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生鲜︱“三不管”生鲜
作者:徐鸣;出处:《店长》2008年8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摘要:很多企业从来不做商品规划,都是先找供应商,认为找完供应商,自然就有商品了,这是大错特错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外国人开始把菜篮子商品从菜场移到有空调的室内贩卖,并给予了一个新的名字:生鲜食品。打那开始,零售人也逐步把“生鲜食品“纳入到自己的室内门店里销售。于是,自己经营(自营)还是给那些生鲜商品供应者来经营(联营)就变成了这个行业持续不断的话题了!

  其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家都比较认同:只有控制了生鲜并掌握了生鲜经营技术的企业才具备了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才有了南有永辉北有家家悦的说法。但是大多数的内资零售企业还是在延续”联营“方式来经营生鲜,因为联营方式回避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回避了日常经营中的多项管理难点(比如损耗控制、比如订货以存货管理等),可惜由于自身没有生鲜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演变到后来,联营生鲜成了”三不管“生鲜:不管买卖什么商品、不管售价、不管促销!

  零售企业严重依赖生鲜供应商来经营生鲜,零售企业生鲜的经营强弱其实就变成了供应商自身的能力强弱。在大部分区域,有实力和零售企业合作的生鲜供应商就那么几个,而目前每个区域市场的零售竞争都非常激烈,几乎每个零售企业都在经营生鲜,有限的生鲜供应商资源被大量的零售企业透支,结果可想而知!试想一下,如果到了一个新区域,品牌当地认知度不高,供应商支持度不高,生鲜经营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三不管的联营生鲜表现良好只有一种状况:没有跨区域经营、在当地具有很好的市场份额、当地的控制力较强。一旦跨区域经营,所有的“三不管“弊端都暴露无遗。

  其实,产生“三不管“生鲜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经营思想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到底先有商品规划还是先有供应商”?很多企业从来不做商品规划,都是先找供应商,认为找完供应商,自然就有商品了,这是大错特错了!顾客到门店来买什么?来买商品!而超市的主要工作就是替顾客找到他们需要的商品,而供应商只是商品的供货来源而已。

  要新开一家门店,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是:生鲜采购发布招商信息,然后找生鲜供应商谈判,谈判的主体不是商品,而是合同条款,结果就是找到了(或者是谈妥了)什么供应商,门店开业就会有什么样的商品,如果运气好,公司条件不高,当地生鲜供应链情况良好,日后门店生鲜的经营可能还不错,否则,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把生鲜做好的基础要素就是商品,因此,首先无论是联营还是自营,关键的管理重点不在供应商,而是在商品。因此,真正的合理科学的方式应该是:市场调研→分析顾客需求→确定商品计划→确定商品供应方式和经营方式;这样的过程能够确保商品的被接受度,只有商品被顾客的接受度高,门店的生鲜才可能成为一个亮点。

  想当年,家家悦还在联营生鲜的时候,也无法把生鲜做成威海最受欢迎的生鲜,因为任何一个供应商都是以赚钱为首要目的,不可能放弃利益来和零售企业“共同成长”。因此零售企业若想做强、做大、做好,单靠生鲜联营、靠生鲜供应商经营生鲜无法实现目标

  生鲜经营,有两个层面的技术需要掌握,一个是管理技术,另外一个是经营技术;很多零售企业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仓促的自营生鲜,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从而又转向联营。

  如果目前零售企业还是以联营为主,首先要掌握生鲜的管理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抛弃原先“三不管”政策,从生鲜管理着手,以生鲜自营的管理要求来管理生鲜,然后再逐步的进行(渗透)生鲜经营能力的培养,那样的生鲜才是有控制力的生鲜,才是有发展空间的生鲜,否则,即使决定了要自营生鲜,无论从人力、管理、经营上都不具备条件的话,那样的自营生鲜可能产生的结果都不是好的结果。

  (作者系前华润万佳华东区生鲜采购总监,现为行业高级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