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双标”争议之下,日本消费者如何关注食品添加剂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潘玉明
在日本,疫情迁延起伏,生活方式随之改变,营养健康和居家约束成为大众热议话题,包括关注食品是否新鲜、营养,是否有添加剂,是否有来自本土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成分或相关添加剂。
关于添加剂的印象
所谓食品添加剂,是指添加到食品中的防腐剂、着色剂、抗氧化剂、化学调味料等。基本功能包括:一是制作必要用品,比如豆腐凝固剂、发酵粉。二是装饰功能,突出风味、外观、颜色。三是防治腐败变质。四是强化营养,比如营养强化剂。五是稳定成分,包括天然合成和外加化学合成。
国际上,最早是195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食品添加物专家会议(JECFA)机构,对添加剂制定了标准规范,确定了一日容许量,即ADI指标(Acceptable Daily Intake)。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进口了很多毒性不明的色素,引发民间关注。1876年东京都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外国色素,从此开始约束食品添加剂。此后经常发生食品中毒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在讨论如何规范管制。1947年《食品卫生法》出台,规定了食品加工和保存而添加、混合、浸润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最初指定的数量为60种。1960年代,指定添加剂数量增加到350种左右。1969年,在合成甜味剂的素材中发现了致癌性,于是取消了部分指定,以后出现多次争论。到2005年6月1日,指定添加剂有361种。发展到目前有450种,天然香料有600种。另外,乙醇、葡萄果汁等作为一般食品使用的添加物确定100种。2018年最新食品卫生法规出台以后,延续了食品安全监控力度。从近些年执行看,虽然偶尔出现个别越轨现象,但是总体法规执行效力很强,在食品及辅料选择方面,大众更喜欢本国产品。比如,在兼营批发的业务超市中有经营国外食品调料或半成品,当地民众基本不购买。
消费者选择食品的偏好
从2012年左右开始,日本大众选择食品,转向注意控制糖分摄取量,取代了之前限制脂肪热量的思维。直到现在,人们首选关注还是食品含糖量。2022年一季度,Nuupidi Japan机构调查显示,大众需要最多的咨询服务项目就是“低糖或零糖咨询”(17%)。特别是50多岁的女性,占比为25%。相对而言,29岁以下男性关注度不高,占比为10%。人们选择低糖或者零糖食物,一是配餐面包,含糖少、还有谷物纤维。其次是沙拉鸡肉,第三是清汤拉面。人们为了限制糖分,摄取蛋白质,宁可多花点钱。
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外食餐饮下降较多,餐厅配送市场快速增长为6264亿日元,比2019年的4183亿日元增长50%。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统计数据看,最受欢迎的菜单项目有:咖喱类增长125%,盖饭增长120%,炸鸡增长99%,寿司增长93%,比2019年增长约2倍。这些食品的共同特点是,加工配送时间短,添加剂少。
进入2021年,大众对疫情防范意识下降,开始普遍关注“疫情肥胖”问题。以燕麦片和蛋白质棒为例,2021年前10个月大众食品消费量排名第1位,同比增加291%。燕麦片的消费总量,在2019年为6.3亿日元,2020年为18亿日元,2021年前8个月已经超过30亿日元。燕麦片与配餐面包有共同特点,就是含糖低、添加剂少、兼顾谷物和微量元素,可见,人们在用行动表达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态度。
外购食品常见哪些添加剂?
消费者到餐饮或食品店铺购买副食品,主要面临两类选择,第一类是在超市出售的装在托盘里的食品或者家常菜。第二类是便利店等店铺真空包装的食品或者家常菜。
一是超市现场加工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店内现场烹饪制作,放入托盘,包装出售。大多数的商品保质期为1至2天,最长3天左右。二是店外委托包装。由外部制造商制作,以包装或透明杯子的状态运入店内,保质时间为2至3天。制造商可以是自己工厂,也可以是合同供应商。这里存在添加剂安全风险,因为委托加工品为了保鲜,添加有保存效果的添加剂,包括甘氨酸、醋酸钠、pH调节剂、香辛料提取物等,企业并不清楚。另外,由于有一部分是经营用的大包装物,在店内分成小包装,这些商品的制作源头追溯不清楚,有一些特别在意的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因此,即使是在店内现场加工,即使是很简单的食品,也会有不明添加剂风险。
比如关东煮,长时间炖煮,调料必须及时调整,导致食材过多吸收添加剂,营养和口感、风味都较差。另外,加入蛋黄酱的“通心粉色拉”、“土豆色拉”或“煎蛋卷”等,为了避免蛋黄汁分离,必须使用“增粘多糖类”或“防腐添加物”等添加剂。
二是便利店真空包装的。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蒸煮咖喱为代表的常温配菜。主要特点是保质期长,保存1至2年。另一种是便利店冷藏区域销售的真空家常菜。特别是自立型的袋装家常菜,业界称为“站立袋”,可以展示店铺生鲜活力形象,而且由于保存期可以达到冷藏3周到1个月,所以非常方便。
真空包装加工过程中,以土豆沙拉为例,先是将土豆放入包装袋中,抽空使其处于真空状态,通过热压使接缝紧实,再用90度热水浇烫20至30分钟,进行加热杀菌,延长保质期。但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二次加热的时候,会出现过度烹饪问题,土豆沙拉本身的味道会改变。另外,在家里用锅制作鱼虾等食品的时候,随着加热过程,鱼虾本身的怪味会消失,留下单纯的美味,但是用真空方法烹调的话,怪味无法处理,混合在食材本身味道中。曾经热闹一时的真空加工、鲜味不逃避的预制菜话题,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大家发现,保留新鲜的同时,也保留了怪味,即使使用了添加剂,也不好吃。
除了上述以外,一般情况下,在价格低廉的食品中使用各类添加剂更加普遍。而且标签上并没有按照法规完全标明所有的添加剂及成分、含量,可以称之为隐藏添加剂,其中的风险,只有消费者承受。更可怕的是,将添加剂或者替代物直接当作“最终呈现产品”。
制作汉堡包的比较
CREST机构的调查显示,大众消费者在2021年2月利用餐饮店就餐时,吃到替代肉的机会是1.5%,在零售业态的超市、便利店购买到替代肉的机会是1.1%。在外面就餐喝到替代牛奶的机会是3%。这种数据的公开发布,让消费者增加了食品选择的自律、自觉,增加内食制作比例。
以制作汉堡包为例,如果在自己家里制作,基本工序包括,加工肉馅,在混合的肉馅中加入切碎的洋葱、面包屑、牛奶、鸡蛋、盐和胡椒,然后卷起来烤。按照口味,选择酱汁是很简单的,用一点自己熬制的番茄酱即可。
夹带的蔬菜沙拉,用蛋黄酱、捣碎土豆泥、黄瓜片、火腿片、煮胡萝卜和切碎的洋葱搅拌抹匀夹好即可食用。这种制作方法,基本上没有任何添加剂。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蛋黄酱和酱料中也有一点化学调味料,泡菜中也有添加剂,但是用量很少。
比较而言,如果在外边购买汉堡包的话,拿到手打开塑料盖以后,呈现出鲜艳的品牌宣传页、配料包、一个整齐的汉堡包。打开以后即可食用。但是这种食品风味和口感和自己制作的差距很大,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添加剂,甚至会吃到替代肉、替代酱料。
这些添加剂包括:氨基酸等调味料、pH调节剂、加工淀粉、磷酸(Na)、着色剂(焦糖染料、红薯染料)、增稠多糖剂;香料提取物;泡菜防腐剂以及酸化剂、合成色素(红色102、黄色4、黄色5、红色106)等等。
捎带说,汉堡是这样,用白米饭做饭团也会使用添加剂吗?当然会。让机制的饭团圆滑不粘连机器模具和塑料膜,而且要口感舒爽,就要用润滑油、食用油、色素、香料等。有一些企业用的是陈旧的白米,要改善外观形象,就要用添加剂来改善或者补充味道,加入酶和加工淀粉,通过抛光甚至更多添加剂,恢复成为新米的外形和口味风格。
商家为什么使用添加剂?
使用添加剂的五个理由是:便宜、简单、方便、漂亮、增味。
一是便宜。降低成本,使用添加剂,以假食材替代正常食材功能,用低级假成分取代高级真成分。比如,便宜的汉堡包里没有牛肉,而是“仿肉”,即组织大豆蛋白。为了改善质地、增强粘结效果,就使用“粘合剂”,如“加工淀粉”和“磷酸(Na)”,以产生“牛肉气质”。有些是与真牛肉混合,有的是用100%的“组织大豆蛋白”制成。还有,真正的番茄酱价格很贵,所以用“着色剂”或“酸味剂”,调节制成混合味道的番茄酱。
二是简单。为了快速接待购买高峰期,减少加工制作麻烦,采用大量添加剂。有的肉酱或肉汤,最初是用肉骨和特定蔬菜,长时间煮沸制成的,但价格低廉的酱料是在短时间内用“提取物”、“增稠多糖”和“化学调味料”制成的,本身没有肉。生切蔬菜,同样使用添加剂,因为生切蔬菜被视为加工预制食品,可以使用杀菌剂、抗氧化剂和防变色剂。
三是方便。便于制作、便于存放。使用添加剂以后,食品可以延长保存时间,而且看上去形象很好,食用的心情也会很好。比如常温盒饭,很容易变味儿、不新鲜,如果把容易变味儿、腐烂的食材省掉,换成低价格的添加剂,问题就解决了,但是盒饭的营养、口味儿完全改变了。
四是漂亮。人工制作烧出来的餐饮食品,每一次制作的规格和形象、颜色往往把握不住,不稳定,而且色香形难以持久。为了维持食品的“鲜亮光泽”和“漂亮颜色”,就要用多种添加剂,针对不同食材、不同方法,分别使用不同的添加剂。汉堡酱就用了“增稠多糖”和“加工淀粉”,避免酱菜脱落带来消费索赔,可以增加形象效果,也可以改进满意效果。
五是增味。浓郁的口味,是人们在繁忙、焦虑状态缓解心理情绪的有效手段。这是增加使用各种增味添加剂的一个理由吧。各类汤剂、火锅、特色风味,都难免使用添加剂,尤其是在盒饭、便携食品、佐酒小吃等食物。
食用添加剂的危害有多大?
在日本谈论添加剂这个话题,多半会遭到食品加工相关经营者的反感,人们经常会反驳,我们使用的添加剂,是根据科学规定使用的,法规是允许的,而且是厚生劳动省批准的。
从历史演变过程看,食品添加剂使用是经济利益与科学伦理博弈的过程,在近百年来添加剂使用的争论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法规授权和风险调改的不断争斗、演变。在特定时段,可能受到企业利益集团推动可以使用,可是过了一定时段,发现某些添加剂存在致命危害,又被怀疑终止,或者悄悄更改、删除。
2022年,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根据94062名孕妇的调查数据,研究宣布“经常吃商业午餐和冷冻食品的孕妇,死产的几率是正常孕妇生产的两倍多”。死产,即分娩便死亡的婴儿。《产经新闻》在2022年5月的一篇文章中也报道了这个研究团队的工作结果,“孕妇经常吃午餐盒饭和冷食,与死产有关”。商业午餐盒饭的主要特性是有更多的添加剂。
从保护生命意义角度分析,人们的饮食功能是单纯的、直接的,不应该添加很多社会附加功能,自然也不需要添加那么多花哨的添加剂,这种天然的朴素需求,应该受到尊重。
大众内食率在75%以上
近些年来,随着居家办公等就业方式多元化,各个年龄段消费者购买食材在家里做饭的内食比率有增加趋势。特别是2020年以来,由于受疫情影响,内食率明显提高。
2020年3月开始初次紧急事态宣言中以来,限制外部流动带来内食率急速上升,解除疫情风险控制以后,仍然在高水平推移。其中大众主体内食率为75%以上,相对来说外部活动较多、20至49岁年龄的就业主力,虽然比其它年龄段稍低一些,但是也保持了比感染扩大前提高5%的内食率的高水准。
在2021年12月的消费者饮食调查中,对于在家制作饮食的内食状态表示“满意”的占46.5%,表示“不满意”的为11%。对于内食的好处,25%的人认为可以有效预防感染;18.4%的人认为可以与家人一起交流;15.7%的人认为可以确保食品营养和健康。
2021年以来,大众对于外部餐饮的需求在变化中有所恢复。根据日本餐饮协会(JF)的报告,2020年餐饮业销售额、客流量同比下降16%至18%。2021年市场规模总体缩小,相当于2019年83.2%,业绩下降16.8%。店铺数量年同比减少4.6%,比2019年减少5.6%。
进入2022年,外食早餐消费进一步恢复。以7月为例,外食业绩比2021年高5%,比2019年低8%。其中,早餐客人数量比2019年高2%,早餐业绩比2021年高17%,比2019年高2%,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是中午外食和中食整体比2021年高5%,比2019年低13%。晚餐外食比2021年高11%,比2019年低10%。
或许,家庭内食比率提高的倾向已经成为基本常态。
三点感受
之一、日本关注食品添加剂历史很长,经过多次争论、确认,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细分规范,总体数量较少,便于企业识别使用。企业自律性较强,相关风险较低。
之二、日本关注食品添加剂,集中在消费安全和营养结构认知转变,在防疫自律同时,不断调整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到消费品的市场转化很快,注意营养、安全、健康的平衡。
之三、中国食品添加剂的话题比较复杂,从食品卫生法规系统性、法规执行的规范性、食品添加剂行业的规范性,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甚至在一定范围出现添加剂失控风险,急切需要行业经营者提防、自律,需要大家联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