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音像店萎缩严重 便利店销售开辟新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的辐射效应愈演愈烈,对于国内娱乐行业是致命打击还是一次机遇?有人认为,内地娱乐业在金融危机连锁反应的牵连下必将滞后甚至萎靡;也有人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娱乐产业做大蛋糕的好机会,文化娱乐业的调剂作用在低迷市景下更能凸显。事实上,金融危机对于娱乐业的影响未必立竿见影,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但在危机面前,娱乐业必须抱有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新举措也许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近日,记者在位于南京西路的一家“可的”便利店发现,消费者可在店内预购周杰伦、蔡依林、许巍等当红歌手的最新专辑。业内人士指出,在唱片音像实体商店经营愈发困难的今天,利用便利商店遍及城市各角落的网点平台、“搭车”进行唱片经营,既是唱片业的一次“自救”,也有望为行业未来发展赢得新的机遇。
危机:唱片音像店萎缩严重
据上海唱片音像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上海正常经营的唱片音像店有2300家之多,但截止到今年10月,上海唱片音像店已只剩近300家。除了上海书城、新华书店和一些大型卖场,如今在上海要找一家可以买唱片的店,很难。
实际上,唱片音像店的不景气非中国独有。据美国《纽约时报》最新报道,“继书店、修鞋店之后,唱片店成为了纽约城第三大濒临灭绝的商业门类”。2003年以来,全美共有近3100家唱片店倒闭。而在金融危机袭来的今时今日,勉力支撑的唱片音像店更显得岌岌可危。
溯因:新技术冲击传统唱片
唱片音像店的“解体”与新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在mp3技术发展成熟之前,歌手要取得“白金唱片”的销量(一“白金”等于10万张)并不是一件难事,“歌神”张学友的《吻别》专辑更曾创造400万张的销售纪录。但在非法下载音乐文件和盗版联手冲击下,传统实体唱片的销量锐减,一个“万”字,如今已成为摆在大多数歌手、唱片公司面前的一道坎。
据上海唱片音像界资深人士回忆,几年前,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徐家汇等沪上繁华商业区都曾有过热闹的唱片音像店;拥有近百万会员的美亚音像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唱片音像连锁公司,其旗下200多家连锁门店曾遍布上海的各个社区。但这一切,都已成为明日黄花。
自救:便利店销售开辟新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唱片长期销量萎顿,不仅对唱片工业是致命打击,对于音乐创作本身,亦是一种打击。网络和新技术的普及固然降低了普通人进入音乐创作的门槛,但囿于销量困境而使专业创作的精耕细作局面被打破,对流行乐界有害而无益。
金融危机面前,要恢复热门商业区域“没有唱片不成席”的繁荣局面并不现实,利用便利商店的密集网点“搭车”进行唱片贩售,反而可能是唱片业“起死回生”的高招。在较早开展这种尝试的我国台湾地区,如今,便利商店的唱片销售量已经超过传统音像店、书店,跃居各销售通路之首。在上海,这样的“搭便车”销售模式是否也能为唱片业开辟新的生机,前景令人期待。
(解放日报 施晨露)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