下的菜场竞争,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有券商指出,前置仓模式的盈利难点在于其毛利难以覆盖履约费用,其中仓储、冷链运输成本占比最重。一方面,由于前置仓建设需要设置冷藏区和常温区,前期的建设维护成本高企。另一方面,前置仓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运营人员和配送人员,每月固定的支出同样不少。2020年,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率便达到了20.72%和35.7%。
目前前置仓赛道已由早期的跑马圈地阶段过渡到精细化运营阶段,对供应链、仓储、物流和运营能力上的建设将会是跑赢竞争对手的重点。
对于仓储、供应链和物流的精细化运营则完全是“重资产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叮咚买菜在这一块布局较早,而每日优鲜似乎已经错过时机而且当下的每日优鲜也早已无力重金投入。
5、生鲜电商生机艰难
从生鲜电商整个行业来看,几乎呈现出全方位的“塌方”。很多生鲜电商平台前期发展速度看上去很快,规模也很大,但生鲜产品的损耗巨大,而且用户在线上购买生鲜产品的习惯并不普遍,加之仓储、配送成本高企,生鲜电商平台盈利几乎遥遥无期。
从2021年到2022年生鲜电商赛道大幅度退潮,很多生鲜电商品牌倒闭、收缩。对所有的生鲜电商品牌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盈利,何时盈利”。即使作为行业一个的叮咚买菜,到目前为止,要实现盈利依然有不小的难度。
而每日优鲜,债台高筑,士气低迷,外界普遍不太看好,眼下的状况,还能走向多远?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