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杂费”,能救大卖场吗?
来源/全食在线
撰文/李青林
昨天半夜,有经销商在朋友圈发出感慨:“时代变了”。
于是我就私信他,说何出此言。
他说自己打算退出大卖场,改做别的渠道。
我说经销商退出大卖场不是新鲜事,为什么你还感慨颇深。
对方沉默了一会,说问你一个问题。
大卖场的衰退是时代的发展,还是大卖场的衰落?
我说大概率是时代的发展吧。
对方说,你错了,是自找的。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大卖场闭店的新闻并不少见,甚至一些知名品牌也开启了闭店潮。
今年8月,家乐福北京最大的门店双井店闭店了,而曾经拥有300多家门店的家乐福,如今只剩下十分之一的店面。
今天关于大卖场闭店的消息几乎在朋友圈掀不起波澜,而品牌闭店似乎也是匆匆而过,并没有带来情怀式的告别内容。
这说明,大卖场闭店是无奈之举,虽然不少品牌放出的风是门店布局调整。
这大概是自己找个台阶下吧。
那么回到经销商的那个问题上,为什么大卖场闭店是自找的。
有人说,经销商甚至品牌方入驻大卖场比较被动。
先不说能不能被采购看中。
光在选品这一环节,就有很浓的人情世故。
而产品被选上之后,才是苦逼的开始。
条码费、进店费、陈列费,再加上节假日的堆头费等等,这都不算完,最让经销商头疼的就是账期。
3-6个月账期是基本配置,这意味着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经销商就需要自己垫资进货。
像极了房地产的包工头。
但包工头的利润远高于做零售的经销商。
当然有的门店还需要经销商包售后。
也就是说所有的残损,临期,退换货都由经销商来解决。
花钱不说,还花时间,最后还要好脸相迎。
因为一言不合产品可能被调到角落,甚至踢出门店。
但有人说了,这么苛刻的条件,为什么会存在,经销商不进不就行了。
这就要回到渠道上面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型商超开始在中国发展,随后以连锁门店的方式开遍全国各地。
那时候的大卖场就和今天的电商一样,是渠道的顶流。
因为在这之前,受制于物流和市场的发展,一个地区的消费者很难接触到大量的品牌。
直到超市来了。
在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那几年,学校、医院、超市成为楼王的标配。
甚至只要放出风这里要盖超市,那旁边的楼盘挖个坑就能卖房,还能卖个高价。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大卖场能够为其提供上万款产品,这是在农贸市场和家门口夫妻老婆店无法可比的。
而且超市不仅产品多,价格相对还便宜,因为通过规模化的商品供应和账期,超市能把价格相对压低。
于是超市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都会前来采购,如果是知名品牌,那么辐射的范围更广。
超市就有了流量。
对了,那时候还没有流量这个词,而叫人气。
尤其在周末和节假日,超市的人气非常旺。
但超市终究是一个物理空间,所摆放的产品有限,于是需要采购进行选品,挑选市面上动销快的产品,也就是品牌产品,另外在找一些市面上不常见的产品,也就是区域品牌和成长性品牌,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但产品太多了怎么办,于是就需要设立门槛。
这就是进店费,如果你想把产品放我们超市,就需证明自己的实力。
和买别墅一样,要看样板间先要验资。
交了进店费只是第一关,因为还要条码费。
就是要把你产品上的条码录入超市收银系统,这样才能正常结算,否则即便是把产品放到货架上,消费者拿了也买不了。
最后就是陈列费了,说白了就是选位置,虽然超市陈列按照品牌影响力高低来摆放,但在局部货架上,花钱的和没花钱的是两种待遇。
搞定这些后,恭喜你你的产品就可以正常销售了。
当然在节假日期间,想要在显眼位置摆放产品,那就要交个堆头费。
那么在商超火爆的那几年,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些费用呢?
还是因为流量,不应该叫做人气。
那时候零售业态的顶流就是超市,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气。
经销商在这里可以说是躺赚。
尤其是过年期间。
试问都赚钱的情况下,谁会在意这些问题呢?
就和打工人一样,当你年薪百万了,还会在乎公司加班吗?
而今天之所以经销商把这个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说,证明曾经的老大不牛了。
在今天商超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人气。
尤其是门店数量较多的连锁品牌。
因为流量都被其他零售业态和渠道分散了。
但超市的规则没有变。
这才是经销商吐槽的点。
试想下,当下最火的零食量贩店,不仅现金结账,而且没有进店费条码费。只要产品符合需求,只要品牌能够供上货,那就直接进来。
这就是渠道的变革。
即便是在电商直播里,品牌也只需交个坑位费而已。
所以超市的落寞不是时代的影响,而是自找的。
全国600多万家夫妻店,他们陪着超市、电商一起成长,为什么他们没有被淘汰。
因为他们依旧拥有自己的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超市的优势已经不在了。
论产品多,远不及电商,论价格低,远不及量贩店,论品质高,远不及会员超市。
或许超市存在的意义,仅限于能够在线下为区域消费者提供基础的物资保障吧。
所以聪明的超市已经开始改革了。
他们关闭大门店,转而开出中小型的社区门店。
他们介入了电商,通过O2O来为年轻消费者提供即时零售服务。
当然有的超市已经取消进店费、条码费,但超市的账期依旧存在。
没办法因为需要资金进行日常周转。
拿胖东来举例,虽然没有开出全国连锁门店,但把自己超市变成景区也是遥遥领先。
但我想说的是,今天胖东来的人气,就是当年超市的人气。
而之所以今天胖东来人气高,是因为他将线下撮合交易的生意变成了场景化,体验性,服务性的生意。
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情绪价值。
来这里购物,不仅实惠而且心情愉悦。
如果线下的服务和线上一样没有人情味,那么谁还愿意消耗卡路里来你的店里消费呢?
时代从没有主动抛弃谁,只是你跟不上它的步伐而已。
当零食量贩店能够迅速在全国市场普及,证明下线的流量没有枯竭,只不过你的渠道不引流了而已。
收会员费的山姆依旧能够吸引年轻人,折扣会员超市也从不缺人气。
而你的店却关门了,经销商不和你玩了。
那究竟是谁的问题?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VIP专享频道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