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苹果、华为的一次别离

来源: 光子星球 文烨豪 2024-09-24 07:47

姜仕佳

出品/光子星球

撰文/文烨豪

黎明前的寒意尚未散去,手机巨头的战鼓已然敲响——发布会“火星撞地球”的华为与苹果,迎来了产品发售后的首轮较量。

发售日,第五大道苹果零售店那标志性的玻璃立方,浸润在Apple Intelligence的彩色灯光中,吸引着无数信徒前来朝圣。尽管昔日为抢首发而搭帐篷的疯狂不再,但人们依然冒着瓢泼大雨,在三里屯苹果店前排起长龙。

与此同时,华为商城与电商旗舰店,同样的狂热也在上演——600多万人参与,只为抢购华为三折叠新机;社交媒体上,讨论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两大手机品牌的对决,无疑是两种技术流派的正面碰撞:一方坚持既往的设计哲学,另一方则追求形态层面创新突破。而这,或许给持续攀登高端山头的手机厂商,上了一堂重要的课。

苹果祛魅

成都太古里的星巴克门店外,有人裹着毯子,倚靠在折叠椅上打盹,其他人则三五成群地低声交谈,目光时不时瞥向斜对面的苹果旗舰店。那里,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只是,空气中少了往年的狂热,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冷峻与焦虑。

数月前,苹果官宣iPhone 16系列将搭载Apple Intelligence,使智能手机市场一度燃起重拾周期的希望。然而,首周销量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业界略显浮躁的幻想。

数据显示,iPhone 16系列全球首周销售量仅为3700万部,较去年的iPhone 15系列下降了约12.7%。

店内,陈列着多台用以展示、体验的新机,但仅有基础款iPhone 16可直接购买。但事实上,一如往年,iPhone 16与iPhone 16 Plus在开售首日便已破发。一些黄牛依旧守在门口,扯着嗓子兜售着破发的手机:“基础款要不?比官方价便宜。”

这背后,是黄牛生态的微妙演变——从线下的“蹲店”转向线上的“蹲点”。一部分黄牛,一改在实体店门口抢货、收货、囤货,靠加价牟利,而是精确计算时间,在电商平台抢优惠券,薅取平台羊毛。

据黄牛阿华透露,在拼多多上,128G的iPhone 16标价仅仅只有5799 元,而每天早上8点、中午12点等整点时刻,平台会准时发放400元的优惠券。一旦成功抢到优惠券,128GB的iPhone 16只需5399元,比官方售价便宜600元。

同样的剧情亦在淘宝的“百亿补贴”上演。部分颜色的iPhone 16基础款,售价同为5399元。黄牛们利用多个账号,甚至凭借技术手段,批量下单抢购。随后,则将这批手机以5599元的价格出售,每台虽赚取200元差价,但依然比官方渠道便宜。

“现在的行情,不比从前,只能赚个辛苦钱,有时候甚至只能原价出手。”阿华无奈地说道。他在前几天抢到了5台手机,扣除各种隐形成本,只剩下不到千元的利润——所谓的“躺赚”,已然成为了渐行渐远的笑话。

而曾经被视为摇钱树的Pro/ProMax型号,如今也难逃市场冷淡的命运。发售当天,iPhone 16 Pro大多数型号只能加价300元左右出售,利润微薄。至于曾经的利润担当、备受瞩目的iPhone 16 ProMax,市场行情则是在当天以及随后几天呈现出高开低走的趋势。

行情一年不如一年,这是刘俊才心里抹不去的凉意。据刘俊才回忆,以前新款iPhone一出,加价几千元都有人买。那时候只要有货,就不愁卖不出去。”然而,现在的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

去年,即便被戏称为“垮掉的一代”,但iPhone 15 ProMax仍一度被黄牛们哄抬到1500元溢价,依然是一机难求。然而,今年的局面却仿佛一下子变了天。

开售当日上午,黄牛群里尝试以加价1000元兜售iPhone16 ProMax,但购买者寥寥。到了下午,不得不将加价幅度降至600元,即便期间曾有过短暂的反弹,却始终难以撼动价格的下滑态势,昔日的狂欢早已不再。

对于iPhone16系列低迷,业界众说纷纭。主流论调将矛头指向苹果AI的延迟上线,认为这是导致销量滑坡的关键原因。

在此之前的WWDC上,苹果曾高调宣布同OpenAI合作,将GPT-4o集成进其AI服务矩阵。然而,这一计划被一再推迟,中文版本的Apple Intelligence更是要等到2025年,且具体合作厂商、合作时间都悬而未决。

不过,作为“老黄牛”,刘俊才却不这么看:“国内大多数抢首发的用户根本不关心AI,也用不着苦等美版iPhone16。真正需要GPT—4o的用户,现在谁没个使用渠道?况且,真的为了AI而来,那5000出头的美版iPhone15ProMax岂不是更香?”

在刘俊才看来,真正的转折,藏在宏观经济气候里。现阶段,大众消费逐渐回归理性,大家的钱袋子捂得更紧,冲动消费已经不再流行——克制和审慎,替代了过往的狂热与攀比。

此外,国产手机厂商于高端市场的崛起与步步紧逼,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苹果的份额。而其中最大的变数,莫过于强势回归的华为——与iPhone16系列同一天发布的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作为全球首款量产的三折叠机型,不仅在热度、话题度上盖过iPhone,亦在二级市场掀起了一股更疯狂的抢购热潮。

华为与茅台的距离

自发布会亮相以来,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溢价有如脱缰的野马,一度冲至十余万,甚至直逼数十万,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新晋“电子茅台”。而极度狂热的市场,衍生出了诸多玩法。

“抢一台Mate XT,佣金2000元,没抢到全额退款。”某门票代抢服务的微信群中,代理李博简短的讯息,瞬间在群里引发了一阵骚动。

李博本是个在演唱会票务代抢圈摸爬滚打的老手,其团队依靠脚本程序与高性能服务器,实现演唱会门票的快速命中。据其透露,其团队代抢演唱会门票,只要不是超级热门场次,成功率一般能达到70%以上。

而随着华为Mate XT,他果断“转行”,开设了手机代抢服务。“现在热门演唱会都是强实名,就算抢到票也没法转卖,所以一单也就赚个百来块,相比之下Mate XT的利润显然高得多。”

然而,还是低估了“电子茅台”背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发售当天,李博接了一百多单代抢,最后只中了三台,狠狠刷新了代抢圈的难度认知。

相比“七分天注定”的代抢服务,黄牛显然青睐更具把控力和利润空间的玩法,比如紧盯“优购码”。

优购码是华为商城发放的优先购买权,持有者可以绕过疯狂的抢购大潮,直接锁定指定的热门机型,比如 Mate XT。无需与成千上万的普通用户一起挤独木桥。

“现在优购码是硬通货,一个能卖到两三万。”开售当天,资深黄牛阿峰向光子星球透露,他早在享界S9车主群等渠道里,以一万出头一张的价格回收了一批优购码,正准备加价转手。

这让人不由联想到过去的球鞋热、显卡热。彼时,限量版球鞋被炒到数十倍的价格,成为鞋贩子手中的金融衍生品,普通用户若没有优先购买权,很难抢到码数合适的新鞋;而在2020年,显卡市场因矿潮疯涨,厂商发放的必购码同样成为黄牛们的猎物。

值得一提的是,球鞋平台SNKRS的专属购买权派发几乎完全随机,尽管炒鞋圈一直流行着“养号”的说法,但总体仍主要靠的是概率,而显卡厂商则通过直播掉落和抽奖获取必购码。

据阿峰透露,华为的优购码发放逻辑更具“排他性”。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其更多地面向自家生态内的“纯血”用户,如问界M9、享界S9车主。闲鱼上,甚至有黄牛鼓励问界车主向其购车时的“内线”索要优购码。

不过,热络的炒作和高溢价,没能持续太久,很快便被现实打回了原形。

阿峰向光子星球透露,那些挂着十几万、几十万标价的Mate XT,基本都是博眼球的“图一乐”,实际成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开售那天,一台顶配的华为三折叠,实际成交的价格大概也就四五万左右。”

9月20日,在华为Mate XT开抢前,老周曾在朋友圈高调宣称,任何抢到Mate XT的,均可在其处高价回收。殊不知,当晚他便三缄其口,对回收一事讳莫如深。

“现在行情乱得一塌糊涂,问过上面的老板们了,他们都不敢接单,这边先不接回收,也不报回收价。”老周坦言:“价格虚高得离谱,运气好,可能遇到一个出手阔绰的老板直接秒了,但要是遇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一点点往下掉。”

而此后三天,二级市场的走向正如老周所预料,无厘头的疯狂溢价很快便随着时间而消退——512GB、黑色款华为Mate XT最先吹响降价的号角,在短短几天内从加价2万元猛跌至5000到6000元,而其他型号亦未能幸免,跌势迅速波及全线。

截至发稿时,华为Mate XT实际成交价普遍已跌破3万元。与之相应,一度被炒到2-3万元的三折叠优购码,也渐渐降温至8000-9000元区间。

而那些囤货、囤码的黄牛们,不得不开始同时间赛跑。毕竟去年曾溢价6000元的华为Mate X5典藏版,如今二手价格已经跌破万元,价格波动远比同期的iPhone 15系列剧烈得多。

结语

高端赛道,向来有着不同的路数——溢价与否,溢价多少,并非衡量品牌高端表现的唯一维度。事实上,除了华为和苹果,OPPO、荣耀等品牌也曾在新机发售初期上演过二级市场溢价的戏码。

追根溯源,首发日或发售初期的稀缺程度,同现货数量高度绑定。换言之,只要货少,自然会引发“饥饿感”,断货、溢价自然顺理成章——某些时候,所谓的“抢手”,更多是因为“少”,而非“好”。

然而,真正的高端,绝不是靠一时的稀缺来支撑。短期的爆火可以通过饥饿营销和造势炒作来人为制造,但撑起长期忠诚的,却永远是看不见的产品内核与品牌价值。

纵观苹果与华为,尽管发布周期撞车,但二者在高端市场的路线截然不同。

华为Mate XT面向的是“少数人”,翻看XT的官方介绍,无论是“岩脉纹理”还是“乌金腰线”等设计语言,都透着一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质感,甚至有着曾经8848手机的影子。然而,华为XT并非纯粹的炫耀式奢华,其技术力显然远超那些活在电视广告里的品牌。

尽管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三折叠的概念并不新鲜,像传音8月在IFA 2024推出的Phantom Ultimate 2便是三折叠概念机,但华为的突破在于实现了量产化。

实现量产,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决心。

据悉,其他手机厂商亦在硬件形态上展开探索,比如不断研究三折叠机型的小米、传音,或是积极筹备卷轴屏的三星。但受限于现阶段有限的折叠屏渗透率与出货量,此番探索大概率“费力不讨好”。

相比之下,华为有着更充分的理由。分析师郭明錤曾指出,处理器效能方面不敌竞争对手,限制了华为在高端市场的选择。这或许也是华为率先推出三折叠量产机的核心动因。在性能过剩时代,此番差异化策略无可厚非,即便是在AI迅猛崛起的背景下,尽可能放大自身优势,亦不失为一种理性的竞争逻辑。

换言之,对于其他手机厂商而言,或许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决心去实现三折叠的量产化。即便投入量产,能否获得华为这样的关注度和宽容度,依然存疑。毕竟,华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手机行业逻辑,正如茅台与白酒,很多时候不属于同一个赛道。

相比之下,苹果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

纵观iPhone 16系列,iPhone 16基础版与Pro版的相似度达到了近年来的顶峰——无论是将处理器从iPhone 15系列A16/A17 Pro的代际差异,升级至A18/A18 Pro的同代,还是新加入的相机按钮、AI等功能的一视同仁,苹果在本次迭代中似乎有意缩短普通与高端的界限。据媒体报道,苹果还有意在下代产品挤一大管牙膏。

此外,为iPhone17基础版配备120Hz屏幕。

这或许是一场以普及高端体验来拯救销量的“阳谋”,通过缩小差距,最大化产品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扩展受众。

归根结底,对于其他渴望攀登高端市场的手机厂商而言,面对大众化路线和“奢品”路线两个高端样本,或许只有一个可供效仿的答案。但更好的选择永远是,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本文为联商网经光子星球授权转载,版权归光子星球所有,不代表联商网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