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红利渐消,名创优品能否续写增长神话?
来源/新熵
作者/樱木
狂飙的名创优品,似乎开始有些力不从心。
8月30日,名创优品公布上半年财报,在营收、开店规模、净利润等方面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国内门店销售额、总体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有所放缓,业务模型上除TOP TOY外没有更多新品牌。随后在资本市场投资人的隐忧也在不断加深,5月以来,名创股价已累积回落近20%,依然没有企稳迹象。
一面是不断传来的喜报,而另一面则是日渐加大的隐忧,名创优品究竟正在经历什么?似乎一切还是要从2019年开始说起。
2019年,泡泡玛特还在狂飙之时,顶着亏损的名创优品,第一次尝到了IP的甜头,在后来的报道中,叶国富坦言“我们第一个漫威主题店开业,每天排队,深圳主题店开业当天业绩翻了2倍。”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叶国富声称几乎没有穿过西装、商务装,而是开始大量消费潮牌。“不跟着年轻人走,我们就没有未来。”让出身于以性价比、10元店的名创优品,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漫威、迪士尼等IP开始出现在名创优品中,玩具、公仔甚至口罩、毛巾之中,IP形象开始全方位覆盖名创优品,IP仿佛一把利剑,让低复购、低价值等困扰名创优品的问题迎刃而解。在IP化以及海外战略的加持之下,2022年名创优品完成了大幅度扭亏,利润达到了6.38亿。
同样是2022年,以IP为商业模式的潮玩公司泡泡玛特,却遇到了上市以来第一次利润滑铁卢,疫情之下,以线下零售为主的泡泡玛特,利润下滑了45.85%。当人们在感叹“盲盒经济”不再神奇时,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却学习名创优品走上了出海的路径,当年7月王宁密集地考察东南亚市场,而随后两年间,泡泡玛特加速出海的步伐,将2022年仅有12家的海外门店,一路扩张至今天的92家。
从后视镜的视角来看,两家企业无疑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成了近几年中消费赛道的佼佼者,但这样的蜜月期似乎快要到了终点。
名创优品似乎是更为着急的一方,根据财报显示,剔除新开店等不可比因素,名创优品内地门店的成交量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而IP战略强调的高毛利与高溢价,则似乎也意味着名创优品对于下沉市场的吸引力并不算大。
而在引以为傲的海外市场,名创似乎也在经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在亚洲市场高歌猛进,但另一方面,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区域则面临破产、不及预期等的风险。而具体从分布来看,亚洲和北美依旧是名创优品的增长主要阵地,但增速已然开始放缓。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名创优品在海外的组织复杂度也在不断加深,加盟、直营三种模式并行,无疑对组织运行效率带来挑战。
01
成本激增,IP战略红利渐消
从新闻上来看,2024年名创优品的IP战略似乎风光无限,3月chiikawa开始在国内售卖,一时间刷爆了社交网络,在小红书上,围观者见证了年轻人对于这一IP的狂热,拎着马扎连夜排队,3天的预约名额,在2分钟内被一抢而光,为了限制人流,名创优品制定了一系列限购措施:每个顾客不光购买品种有限,购物时间还不能超过15分钟。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玩具已经超越家居装饰成了名创优品营收第一大品类,约占25%。而凭借着IP的价值,名创优品也整体提升了产品的价格,2023年,名创优品的产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2023年下半年,名创优品平均售价为14.2元,2021年和2022年同期分别为11.8元、12.8元。据广发证券分析师嵇文欣线下调研数据,名创优品IP产品相较白牌产品的溢价率在25%-200%之间。比如一款普通的名创优品眼罩售价15元,但与“芭比”IP联名的产品售价达到49.9元,涨幅超30%。
但是,在狂热的流量已经不断涨价的趋势下,名创优品的IP战略似乎正在经历一波可见增长乏力。根据财报显示,名创优品内地线下门店的收入增加,主要是因为平均门店数量同比增长16.0%,而同店销售为去年水平的98.3%(记者注:即同店销售下滑1.7%)。名创优品创始人、CEO叶国富在财报会上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国内的同店销售中,门店客单价增长0.9%,客单量下降2.5%。
拥有超级流量以及狂热粉丝的IP产品,为何在国内却让名创优品经历了销售的下滑?
其实回顾名创优品IP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与泡泡玛特的自研IP不同,名创优品更热衷于授权IP,更进一步来说,名创优品的IP销售能否高速增长,几乎依赖于借势授权IP的热度,成功案例比如2019年《复仇者联盟4》上映,全球大热,名创优品的IP就能够 快速大卖,类似的案例还有2023年《芭比》在全球大热,名创优品快速拿下授权,随后产品也随即大卖。
其实从消费品赛道来类比,当下的名创优品很像联名上瘾的新茶饮,通过IP打开流量和溢价的空间。但这样做并非一劳永逸,首先,对于名创优品来说,不断地买断授权IP,其本质是加强公司的供应链能力,而相对应却没有累积出真正的爆款,IP与名创的关联度并不高。
名创的IP更像是一种一次性消费,对于品牌而言难有势能的累积,就像今天名创的商店中无论是漫威还是芭比都已难以找寻,但对于泡泡玛特而言,上市已经多年,Molly等IP依然是泡泡玛特销售主力,仍然贡献着不菲的营收。
与此同时,IP本身作为文化符号,往往具有局限性,比如目前营收占比最高的IP“Chiikawa”的大部分销售均在国内完成,难以复制到海外市场。更进一步来看,相关成本却逐步增加,上半年名创优品的授权费用同比增长24.2%,与收入增幅几乎同步。有媒体统计,名创优品为了保持高速增长,半年已花费1.83亿元,而能否换来相应的营收与业绩增长,现在来看仍需进一步印证。
据接近名创优品人士透露,今年下半年将继续投入IP,拿下诸如《哈利波特》系列等重点IP。就此来推测,名创优品并未停下IP投入的脚步,但从侧面来看,如果关注新消费赛道,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热门IP,在今年已经出现在了新茶饮,服装、手机等多项消费产品之中,同质化相当严重,在这种竞争格局之下,IP是否会褪去光环,当下还是未知。
02
全球扩张背后,商业模式的较量
进入2024年,名创优品的另一个明显特质,则是不断加快的扩张速度。集团的门店总数现已突破7000家大关,仅在上半年就净增了502家门店。从开店速度上,海外与TOP TOY是扩张的重点。
在海外业务方面,上半年名创优品海外门店数达2753家,净新增门店266家,占比接近40%,是名创优品进军海外市场以来新增门店数最多的上半年。其中,截至目前美国市场门店已经突破200家,名创优品声称已成为美国线下门店数量最多的亚洲消费品牌。
名创优品集团董事会主席叶国富在业绩电话会中说,上半年海外市场净增266个门店,这也是名创出海九年以来开店最快的上半年。全年的目标是新增550家至650家。
海外门店的迅速扩张,主要归功于其出色的业绩表现。名创优品的半年报显示,IP产品的销售额实现了翻倍增长,其在海外总收入中的比重已接近50%。相比之下,在中国内地,IP产品的销售同比增长了近40%,但在内地总收入中的占比仍不到30%。可以说,海外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IP产品。
但随着扩张速度的加快,名创优品的管理复杂度正在不断加强。通过统计来看,在当下名创优品共有三种商业模式,以亚洲市场为主的合伙人模式、代理模式,以及在北美市场为主的直营模式。
名创优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刘晓彬表示,“国内是基本盘,但是未来五年,海外直营市场、海外代理市场和国内市场,可能会三分天下。也就是说,海外可能会复制两个国内名创的规模。”
名创起步于合伙人模式,旗下百大合伙人曾经是叶国富引以为豪的主力军。在报道中,百大合伙人曾经一度拥有着超过半数的国内名创优品。根据财报,名创优品共有1070家加盟商,其中排名前50的加盟商所开设的店铺数量占据了总店铺数的一半。
大加盟商高效运营奠定了名创初期的高速扩张,而这一模式,在亚洲市场被成功复制的典型代表就是印尼市场,90%的本地化率以及年底预估900家门店,都彰显了其生命力。
而在更广泛的全球市场,代理模式是名创的主流,与加盟不同的是,代理商需要自己运营和拓展门店,名创优品则可以轻资产快速做渗透。比如,在墨西哥,名创优品就是跟当地最大的连锁超市Grupo Sanborns合作,除了提供资金外,还通过旗下的Sears和Sanborns等多家百货公司,提供门店以及租金的折扣。
而复杂度较高,市场水平更高的美国,直营就成了名创优品的主要策略,通过品牌店、商圈主力店,名创试图用高维打低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店就是典型的代表。
目前名创优品的大多数门店是由代理商开设的。然而,直营门店的数量和收入正在显著增长。叶国富指出,在海外新增加的门店中,直营门店数量达到了空前的105家,其中超过半数位于美国市场。根据财报,今年上半年直营门店对海外收入的贡献占比达到了56%,已经超过了代理门店的贡献。
三种模式并存之下,名创优品开店数量已达到7000家。而其中的博弈与竞争,则开始逐渐显现。一个明显的特质,便是订货模式,根据报道显示,代理商从总部进货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货畅销、什么货利润率高”,而子公司不仅要卖货,还要承担公司战略中的一些非销售向的任务,诸如趋势引领,高端化尝试,品牌宣传等。
这就导致,子公司有时候在订货决策上是被动的,如果总部强硬要求子公司必须订什么货,子公司便不得不订,如果这些货品在当地滞销,就只能由子公司自己想办法处理,无论是打折还是组合销售,都会以牺牲利润率为代价。
典型的代表就是纽约的时代广场店,根据专家调研显示,作为海外市场的标杆,总部会特意为美国市场专门开发产品,以此达到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但美国的子公司更看重的是销售情况,所以这些货品反而会带来压力。
今年3月,有多家媒体调研名创优品旗舰店情况,其中在上海旗舰店发现,管理粗糙,缺货、脏乱服务差是常态。根据当时的报道显示,门店内不仅存在安全隐患,面对大众点评等平台的反馈几乎没有任何整改。
而在更大范围的全球市场,今年澳洲名创优品(Miniso)第二次面临破产命运。似乎也印证着名创优品在管理与经营方式上映射出的问题。
协调7000家门店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并非易事但不同于其他创始人的收缩与守城,名创优品攻势明显,这似乎也意味着风险正在加剧。
03
押注超级店,能否逆势突围?
IP战略放缓,管理规模膨胀之后,名创优品似乎也在寻找新的增量空间。
根据晚点报道,名创优品在今年推出了新业态 “24小时超级店”,内部称其为超级店,只服务3-10公里内消费者在线上下单、一小时送达的即时需求,目前已开出超200家。 名创优品的24小时超级店定位是前置仓,而非门店。
这是在TOP TOY之后,名创优品做出在业务上全新的尝试,根据业内人士反馈来看,这一试探似乎仍在摸索之中,一位零售行业投资人表示,名创优品要做即时零售,“必须要破SKU,而不只是做原来门店的线上店。” 在他看来,名创优品要更理解消费者来搜什么、需要什么,最后卖得好的不一定是它现在做得好的东西。
根据行业格局来看,即时零售行业当前的日用百货品类里,有很多三无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也需要更正规、更具规模的玩家入场。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名创优品在即时零售上的优势是其多年积累下的供应链能力。名创优品合作的供应商超过 1000 家,其在供应链上有一个“ 711理念”。
但在此赛道之中,玩家已然众多,与此同时,颇令人意外的是,名创优品似乎要重新回归于几年前主打性价比的定位,重新做起“苦差事”。在2024年上半年,TOP TOY的客单价为111.2元,较去年同期的124.7元有所下降。
从当下的反馈来看,似乎这样的方向未来仍旧并不明朗,以苏州目前的两家超级店为例,都刚开业未满一个月,一家累计销售超过2000单,另一家累计销售不足100单。
名创优品固然可以凭借着质量打出一定差异化,但相较于生鲜而言,日用品的低频无疑会让流量无法长时间关注,而如若用IP向日用品导流,则会面对目标客群失焦的问题,毕竟年轻人对于IP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就要对日用品产生高频的需求。
总结来看,名创优品似乎进入到了全新的攻坚期,国内IP战略似乎已然触碰到了新的天花板,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海外市场,在今年似乎开始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速度和效率该如何平衡,以及多元文化下的适应症,都是摆在叶国富面前的问题,名创优品是否还能继续维持勇猛的势头,尚未可知。
探索中的名创似乎已然踏入了更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多方压力下打开全新空间,似乎并不明朗。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