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商业,应该谈钱吗?
出品/Mall先生
撰文/晓虎
谈起非标商业,今年我愈发能感受到两种巨大割裂的论调。
一部分是忠实的传教士,毫不吝惜地堆上各种赞歌,认为这是商业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另一部分是坚定的黑子,肆无忌惮地逢项目就看衰,断定所谓非标都活不过一年甚至更短。
撇开具体的项目讨论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毕竟立场、身份、目标都大不相同,甚至大家在网络上的表达,也并不一定就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全一致。
但我还挺想聊聊这种舆论分裂的中心点,也就是:非标商业,能赚钱吗?
或者换一个可能更合适的说法:非标商业的商业逻辑,在哪里?
非标商业,应该谈钱么?
先给出我的结论:非标商业,当然应该谈钱。
毕竟所谓的未来、发展,都建立在企业和项目生存的基础之上。而盈利,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但总有些鼓吹者或者从业者,在回避这个问题。“商业机密”“不赚钱人家怎么会干呢”“赚不赚钱管你什么事情”……一顿王顾左右而言他之后,再回到了“尊重创新”“颠覆思维”“不是同类人”等漂亮的车轱辘话。
当然,有些方法或者模式,也许说出来就不诱人、不神秘、不体面了。
比如,有些三线城市看着很美的小商业,其实每一家店都是老板自营或者花钱加盟的,当是海归公子的兴趣实践,反正赔得起;
又比如某些前宣光鲜亮丽的项目,一年之后在悄无声息中烟消云散,但不妨碍操盘手带着营销号上建立起来的经验和名望,去下一个项目继续呼风唤雨……
非标商业的热度,让它在自媒体板块也成为了一条细分赛道
客观地说,这些手段和做法是否值得学习,没有绝对的黑白之分。站在不同立场,为了不同的诉求,总会有不同的判断。
但既然标榜面向未来,便不应当回避别人对可持续性的关注;将项目冠以“商业”之名,更不应动辄抨击外人“赚不赚钱”的好奇心。
毕竟,在这个内卷的年代,大家对非标商业的追逐和推崇,既是作为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喜爱,也不乏作为从业者,渴望能找到一些自己可以借鉴的道路。或者,至少知道哪些路不适合自己。
如果把这些方法、立场和目的,都搅合在一个黑箱里——一方面对“我的成功如何复制”讳莫如深,谈到数据就是含糊其辞或者上价值;另一方面高调找来众多网络推手,用活动期的几张照片代替经营数据报表,把自己打造成所谓的“未来商业范式”。
先享受着煎熬挣扎中的商业人的顶礼膜拜,再去找本就入不敷出的城投、国企或者其他企业主圈一笔咨询费、管理费,赚一波装补的差价。
这样的行为就显得不够厚道了。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的不是行业整体的进步,而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浪费!
而过去这两三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遇到过类似经历的同行多了之后,也就难免引发舆论的反感。
非标商业,都怎么赚钱?
这两年有机会和很多非标商业的负责人,主理人品牌的创始人做过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给了我许多真诚而充满洞见的思考,也让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非标商业,就应该用“非标准”的方式赚钱。
标准模式指的是传统的收租模式,但无论是作为重资产或者二房东直接靠租金差来获取利润,还是轻资产委托管理靠佣金而管理费盈利,大多难以为继。
原因我们在过去的《第一批网红商业,快撑不下去了》中提到过,起始租金叫不高,引入的主理人品牌或者小品牌承租能力弱,叠加年轻消费者的喜新厌旧,往往会步入“业绩下滑影响租金收入”“品牌替换难以涨租”的恶性循环。
但当今天诸多年轻人都开始以“副业”“斜杠”为荣的时候,对非标商业的商业化考量,也不应当局限在“主业”上。
尤其,这几年雨后春笋般的非标商业,除了空间形式、特色品牌让人耳目一新之外,还有一个并不明显但很重要的改变:
多元参与者的涌现,导致角色边界在模糊。
过往的商场里,甲方(项目)、乙方(品牌)、顾客,三者之间的边界是极为明确的。
而今天,ins新乐园的操盘手,也是场内每家夜店的老板;在HAI550开出了Youngor Lab的雅戈尔,又是整租下整栋楼的业主;作为山池的老板,Venco既是Kaledo嘉乐道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也在项目里开出了山池咖啡最大面积的门店。
你很难说清他们到底是甲方,还是乙方。
山池咖啡是Kaledo的租户,是项目生活方式的重要塑造者,也是拥有同一个老板的兄弟
就连消费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方。CYPARK日常活动的组织者,就有不少并非来自项目团队或者品牌方,而是主动聚合到此的消费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参与了对项目气质的定义。
消费者,也是场所精神和特质的定义者
模糊的边界,打破了传统的角色生态关系,也就带来了在新生态位上创收的可能性。
比如下场自营。这种案例并不少见,当年的南京德基、今日的西安赛格,自营的奢侈品都实现了“名利双收”。
今天的非标商业,面积更小,核心店铺自营能创造的收益比例就更大。如上文提到,有些品牌做大做强了,足以用低成本拿下大面积的物业开出门店的同时,也能把空余面积进行出租,正是这个思路的一体两面。
相对于直接开店,团队自己做的好处是可以免一道租金差,在部分人员上还可以实现复用以提高效率。如果门店本身就能够带来优秀的流水,哪怕是昙花一现,若是开业3个月就赚够了3年的租金差,那大账上也是OK的。
改造后的Regular·源野,也上新了一批自营店铺
当然自营本身是个很重的活,对团队要求也很高。所以相对轻的投资孵化也是种思路。
在盈展前财务总监曹凤鸣撰写的《新消费趋势下购物中心的战略转型》中,提出了策展型零售战略的3.0,就是将项目团队工作的重心,从空间、质量、商品、数据,调整为“品牌和品牌孵化”。
而他于2021年在《哈佛地产评论》中发表的文章,就已经提到了在TX淮海的项目实践中,“司徒文聪甚至设立基金专门用于孵化具有增长潜力的品牌,并将其培养成未来的租户”。
同纯粹的PEVC相比,拥有场地资源的非标项目运营团队,可以在投资前通过快闪或者开店合作,对品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磨合,也可以在投后,为其进一步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平台。如果能成功实现退出,这部分的收益也是极为可观的。
尽管盈展团队和TX淮海的合作已经结束,但他们曾经留下的探索和思考,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如果说上述两者,都需要极强的跨界能力,那么更自然的转化,就是直接利用本身经营所储备的技能与经验,做咨询和培训业务创收。
这部分不仅对项目团队有用,对品牌方同样有价值。圈内好友包姐昨天的《做培训、做自媒体、卖汉堡…主理人品牌正在「曲线救国」》一文中,BerryBeans主理人韦寒夜就提到:
“培训比开咖啡店利润率高。开店做咖啡是他得以做培训业务的基础,而培训则能为门店运营带来更高的利润。”
Berry Beans店铺 | 来源:包姐Ryann
同样,无论是阿那亚还是天目里,他们优秀的案例也让他们取代了传统五大行,成为了各大项目业主研策板块的座上宾。
这一思路下,甚至还有一种“羊毛出在狗身上”的跨界创收可能性。将项目作为展示复合型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运营能力、审美能力、资源能力、改造能力等等)的企业展厅,在另一条赛道上赚钱。
这个实践同样来自于品牌方,我在《未来商业,请去中心化》里提到过北京郎园Station里的咖啡店,它们同时也是背后那些做建筑设计、做广告创意、做生活方式的工作室老板们,向社会公众展现自己审美品味的“样板间”,或是做为文化社群运营的自有基地。
哪怕因为这个样板间里触发的合作,不是“卖咖啡”,甚至不是在咖啡店里完成,但只要背后是同一个老板,那便也是实打实的业务收入。
DECK COFFEE,是独立的咖啡店,也是设计酒店品牌NOA HOTEL的一处生活方式入口
又比如,知名博主“建筑师申江海”的主营业务是建筑设计,而他同时运营的Mix岛·西西里村,尽管面积不大,但却是他和其他建筑师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标签:“一个有项目运营经验的设计师”。
项目赚钱固然更好,就算赚的不多甚至不赚钱,它作为营销费的效果可比打广告要好得多。毕竟,“斜杠年代”,也自然会有非标的商业逻辑。
设计和运营的双重身份,正是申江海给自己打上的“标签”
讲逻辑,才是真商业
通过这些可能性,你会发现在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项目和场地的存在都是重要的,但“赚钱与否”的重要性却并不相同。
甚至有的项目,天生承担着“花钱做实验”、“赔钱赚吆喝”的使命。
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在传统套路失效的情况下,非标商业为行业所带来的开创性。就如同它们在项目定位和打造方面的尝试,都是值得借鉴和敬佩的。
但也同样由于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上述这些思路,实践中绝非那么容易。
毕竟,无论是谁,要把副业能做出彩做赚钱,都是个挑战。而比起个体“斜杠”只需要解决能力和精力问题,公司“跨赛道”还要面对组织架构、企业制度、文化理念等更多的挑战。
比如很多国企就不可能去投资品牌;很多大型企业靠副业赚钱了,但那是另一个BG/BU/航道的指标,该给项目团队的KPI一点也不会少……
这也正是非标商业很难被复制的原因之一。别说项目禀赋不同、操盘团队不同,就算是一个项目、同一批人,换一个公司,或者只是换一种合作模式,原有的商业模型也许就转不起来了。
但我仍然希望这批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与帮助。
一方面,也许对于一些困顿迷茫的操盘团队是个参考,从而多一条路或者方法去搞钱。长期主义和聚焦主业永远不是错事,但这个环境下,活下去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大家在对标和交流的过程中,不只停留在空间美学、品牌组合、运营理念、活动照片层面,而是多问几个问题,多挖一层逻辑,从而找到真正可以借鉴的道路,或者至少排除一些无法复制的道路。
也能多点机会识别出所谓的“非标商业专家”,哪些是真能帮你赚钱,哪些只是来白嫖个场地干别的,哪些甚至是靠卖了你赚钱。对外少受点忽悠,对内少受点PUA。
一个商场,不凭着商业逻辑,而是靠停留在社交媒体上的“松弛感”“审美”“价值观”,就能成为行业指路明灯。
就好比一个运动员,不凭着球技和金牌,而是靠PS过的照片,和粉圈里的“哥哥好努力”、“姐姐又美又飒”、“CP感太好磕了”,便被追捧为成为体育界的榜样。
这样的现象我实在无法认同。
毕竟,模式可以非标,方法可以迭代,但只有讲逻辑、讲盈利,才是真正的商业。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