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买败于内部争斗:从狼来了到狼死了
“狼要来了”,在百思买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业界就开始惊呼。而当百思买2006年收购五星电器并在徐家汇开出第一家门店后,国内的家电零售商更是风声鹤唳。国内同行们没有理由不紧张,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巨头,百思买旗下品牌及合股企业的年营业额超过500亿美元,这是国内零售企业很难企及的高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前的“狼来了”呼声销声匿迹,百思买并没有露出它的獠牙,没有给“美苏”带来威胁,相反自己在华举步维艰。到了2011年2月,百思买关闭了在华的所有门店,这只“狼”死了,死于内忧外困。
先进模式水土不服
百思买似乎并不甘心就此撤离中国市场,在其2月26日的公告中称“希望在今年合适的时候重开关掉的九家门店中的两家”。这两家门店是否仍坚持百思买品牌?是否仍实行买断经营的商业模式?记者询问百思买公关负责人,不过对方的回答只有一句“会在合适的时间公布”。而在众多人士的眼中,百思买已经被贴上了失败的标签。
“他们(百思买)肯定是亏损的,不然不会关店。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们的模式不适合目前的中国市场”,某家电卖场的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百思买提倡的是买断经营模式,以较低的价格买断厂商的产品,并主导定价权,赚取商品差价。而国内家电零售商主要采取代销加经销方式,赚取供应商的进场费和销售返点。
百思买入华之际,正是国内家电厂商与卖场双方之间的零供关系最为紧张之时,卖场频频被炮轰过度压榨供应商。百思买的到来让供应商看到了一丝希望,“百思买不仅仅是买断经营、不收取进场费,而且还实行现款现货的模式。不像其他卖场,我们供货后,货款要拖很长时间才给我们。”某国产彩电厂商的上海区域副总告诉记者,这对当时的供货商很有吸引力。
但是,不久之后供应商们对百思买的期望逐渐走低,“因为它的门店数量太少了,撑不起我们的出货量,我们还是要靠本土卖场,而且后来它们也抛弃了现款现货的模式”。据这位厂商人士说,在后来开出新门店的过程中,百思买逐渐摒弃了买断经营的模式,也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广告费,“国美苏宁因为门店数量多,所以这种模式能成功,百思买没有几家门店也要收取进场费,让我们很不乐意。”
对于消费者而言,对百思买的首先印象就是服务不错,但产品价格也贵。“国内消费者最敏感的是产品价格,是有人注重服务体验,但是这部分人相对来说还是小众。所以很多人买家电都是先去百思买体验一番,然后再去国美苏宁买,就像现在一些人在商场试衣服再去网上买一样。”上述家电卖场的市场部经理表示。
供应商不“疼”,消费者不“爱”,百思买在这种外忧中走向衰退。“百思买的商业模式不适合中国的本土发展情况,它坚持了自己的东西,但是没有汲取其他卖场的成功之处,门店数量一定要上规模。”帕勒莫资深董事罗清启说道。
管理不力导致内乱
经营模式在华水土不服,是外界普遍认为百思买失败的原因。而在一些百思买员工看来,内部管理不善也导致这家国际零售巨头毁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前程。
百思买突然宣布关闭在华的所有门店,让员工们感觉突兀,不过之后“丰厚”补偿方案的宣布让他们心安。在百度贴吧上,记者看到一些员工召集同事聚餐吃“散伙饭”。“我们是(2月)25号在一起吃饭的,然后K歌,大家的心情都还可以,因为补偿方案还算不错。大家都想歇一段时间,再去找工作。”一位参加聚会的员工告诉记者。
谈及百思买为什么会失败,这位员工表示:“内部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以为是外资品牌管理就很完善,其实里面也是比较混乱的。”
比如“派系”之争,这位员工称没有哪家卖场像百思买这样内部有这么多派系,“莲花派”、“沃尔玛派”、“家乐福派”……“百思买从高层到基层的管理人员很多都是‘空降兵’,主要来自沃尔玛、家乐福等,逐渐形成了派系,明争暗斗之下,管理水准逐渐下降。”
对于百思买管理不善,消费者也有明显的感触。百思买是苹果产品的特约经销商,去年底iPhone4大热之时消费者傅先生打算去百思买购买一部,但是让他大失所望,“卖场里没货”。不过到百思买附近的某手机连锁店,傅先生却发现iPhone4货源充足,每台比百思买贵900元,“里面的店员跟我说,iPhone4都是百思买员工拿过来的。”
“其实不仅是iPhone4,iPad也是这样的,一二百台批给黄牛,没有几台卖给顾客,就是管理不力呗,只管销售额度,不管卖给谁了。”而这名员工还听说,在决定关店的当天,仍有人抢先一步与百思买签订了雇佣合同,进而获得赔偿。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百思买高层在反思经营模式是否合适的同时,也应反思一番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IT时报 记者 钱立富)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