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 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
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正好十周年。根据WTO相关条款,零售业是最早开放的领域,现在也竞争最为激烈。早在2001年以前,零售业就已经开始对外开放。1989年,第一家肯德基在上海开业。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1996年8月,沃尔玛进入中国。1996年麦德龙进入中国,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卖场。
入世10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4.3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7万亿元,年均增长15.4%。2004年,中国零售业市场开始向外资全面开放,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本土零售业品牌在与外资零售商们的斗争中纷纷崛起,形成了如国美、苏宁、百联等千亿规模的大型零售企业。入世十周年,联商网整理盘点“入世十年,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与零售业友人一起回顾这十年零售业的发展,共谋发展。——编者
一、入世初零售外资在华的扩张
2001年,沃尔玛在中国店铺激增,当年数目近过去5年开店数的总和。除店铺数增加外,沃尔玛在中国的扩张版图也进一步扩大:除华南以深圳为中心外,沃尔玛西南以昆明为中心、华北以北京为中心、东北以大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各区域的中心店的开业,沃尔玛展开全国发展战略。家乐福命运就没那么一帆风顺,2000年2001年两年之间,国务院连发两道禁令,对家乐福快速扩张开店做法紧急叫停。2002年,有关部门勒令家乐福进行全面整改,要求其将在华的27家店35%的股权出让给中方企业。所以,入世初年与沃尔玛发展战略不同,家乐福主要是夯实基础,巩固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果,同时改变公众形象。
除了沃尔玛、家乐福这两大巨头引人关注的扩张外,2001年8月,香港7—11便利店的在获得首个外资便利店牌照后不久,一天内在广州开张11间分店。2001年11月,台湾地区最大的百货公司太平洋携手北京西单购物中心和香港电讯盈科,在北京联合开设第一家百货店。随着西单店以及亚运村店相继亮相,太平洋百货此后成为北京零售业关注的焦点。作为全球第三大零售商,麦德龙2000年在中国开了8家门店,2001年之后,麦德龙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突破上海等沿海城市发展局限,已将触角伸到内地。
二、外资竞争形态由规模、资金向业态转变
入世后,随着商业领域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零售加快了在华的扩张,由资本向新业态竞争模式转变是竞争白热化的显著标志。各种新兴业态诸如超级市场、专卖店、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便利店、邮购商店以及网络商店纷纷涌现,加上原有传统业态诸如百货商店、专业店、食杂店等,西方国家已经出现的业态几乎都可以在国内找到模型。新旧业态的零售商们共同争夺零售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这不仅仅使零售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使竞争程度不断升级。
例如,沃尔玛2002年在中国新开了7家店,其中在深圳开的社区店是沃尔玛在中国开设新业态的尝试,而家乐福在2002年也将其旗下另两大业态品牌迪亚折扣店和冠军标准超市带进了中国,并与首联、上海联华两大国内零售巨头达成了合作协议。同时,外资便利店也加快进入中国,到2002年底,7-11便利店已在广东开设了100多家店。但由于政策限制,7-11只能依靠开设直营店面的方式扩张。而在2011年11月中旬,7-11便利店改变以往直营的模式,打算以开放加盟的方式进行扩张。便利店之所以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营业时间长,购物地点便利,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
三、华润收购万佳百货 内资并购战外资
入世后,中国连锁业发展的势头更为强劲,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跨区域经营以及利用兼并、重组来壮大企业自身日益成为业界发展主流方式。
2002年,华润收购万佳百货,更名为“华润万家”。万佳百货曾是深圳本土最大零售超市企业,在深圳乃至珠三角的商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1994年万佳以“超市+百货”的经营模式入驻华强北,填补了国内仓储式平价超市的空白,率先带给消费者全新的购物体验,创造了全新的开放式购物消费方式。2000年,万佳百货以16.2亿元的营业额跃居广东省连锁业龙头,而这种“超市+百货”的经营模式被业内总结为“万佳模式”。 2002年万科将所持有的万佳72%股份以4.57亿元的价格一次性转让给中国华润总公司。华润入主万佳,创造了当时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零售业最大的并购案例。
继并购万佳之后,华润又重拳出击,2002年9月底,华润创业宣布以现金2.32亿人民币收购苏果超市有限公司39.25%的权益。但双方的谈判并不是很顺利,双方就“参股还是控股”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此举,华润创业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华东市场的地位,也是其向全国扩张的一个重大举措。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华润收购了不少本土连锁超市巨头。在今年的7月29日华润创业36.9亿购洪客隆百货及超市,扩展了华润万家的新版图。目前,华润万家在全国的门店数量超过3600家,旗下拥有华润万家、苏果、欢乐颂、中艺、华润堂、Ole’、 Blt、Pacific coffee、Vango、Voi_la!、VivoPlus、Leonardo等多个著名品牌。
整合并购是本土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入世后的几年中,企业间的并购案不断发生。物美集团就先后收购了银川的新华百货、美廉美等。山西的本土企业好美特集团收购了家世界集团的8家门店。海航商业继2008年以9亿元并购上海第四大超市家得利之后,2011年正式收购湖南家润多超市80%的股权,之后海航商业完成了对广东梅州乐万家超市51%股权的收购,曲线进入华南市场。与此同时,业内传出新一佳等区域龙头零售商与海航的联姻“绯闻”,未来并购潮仍将延续。
四、百佳第3代店强势登陆 港资企业卷土重来
国际连锁业巨头在中国入世后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并在一些零售业的主流业态和主导业态模式上对中国零售企业造成强大的冲击。国际巨头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内地的本土企业造成了危险,还撼动了港资企业在内地零售业的地位。
至1984年进入广东零售市场,和记黄埔旗下的“百佳”先后在深圳、中山、广州等地开办超市,最辉煌时曾拥有过52家,其中在广州有11家。但由于铺面设计、货品设置和选址、管理等因素不理想,广州11家“百佳”分店后来不得不一一关闭。
2001年,百佳带着它的第3代店——以强化经营的生鲜熟食加上低廉价格日用百货的组合销售为主要特色的大型购物广场“卷土重来”,这代表了连锁超市发展的主流方向。2010年,百佳超市砸下2000万元将国内最高端食品超市品牌TASTE引入广州中华广场。2011年,内地第二家TASTE品味超市在上海亮相。
五、TESCO收购乐购 外资首次通过收购登陆中国
2004年7月,零售商TESCO集团,斥资1.4亿英镑(相当于21.3亿元人民币)收购乐购连锁超市50%的股权。乐购是由台湾顶新集团在中国大陆创办的,收购时在内地拥有25家超市。至此,外资零售商一改自建或合建单店进入中国的方式,打响了外资并购中国超市的第一枪。2006年12月,TESCO以3.5亿美元再购乐购40%股权,从而达到了对乐购90%的绝对控股。
作为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对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自然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企业早在开放之前就已在中国大肆占地为王,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也是遍布各地,如何后来居上就是TESCO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零售业刚刚开放的中国市场,若采用开新店的方式,发展速度不但跟不上沃尔玛和家乐福;而且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并购是一个不错的方式。综观中国的零售军团,沃尔玛和家乐福基本不可能出售其股份,本土的企业巨头业态复杂,管理混乱等原因导致不合其胃口,而小企业又因规模太小,即使收购也不足以威胁对手,只有台资企业,不但拥有众多门店,而且经营状况良好,特别是乐购,其卖场设计、面积、选址等要素与TESCO的风格十分地相似,整合资源非常方便。通过该起并购,使TESCO在中国的渠道大开,不但拥有了良好的门店,而且台资人员的管理可以有效弥补其在中国零售市场经验的不足。
2006年开始,外资零售商的并购战更是激烈。2006年1月,家乐福与乐购接盘刘永好旗下乐客多位于上海、南京等城市黄金地段的7家门店;同年5月,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收购五星电器51%的股权;同年12月,美国家得宝以1亿美元收购国内三大建材超市品牌之一的“家世界”。又例如,2010年家乐福在华收购第一大案:与保龙仓正式结盟。今年9月,被传了四年的全球最大零售巨头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最终低调完成变身。
六、入世全面开放 外资涉足中国商业地产
随着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外资开始试图大规模地涉足中国商业地产市场。2004年11月底,香港太古地产在广州宣布正式进军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此前仅在上海与中信集团合作参股建设了中信泰富广场),其“首发武器”是与广州日报共同发展位于天河区的太古汇商业项目。就在太古40亿下注广州的同时,菲律宾顶峰集团亦布阵成都、厦门。专家指出,过去,外资很少投资中国长线的不动产项目,主要是对中国的政策前景不放心。而近来外资不断收购和进驻国内Mall项目,将从深层次改写中国Mall的商业历史,并为其谋取更多商业利润做铺垫。
2011年,在巨大的成本和资金压力下,零售企业不得不考虑要在地产开发上采取多元化的手法。其中,外资零售企业集体发力自有物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今年尤为集中。2011年全球零售巨头特易购旗下地产集团与国美电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国美及其关联品牌将进驻特易购地产集团旗下“Lifespace乐都汇”购物中心。今年,沃尔玛开始从全面租赁物业,转而尝试买地自建购物广场和山姆店。另外,像宜家、新世界、百盛、卜蜂莲花等外资零售均在不同程度上尝试着开发自有物业。
因为零售项目的利润率相对较低,而中国的通胀压力又比较大,所以外资零售商自己开发商业项目,不仅能降低经营成本,还能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坐享地价升值带来的好处。
如今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单一业态已经很难再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齐的需要。于是,各种以综合体为名的商业地产却开始走俏。除此现象之外,由于受到限购令的制约,一大批住宅地产商转型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泡沫在不断增大,商业地产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一线城市很多地方购物中心出现招租困难的现象。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商业地产,竞争更为激烈。
七、百联入股大商 内资并购频繁并瞄向外资
2005年2月25日,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在大连签署了战略合作与联手组建大商国际公司两份合同,实现了当时中国零售业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强强联手,其中百联集团占大商国际注册资本总额的45%,成为最大股东。7月份,双方合作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不过,上述合作方式发生变化,最终百联集团所占股份增加到60%。
与此同时,内资流通企业开始把并购对象瞄向了外资。2005年初,北京物美集团正式宣布整体收购日本大荣在天津市的12家超市,开了国内民营零售企业接管外资超市的先河;同年12月,北京华联集团接手西友新加坡,成为第一家进军国外的内资百货企业。
2011年10月28日,新华都与韩国株式会社易买得签订《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以1.25亿元收购宁波易买得商业有限公司、常州新世界易买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泰州新世界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易买得商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上述公司拥有易买得在宁波、常州、杭州、泰州开设的6家大卖场。新华都不仅成了“国内零售商并购外资卖场”的第一位“吃螃蟹者”,更是以平均每店作价2083万元的价格让易买得颜面颇为难堪。仅过4天,永辉超市发出公告,表明其全资子公司北京永辉超市有限公司与韩国株式会社易买得已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同意作价400万元收购北京易买特商业有限公司100%股权。
至此,新华都和永辉瓜分了易买得在华7家店,内资在与外资的激烈竞争中由“被收购方”转为“收购方”。
八、《反垄断法》正式实施 外资并购受到严格审查
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该法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设立价格监督检查司、国家工商总局成立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商务部特别设立了反垄断局――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协调下具体开展反垄断工作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组织模式正式亮相。
《反垄断法》的正式实施,意味着今后企业利用市场垄断地位操纵价格,经营者集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都将被视为违法,这将大大促进零售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破除市场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
九、“超国民待遇”终结 外资光环渐退
从2010年12月1日开始,我国对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在华外资企业一直享有的税收“超国民待遇”宣告结束,外资零售招商的优惠条件不再。
华润万家CEO洪杰表示,中国的地方政府此前的确在招商时对沃尔玛等外资巨头情有独钟,但是多年过去,这样的情结已经逐渐消失,地方政府逐渐“想开”,国内的零售企业也在迅速地成长。
在前不久刚刚辞职的前任沃尔玛中国区CEO陈耀昌则表示,将跨国企业、国内企业统一看待是好事,这样有助于内外资企业互相竞争,消费者也会从中得到实惠。
事实上,外资零售巨头在华的日子并不好过。即使进入中国市场15年,沃尔玛享受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目前依然没有在中国实现盈利目标,甚至还是亏损的。2011年10月28日左右,定位为高端超市的韩国企业易买得,4日内将7家门店贱卖给新华都、永辉超市。而不久前, Tesco在绍兴的唯一一家门店关闭。本土化策略失误,以及当年入华时拿到的低租金租赁时间逐渐到期,成为外资超市再发展的障碍。
十、四大外资零售巨头中国换帅 或因水土不服
2011年,TESCO、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全球四大零售巨头相继对中国区“一把手”进行了更换。
今年3月,英国零售巨头TESCO宣布,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陶迩康将调回英国总部,其韩国区首席运营官施敦庭正式接替陶迩康成为中国区的新任CEO。8月,法国家乐福宣布,任命家乐福国际发展市场执行董事T hierryG arnier担任中国区新总裁,而在华任职6年的家乐福原中国区总裁罗国伟则于明年4月调回总部。9月30日麦德龙发布公告,何哲伟将接替蔡天乐出任麦德龙中国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10月17日,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宣布,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辞职,沃尔玛亚洲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思哲将暂时兼任沃尔玛中国临时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几大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频频换帅行为,体现了中国零售市场环境的变化。
除了巨头大换帅以外,今年的零供关系、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等问题频频爆发,零售企业备受指责,外资零售商们陷入困境,出现萎缩的态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中国零售业正面临着竞争过度激烈,人才稳定性差,成本增长过快,增长方式尚待转变等问题。零售商需要调整增长方式,积极提升营运管理的质量和业绩,努力研究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双赢合作模式。
(联商网 顾仙玉/文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