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辰集团十年经营首度亏损,泡沫式增长是喜是忧?
来源/松果财经
2023年,线下消费回暖复苏,零售领域更是繁花似锦。以量贩零食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引得众多资本和企业纷至沓来。
这一背景下,作为新兴量贩零食的典型代表之一,福建万辰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辰集团)的经营情况自然备受关注。
1月19日,万辰集团发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业绩预告。根据预告,2023年,万辰集团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900万元至-6900万元,出现由盈转亏的情况。
在量贩零食赛道一路“狂飙”的万辰集团,营收实现了暴增,但是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似乎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旋律背道而驰。万辰集团的经营成色到底如何?
01
泡沫式增长背后,核心财务指标揭露转型隐忧
万辰集团之前的主营业务为鲜品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培育与销售。在2021年上市时的招股文件中,万辰集团还没有透露出涉足零食行业的意图。
上市第一年,万辰集团发展就遭遇了大的冲击。因食用菌价格大跌、原材料价格上涨,万辰集团2022年年初发布盈利预减。
此时,随着消费者需求更加“理性和挑剔”,性价比需求涌现,量贩零食成为消费明星业态。为了拯救公司经营前景,万辰集团于2022年开始进军零食赛道,将量贩零食业务视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这一举措,让万辰集团迎来了收入的暴增。预告显示,2023年,得益于量贩零食业务规模扩大,公司营业收入预计较上年同期增长1538.55%-1647.79%。
但是,这种收入暴增的现象更像是“泡沫式增长”。松果财经了解到,此次亏损是万辰集团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从预减到预亏,万辰集团经营状况并没有真正改善。而导致这一切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万辰集团急于追逐风口、寻找增量,没有考虑到资源错配的风险。
从食用菌业务到量贩零食业务,从食品产业上游到产业下游,完全是一次“跳跃式”的跨行。万辰集团以菌类业务起家,其零食板块的资源、能力有限,且新旧业务之间不能发挥协同效应,只能调动大量资金从零起步。
这样零基础的资本催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更多经营问题。比如,门店管理质量不一,一地多店被投诉。根据颍上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信息》,万辰集团旗下的好想来零食品牌,一个季度内3次遭到当地消费者投诉。
来源:颍上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扭盈为亏、管理失当,证明这一转型策略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低效扩张中,万辰集团为何做出这样的业务转型决策?
02
选择红海再创业,家族企业资本游戏的隐忧?
从股权结构中不难发现,万辰生物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征,实控人王泽宁、陈文柱、王丽卿之间皆有亲属关系,三者直接或间接持股万辰集团比例约50%。这意味着转型的决定与家族利益息息相关。
图源:天眼查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上市首年,业绩变脸的情况下,万辰集团进行了大额分红,共计3377万元,按实控人的持股比例看,以上三位共拿走约1700万现金分红。
如今,在公司大力发展量贩零食业务成为赛道明星后,实控人的资本操作又有了新动态。
不久前,万辰集团公告称,向实控人王泽宁定增2亿元。这一举措被解读为将进一步为公司全国化战略提供资金保障。
然而,实控人的资金从何而来?
我们注意到,12月26日万辰集团公告,第一大股东福建含羞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质押其持有的万辰集团股份700万股,占总股份的4.5%,质押用途是融资担保。含羞草公司实际上由王泽宁控制,其质押持有的万辰集团股份700万股按当前股价计算,价值约为2.4亿元。
作为上市公司,万辰集团利用定增为业务扩张提供资金保障无可厚非,但是其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却引出了另一问题:新业务的“狂飙”,是否会成为家族资本游戏下的盲目扩张?
03
逆“高质量发展”大势而为,赢面子丢里子?
《孙子兵法》言:“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顺势而为,即使面前有巨石也能携大势之力冲走。
当下企业发展的大势毫无疑问是高质量发展,但是无论是从万辰集团经营业绩,还是其新一年发展战略来看,都难以把其发展归类为高质量发展。
从业绩来看,万辰集团明显毛利率低于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准,这一差距随着业务扩张还在拉大。
从战略来看,为了加快“跑马圈地”,万辰集团今年初宣布投入12亿打南方市场,开展高补贴式竞争。
此前,随着量贩零食赛道进入“多方割据”阶段,市场就有担忧随着门店数量逐步达到天花板,各大品牌是否会因为争夺存量市场而展开价格战。万辰集团在混战中先定增募资、后补贴式竞争,证明了这一担忧。
毫无疑问,价格战的发展策略,将加剧万辰集团整体盈利压力,拖累上市公司业绩。而市场高竞争环境下,加剧利润流失,为后期的资金流留下隐患。尤其是实控人一边抵押股份,一边加大投入,不得不怀疑万辰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也许眼下的高增长态势喜人,让万辰集团这个跨界进军新领域的玩家忽视了,量贩零食行业归根结底是一种零售连锁业态,零售业态的本质从长期来看都是效率的竞争。
用价格战加快步子,不仅偏离了行业本质,更凸显出这家公司缺少长期主义者的高质量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时代,企业发展不应该是高成本低效率的业务扩张,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取舍。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