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扎推、巨头“失速”,咖啡赛道进入“下半场”竞争
来源/品饮汇观察
头图/联商图库
公司股价暴跌超过80%,停牌退市的瑞幸咖啡如今又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回来了!
近日瑞幸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瑞幸咖啡2022年第三季度营收为38.946亿元(约5.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3.5亿元增长65.7%。
这家咖啡行业的“颠覆者”,曾经创下史上最快上市纪录,被誉为最有机会打败星巴克的咖啡品牌却因“业绩造假事件”的丑闻而一夜之间跌下神坛,成为了舆论爆锤的对象,甚至一度来到了濒临破产的至暗时刻。然而经历了一系列变动调整之后,瑞幸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有声有色,着实令人称奇。
实际上,瑞幸咖啡的近两年高速增长的营收,离不开咖啡赛道最近年的高速增长、精准的市场布局及渠道下沉的决心。
“洋咖啡”本土化趋势明显
有关咖啡赛道的分析,有一组数据经常被引用,是中国人均消费杯数与成熟市场的对比。根据美团发布的报告,内地年人均消费现制咖啡1.6杯。日本是176杯,美国是313杯。
得益于星巴克的普及,现制咖啡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变成了一种大众消费品,是提神、解困、消肿的利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追捧,整个咖啡市场正在进行高速扩容。
加之瑞幸在2020年之后接连推出的椰云拿铁、SOE精品咖啡等爆款产品,让大批的中国消费者成为咖啡的忠实粉丝,间接的推进了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约3亿人;预计国内咖啡市场将保持27.2%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庞大的市场,自然滋生了一大批本土咖啡品牌,更有无数资本跨界来袭。中国邮政推出“邮局咖啡”;中国石化推出加油站咖啡品牌“易捷咖啡”;中国石油推出“好客咖啡”品牌;运动品牌李宁和特步分别申请注册了“宁咖啡”和“特咖啡”;新茶饮品牌7分甜创始人投资的咖啡品牌Brisky Coffee(轻醒咖啡)苏州首店开业;今年8月,茶颜悦色推出的“鸳央咖啡”;喜茶投资了精品咖啡品牌Seesaw;较早涉足咖啡赛道的蜜雪冰城在2017年就推出全国连锁饮品品牌“幸运咖”……
虽然做咖啡它们未必比星巴克专业,但它们肯定比星巴克更懂中国人。
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是喝不惯真正的“洋咖啡”。加入茶水的茶咖、混合水果的果咖,这类被称为“特调咖啡”或者“创意咖啡”,从之前的菜单冷门,到今天占据了咖啡门店销售额的半壁江山就是最好的证明。
比如,瑞幸咖啡在第二季度针对国内消费者喜欢“尝新”的特点,推出了34款新产品,从4月推出至第二季度末,其“椰云拿铁”产品的销量超过2400万杯,门店总收入高达4亿元。
以及在各个季节和节点中,瑞幸也积极创新,比如今年七夕推出的百利甜莓拿铁和哇瑞草莓拿铁,前者加入了百利甜酒,主打“微醺”概念。
而更让年轻消费者心动的是,咖啡也许不能上瘾,但大折扣优惠券却可以。
星巴克拿铁系列已涨到一杯35元以上,部分星冰乐系列产品41元一杯,连最普通最便宜的美式咖啡也要30元一杯。而瑞幸咖啡的单价则在20元左右,通过优惠券购买低至15元左右。
食品专家朱丹蓬分析,整个中国的咖啡进入了高速增长、高速发展、高速扩容的节点,无论从场景、品质、性价比还是服务,不少本土品牌都比星巴克做得好。同时伴随着茶与咖的边界模糊,咖啡这个曾经西方的经典饮品,在东方市场正经历着产品形态多元化,且边界正逐渐模糊。
巨头“失速”,新品牌机会来了?
尽管,瑞幸咖啡这两年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但传统的咖啡巨头却正遭遇着营收双降的巨变!
2022年财年第一季度以来,星巴克中国的营收增幅连续下滑,最高下滑了44%,而同店销售额也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年Q4季报告期内,星巴克中国营收为7.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6%,同店销售额下降了16%。虽然第四季度,星巴克的营收增幅以及同店销售额均有所收窄,但是也难掩其疲态。
咖啡巨头在中国市场持续萎靡,并非个例。加拿大国民咖啡Tims咖啡,押宝中国咖啡市场的火热,中国业务板块“Tims 中国”登陆纳斯达克后,资本市场的态度却很平淡,虽然开出了超过500家门店,但由于巨额亏损,上市不到两个月股价惨遭腰斩;
另一方面则是咖啡创业者的热情不减,蜜雪冰城、茶颜悦色,跨界而来的李宁等纷纷而至,渴望“船票”。甚至连嗅觉灵敏的微商,都开始创造咖啡品牌,在短视频平台引流招加盟商。
熙熙攘攘的咖啡创业热潮中,不少创业者们却游走在亏损和闭店的边缘。根据餐宝典数据显示,11.5%的咖啡店活不过3个月,《闲鱼2021创业避雷指南》中,咖啡店创业失败率位列第二。
咖啡创业是否还是一门好生意?有资深业内人士认为,“咖啡业的虚火,客观上也是行业发展的‘布道者’”。
“虚火撤去之后,就看谁真正能沉下心,系统性打磨供应链、品牌和品质。”不过,在该业内人士看来,咖啡业乱象也在让不少资本持观望态度,真正笑到最后的,可能还是早已完成布局的本土品牌。
渠道下沉,咖啡赛道的第三条路并不平坦
再回过头来看,当下的中国咖啡市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流派,一种是高端精品咖啡如星巴克走的是“以价带量”路线,用“第三空间”的故事换取溢价;一种是如“幸运咖”等定位低端市场,是“低价走量”的逻辑。
而第三条路径则是瑞幸所瞄准的“中间地带”,瑞幸咖啡为那些有咖啡饮用习惯,却不能接受速溶,而又不想为星巴克的高价格买单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高性价比”的购买选择。
瑞幸成功的商业逻辑在于“找到了被其他人忽视的庞大蓝海市场”,让大众开始明白:咖啡不仅是精致白领的小资情调,也成为了学生党和打工人提神、尝鲜、打卡的利器。
可以说,瑞幸聚焦了更广阔的中端市场,并吸引到了更多的年轻用户,真正用高性价比的咖啡实现了“量价平衡”。
在中国,星巴克的定位一直是“小资、白领、时尚”,手捧一杯星巴克咖啡,配上几张精致自拍,就能化身朋友圈“小资”或“商务精英”。
但在疫情反复的状况下,线下餐饮行业、“现饮”场景受影响严重,“自提”消费增多,而像星巴克这样依赖门店生意的租金成本压力被进一步放大。
如星巴克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第三空间”,门店面积大且多位于租金高昂的商圈底商位置;而瑞幸是即买即走的“快咖啡”模式,不少门店都居于写字楼一角,租金压力比星巴克小不少。
由于瑞幸门店面积小,采用全自动咖啡机制作。这一模式促使瑞幸的门店运营成本、人力成本较低,灵活度较高,也容易下沉、散点分布。城市、点位多了之后,对疫情的抵抗能力也较强。同时这也使瑞幸的门店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复制扩张。
与星巴克主攻一二线城市不同,瑞幸咖啡则遍地开花,花费4年下沉到了200多个城市,重点开拓三四五线城市。截至2022年7月25日,瑞幸咖啡7148家在营门店中,1710家位于三、四、五线城市,远高于星巴克的778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小店”,但瑞幸的平均单店营收并不低。第二季度,瑞幸单店营收为人民币45.85万元,是“大店模式”代表星巴克单店收入的72.41%。
而未来,瑞幸仍然将押注规模化的门店经营业务。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显示,自2021年1月起,瑞幸宣布开启0加盟费招募“新零售合作伙伴”计划,开放的城市中绝大多数都为三四线城市。
但值得关注的是,瑞幸仍然要执行继续争夺下沉市场的战略,也会面临消费基础不足、管理难度增加、与茶饮竞争等问题。
据媒体报道,已经有不少瑞幸加盟店店主透露,如今瑞幸已经不再面向新人开放加盟,而是主推老加盟商拓店,而且很多地区都已经饱和,想要继续拓店很难。
另一方面,随着瑞幸咖啡的下沉,茶咖不分家,它面临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只是星巴克、Mannar等品牌,而是蜜雪冰城们。
一方面,新式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喜茶早已悄悄地在自己的产品目录中增加了咖啡饮品;柠季茶、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品牌也成立了自己独立的咖啡品牌。如蜜雪冰城推出咖啡子品牌——幸运咖,做县城甚至小镇的平价咖啡。截至2022年1月,幸运咖门店数已突破500家,其中在三线城市及以下的门店数量占比达到75%以上。
相比于蜜雪冰城、CoCo等在茶饮品牌在下沉市场的布局及价格优势,目前平均价格已在19.4元的瑞幸,难以在三四线城市复制其在一二线市场的低价优势。
由此看来,已经开始盈利的瑞幸在未来是否能讲好“咖啡下沉”的故事,还需观察。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