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商业项目,改造了个寂寞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老丹
商业空间的设计,在商业项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几乎大部分新建项目,都会涉及内部空间的主题与场景的打造。
很多老旧项目,也加入进了空间改造的队伍,特别是对于打卡点及网红区域的追求,成为了一些商业的核心诉求,
主打一个“不能拍照的商业不是好景点!”
但商业空间设计,真的只要酷炫就可以了么?为什么很多所谓的空间再造,除了开业前半个月人流不错外,很快就门可罗雀了。
下面的几个案例,就是我们整理的几个非常有特色,也比较成功的空间场景。
太阳宫:
太阳宫2022年开业,是瑞安打造的区域中心级别购物中心,高区的南里食集,是近年来大型项目高区处理的典范之一。
下图是太阳宫的单层示意,可以看出,这个地块进深很大,再做商业动线时,必然涉及到回型动线。低区还好,到了高区,回型动线一方面对招商有一定影响,此外再逛完下面几层后,过长的动线,也容易引发疲惫感。
太阳宫与南里食集合作,在高区做了个出挑的设计,就是从第四层起,做了一个三层通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引入了大量的特色餐饮品牌。
这个设计,使购物者在走到高区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食集的强目的性,也有助于将客流带到高区消费。
南里食集与很多项目有合作,但太阳宫是面积最大,空间处理也最大胆的一家,这与太阳宫的定位有直接关系。
做为瑞安虹口商业系列,星星堂属于社区亲子型,月亮湾是时尚休闲,而规模最大、最高端的太阳宫承载着虹口商业整体升级的作用。18万方的体量,也决定了它必须采用多种主题与空间的组合,才能提供更多的消费体验与情感价值。
另一个空间设计的典范,是重庆光环,这也是一个巨型项目,商业体量就17万平米,以以打造“城市自然共同体”为核心设计概念。
这个项目最知名的,就是一个名为“沐光森林”室内空间,纵跨7层,高48米,拥有42米立体垂直景观,引入了近300种、7万株热带及热带植物,并精心打造了“生命树”、“悬浮森林”、“花之瀑谷”3大主题场景及12处互动打卡景点。
与传统的将一些冷区做景观处理不同,在这个项目里,人们可以通过地面、天空步道、风语连桥、观景廊等不同的路线进出于植物园与购物中心之间,真正做到了景观与购物体验的一体化。
沐光森林的好处是视觉冲击力极强,主题性与话题性都很有传播性,从现场体验来看,也非常有趣味性,缺点是第一投资大,第二后期维护成本不低,所以前期我去了两次,很多时间都不能完全开放。
前几天,有个业主问我,对这种空间应该怎么看?我建议这兄弟站着看。而且看看就好了!
上面两个空间,虽然一个是功能型,一个是景观型,但都有规模大,投资大的特点。
因为承载它们的项目,都是大型项目,同时地段都属于消费潜力很强的区域商业中心区,规模大,意味着有更大的尺度去做空间处理,而区域中心的定位与高品质的潜在客群,也使发展商更敢于投入巨量资金去打造差异性。
此外,这两个项目的发展商,都有足够的资源与实力,把自己的项目做成区域甚至城市的标杆。
这个实力不仅仅是有钱,更重要的是市场影响力、招商资源以及运营能力等。
简单来说,大型空间首要条件是项目体量要足够,第二,要有足够的后续能力去将前期投入在后期变现,这个能力包括区域消费潜力与发展商实力。
内部主题空间的处理,最常见的,还有一种是主题式街区。
实际上主题街区的概念,自从天津大悦城做出骑鹅公社以后,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这十来年中,国内到底建了多少条主题街区,估计没人知道。
但能知道的是:大部分室内主题街区做到最后,无论是概念还是运营都一言难尽。
也就是有那条街不多,没有了也不少,你真要做个现场访谈,没几个人真的为了逛什么老街来这个商场的。
或者干脆做一段以后,里面的铺位死了快一半。剩下的一半在考虑什么时候死。
这两年,老丹比较喜欢的,是上海北外滩来福士的城市里弄。
北外滩来福士广场的这个B1的主题区,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文化美食街区,主打一个怀旧,也是全国各地都快用烂的概念。
最少这几年,哪怕因为疫情影响,我商业看的比前两年少了,类似街区也逛了十几个。
有一段感觉全中国的商业都在回忆过去,到处都是80年代的场景,似乎不搞个穿越,都不配做商业运营,要是吃饭时,你看见的不是30年的景象,会影响消化一样。
但北外滩来福士的城市市集,是不多我逛了一次后,还愿意再去第二次的地方。
原因主要是两个,首先,虹口本身,在上海的历史里,有着浓浓的市井与江湖味儿,这在非常讲究格调与优雅的大上海,还是很有辨识度的。
所以当在这里还原一个了一个充满了80年代记忆的老上海弄堂时,那种烟火气息对老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都能引起共鸣。
其次,整体老街的打造,在技术层面上,做的比较到位,一些景观与内装的细节处理,达到了极高的还原度,特别是在细节层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考据。
第三,最重要的是,内部商户非常有典型性,真的是很多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也就是所谓真实的‘老上海’味道,而不是那种故事讲的是历史文化,门口买的是蜜雪冰城那种。
这条室内的街区主题与本地文化非常贴合,内容又能跟的上,来福士客群以较为年轻的中高学历消费层为主,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冲突感,对于此类客群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
前提是你要真正做出特色,而不是弄几个不伦不类的景观来忽悠人。
第四个例子,是杭州的湖滨银泰in77。前一段儿,我去杭州讲课,去之前,问了三个朋友,杭州有没有什么新的项目可以看的?结果三个不同的朋友,都推荐了in77。
于是我特意早去了半天,下了高铁就直奔西湖边,把in77从头到尾逛了一遍。
感觉呢,就是不惊艳,也没有什么特别酷炫的主题。但是整体的体验很舒服,逛起来也非常流畅。
不惊艳是指,既没有特别的打卡点,也没有什么极致的空间,所有的的处理,其实都在常规商业设计方式的范畴内。舒服是指,整体逛下来,无论动线,空间,内装,色彩,品牌,都非常的协调。
in77是一个五个盒子串联起来的商业集合体,按理说这种商业逛起来,一般都会因为动线太长而显得枯燥,但我那天很随意顺畅的就逛完了,完全没有无聊的感觉。
因为第一各个单体都有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上不重复,第二在设计与风格上根据不同单体的定位,有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又基于一个大的设计语境之下的,所以不会显得杂乱。
同时,从低区到高区,都做了一些空间与动线的灵活处理,这样在行走其间时,会感觉体验感的延申与变化。
这个项目,很有点“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与不刻意。
做设计的都知道,搞点什么炫酷的概念主题,可能还不难,但在这种看似平淡中做出味道,是很考验功力的。就像厨师届的说法,最能体现厨师水平的,不是海参鲍鱼,而是青菜豆腐。
第五个项目,是苏州的ID PARK。
这个项目最大的特色是,项目分两个区域,中间相隔很远的距离,远到什么程度?下面就是两个区域的连廊,基本上都不能当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来看了。此外,其中一个单体的长度,也超出了正常商业体的范畴。
一般做这种商业,常规的方法,就是直接按照两个商业干,因为这个动线和马拉松一样,仅仅拉动人流这件事,就足以让正常的运营者崩溃。
但IP PARK 有点不信邪,他们做了一件事情,把这个巨长的连廊,做成了一个集市:苏州二十四集。
就是一个苏州本地文化特征的食集。通过这个食集,将两个体块进行了链接。这个市集两边是商业,中间是用餐区,还引入了一些水系做为点缀,整体用餐环境就非常有意思。
这个想法还是非常大胆的,但从导流情况,应该是成功的。
同时,由于最大的单体动线太长,这个项目的内部,还做了多种不同的主题空间进行串联,例如以苏州水上集市为主题的多经空间,以运动为主题的篮球空间,以及高层的挑空餐饮空间等。当项目体量偏大时,多种商业主题与空间的处理,可以降低消费者在心理上的时间距离。
上面的几个空间处理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属于完全不同的商业空间范畴。
但都是在项目定位、空间主题、建筑处理以及内容填充四个因素层面,做到了比较好的融合与平衡。这四项,缺一不可。
商业空间,从来就不是酷炫能解决问题的,如果不能在整体的商业逻辑下,去考虑空间的功能与打造,而只是追求视觉的冲击,基本上都是扯淡。
打卡好是好,问题是在你这里喝杯奶茶,发个朋友圈,就再也不来了。
你这项目,难道主打的是一次性消费?
商业地产,现在卷得天昏地暗。主要特征就是竞争激烈,消费下滑,品牌拓店意愿下降。
很多项目一旦出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要进行改造与调整!
这个思路当然没有问题,但近年来看了很多调整,都是花大钱调了个寂寞。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好三件事:
1 你的项目客群定位与未来的想做的主题或空间是否契合?
明明是一个生活导向型社区商业,却去做一个二次元动漫主题,场景IP建了不少,最后发现周边居民不买账,这种故事并不是孤例。
2 你所在区域的商业资源,是否能支撑你的主题?
记得室内街区最流行的时候,全国很多商场,都一窝蜂的去做了很多,什么魔幻主题,蒸汽朋克主题,但是到了招商阶段,发现区域的商户资源,或者自身的招商能力,很难支撑主题的成立,于是变成咖啡吧与麻辣烫齐飞,文创店与卖袜子的一色,中间还能点缀几家烟酒店什么的,进去后都不知道它想干什么。
3 你设立或改造出的主题空间,是否符合运营诉求及坪效需求?
项目空间改造的终极目的,是吸引客流,增加营收,所以第一,空间改造不是为了酷炫,而是要与客户体验形成更紧密的链接,第二,如果是运营性空间,还要考虑商户进驻需求,以及使用率和坪效。
上面的三点,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改造项目,只要不考虑清楚,基本做出来极大可能是另一个坑。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VIP专享频道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