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资讯中心

独家:2012年中国零售业发展11大预测

  已经过去的2011年是中国零售业的多事之秋,用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的话来说,是个“灾难年”。四大外资零售巨头在华集体换帅,外资零售商们面临尴尬处境,食品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扛不住的或关店,或转卖。与此同时,内资零售却在悄然崛起,在与外资们的不断竞争中,羽翼渐丰,逐渐发展壮大。以永辉超市华润万家、海航商业为首的内资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大力扩张,未来零售格局变数仍难预料。当然我们不得不看到,通货膨胀使得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剧,房租、人力等成本增长已成了企业发展的重负,零售业利润越来越微薄,不少企业不得不转型谋发展。
  
  不过
尽管欧美市场动荡、出口乏力、投资减弱,国内零售消费市场依然一片红火。大量的商业零售企业仍有机会分食高达30万亿的市场蛋糕并抢到更多市场份额。
  
  基于
此,笔者预测2012年的中国零售业将会出现如下一些趋势,希望能为零售企业指明发展道路,投资方向,趋利避害,实现多赢。不当之处,请读者斧正。——编者

  一、城市商业综合体大行其道

    限购令的强力辐射效应下,一线城市的住宅市场正濒临瓦解,与此同时,各种以综合体为名的商业地产却开始走俏。有业内人士称:城市综合体走热在于其多功能、高品质的优势,这些优势会引发人群特别是商务群体的聚集效应,决定了综合体租金水平、投资价值等均高于普通物业。当然,如今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单一业态已经很难再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齐的需要。
  
  不过,商业综合体的多主题性,并不是简单的多种业态堆砌,而是根据项目完整的规划定位形成的多种业态优势互补的良好状态。未来商业中心应完善配套的立体式商业设施,让顾客在购物消费的同时方便地享受到休闲、文化、娱乐等多重服务。行业细分化和经营特色化也是未来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未来零售企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精力进行多业态的店面形态创新。

  
  我们可以预见到,各地近几年兴建或正在兴建中的城市综合体和购物中心将会进一步打压单体店的生存空间,以购物中心为特色的综合百货业态,必将是商场发展的趋势。集旅游、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一体化的汇集多种业态的购物中心将会更受欢迎。

  二、商业地产泡沫隐现

  由于受到限购令的制约,一大批住宅地产商转型商业地产。另外,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德勤事务所的调查结果,在高利润的引诱下,如今半数以上零售企业都已进军商业地产模式,比如步步高人人乐、家家悦、上海百联、武商集团、国美苏宁等等。有些甚至放弃了零售主业,如去年被家乐福收购的保龙仓以及今年出售给华润万家的洪客隆。但零售商大肆进军商业地产,无疑是在“刀尖上行走”。  
  
  目前,商业地产泡沫在不断增大,商业地产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一线城市很多地方购物中心出现招租困难的现象,即便这些项目位置优越。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商业地产。就在众多商业地产项目还处于未成形的钢筋混凝土状态时,一些城市的局部或已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尴尬苗头,商业地产泡沫初现。
 
 
  由于大量开发商及其他各行各业的企业纷纷杀向商业地产。零售商在这一领域无论从资金、人才、管理还是其他方面均已不具备优势,而且,与零售业相比,
商业地产项目差别明显,很多企业盲目进入商业地产肯定会出现定位不准等问题,一些商业项目缺乏资源积累,将直接导致失败。
  
  据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商业地产存量面积
959万平方米,就算按较快的销售速度计算,也至少需要28个月才能消化完,而这其中占用的资金高达2296亿元。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零售企业上市愈发艰难

  今年,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等连锁零售企业通过上市带来巨大红利,除此之外,石家庄北国集团、红旗连锁等众多连锁零售企业纷纷排队等候上市良机,但是,大型餐饮企业俏江南上市被拒,以及颇具规模的几个服饰连锁企业上市受阻让我们越来越看到今年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西北某年销售额逾10亿的零售企业上市运作几年后未有料想的发展结果,丢数千万后,打道回府。如此大的损失给想要上市的零售企业上了生动一课:上市不一定从此就坐享其成,分到大量利益,也并不是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餐饮行业有全聚德、湘鄂情等几个企业上市的先例,但该行业问题仍然很多,比较容易出现财务包装或造假,在审核上比较难以把握。部分连锁型企业则由于区域性特点较强,异地复制较差,也比较容易出现持续盈利能力较弱、未来成长性不确定的问题。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部分连锁企业扣减了员工的社会福利,此类企业上市后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预计未来对拟上市企业员工福利方面的审核会越来越严。

  不管如何,传统零售企业只有做好实业才是王道,眼馋资本这块蛋糕却丢失了企业自身赖以发展的老本行,到头来企业错失发展良机,在资本市场也因为企业自身的条件不成熟而骑虎难下,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叫苦不迭。显然上市与否,还是要量力而行。

  四、成本陡增,行业利润被压缩

  对于零售企业来讲,房租、人力成本、水电费以及商品损耗是其主要的成本构成。一直以来,房租是零售企业最大的支出,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人工费用甚至超过了房租。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员工的工资翻了一番,人力成本的整体支出还将远超过这一数字。
  
  由于零售业基层工资普遍比较低,劳动强度大,很难留住基层员工。尽管企业通过种种手段来降低人工成本,但业内普遍的观点是,人力成本压缩空间不大。通过优化流程、提升管理、增加效率等方式某种程度可以节省一些成本,但与目前人员工资增长来比较,效果依然很微弱。
  
  企业成本在增加,但销售增长缓慢,个别门店甚至出现利润下滑的情况,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零售业利润率持续下滑,由2010年上半年的16.9%下降为2010年底的15.9%,这一情况将在明年继续恶化。因此,随着人力成本上涨,我们要改变以往价格战的做法,通过改变商品结构,创造更多的毛利率来抵消成本上涨带给企业的负面因素。目前零售业粗放的人力管理方式必须变革才能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大环境。短期激励措施来刺激员工积极性发挥,通过一岗多能、一岗多用的方式,进行岗位合并、优化不失为降低用工成本的一个好选择。

  五、外资零售遭遇困境,内资崛起已然成势

  半年时间内,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TESCO四大外资零售商集体换帅,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映出不仅零售业的大环境变得激烈而严峻,而且处境尴尬的外资零售业失去原来的活力,不再能担当起中国内资零售业典范这一责任,一切是中国市场的淘汰机制使然。加上,今年的零供关系、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等问题频频爆发,零售企业备受指责,外资零售商们陷入困境,出现萎缩的态势。
  
  以沃尔玛为例,加速开店的策略并没改变外资零售在中国的困境,反而凸现中国式变革过于激进,背离了沃尔玛传统的价值观的缺陷。

  沃尔玛在中国的快速拓展本来就是超国民待遇的产物。沃尔玛对选址对物业都要求苛刻,当地政府为借沃尔玛品牌价值影响,硬着头皮签下了条件苛刻的合同,不光如此,在网点资源、土地价格甚至税收政策方面都偏向沃尔玛等外资企业。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开放商也积极与外资零售商进行“捆绑”。可是随着我国本土零售商的发展壮大,地产商对外资零售巨头的依赖度在逐渐下降,同时,土地价格飙升后,沃尔玛等企业,曾经享受的那些超国民待遇(特别是免前几年地租),现在正逐渐消失。如今内资外资零售企业其实都已经一样了,在房屋租赁等各方面已由市场做主,处处要接受中国零售业市场的检验。
  
  与此同时,作为对外资开放最早与最为彻底的行业,我国零售业经受住了外资零售巨头们的冲击,并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开始由“被收购方”转向“收购方”,今年,新华都和永辉超市就瓜分了易买得在华7家门店,这种角色的转换直接影响到了中外零售巨头的市场版图,而这种影响是持久的,未来的零售格局也变得悬念丛生。

  六、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迎发展良机

  零售行业经历了20余年的市场竞争,一线城市的市场已基本被现有企业瓜分,大部分优质的商业网点也被占据,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正呈现基本饱和。目前中国的零售流通领域共有300多家外资企业,分布在国内30多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2012年这一现象将会更加凸显。这也同时意味着,新进入者已经很难在这些市场找到生存空间。二三线城市越来越成为零售商开发布局商业路线的重要选择。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预示着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空间在新兴的城市阶层中产生,这也将会是零售业开疆辟土不可多得的契机。目前,商务部已经在着重城镇商业网点规划,企业应多关注政策走势,关注城镇化给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

  同时,商业地产也在向二三线市场转移,这将带动城市消费增长,有效促进当地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必然提升人口就业率,与之相配套的零售市场亟待完善。零售企业、品牌商进一步加大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此举和这些城市未来的巨大消费潜力息息相关,也符合价值规律和市场需求。

  七、网络零售风起云涌,有人欢喜有人愁

  电子商务硬件条件日趋成熟,为实体零售进入电子商务扫清了客观障碍,传统实体零售企业进军网络零售业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商们开始介入这个领域,然而网络零售对技术要求更强,在营销技术、消费者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面都跟传统零售业完全不同。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零售尚缺乏专业的人才团队,对开展网络零售的业务方向和定位不清。很多企业也对网络零售不够重视。如果在网络零售业务上,传统零售商也固守陈旧的开拓策略不更新换代,网络零售行业的一杯羹始终不会分到。美邦服饰上线近1年烧钱6千万的美邦网被剥离事件为那些跃跃欲试的传统零售商们敲响了警钟。当然,除了美邦服饰外,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尝试B2C。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了4.5万亿元人民币,B2C总额近5000亿元。

  笔者建议,在发展电子商务之前,零售企业不妨先把实体传统零售做大做强,对流通企业和电商网站进行收购,在扩张的同时不失企业本色和优势,也可通过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网上销售,把网上销售作为销售手段之一,而不是为之盲目转型。

  八、零供矛盾突出,博弈更加激烈

  零供之间的博弈在2012年只会更加激烈,这完全是客观经济体制环境决定的。零售商和供应商背了一个很大的“黑锅”,导致在市场中地位非常弱势,有时还要被民意谴责,做了金融界恶劣环境的替罪羊。其实这是全球经济下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以及持续通胀惹的祸。

  现在的情形是供应商认为零售企业各项费用收取太高,零售企业则认为收费是随着成本的高涨而提高的。2011年,零售供求矛盾时不时爆出激烈火花,双方也为博弈花费了大量脑细胞,通货膨胀的大经济形势下,零售企业为降低成本赚得更大利益跟供应商死磕,而供应商在生产流通的中间环节,被左右夹击,矛盾和磨擦再度增多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已经十分公开化,尖锐化。

  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经济趋势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似乎望不到,零售供求所带来的大规模矛盾和摩擦也只有通过零售商供应商之间的妥协和容忍来暂时避免。2012年零售业供求矛盾得不到解决,双方谈判越发缺乏耐心,势必会影响诸多零售业态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形势走向。

  九、团购市场面临大洗牌

  团购行业在经过了上半年的疯狂发展和9月、10月的短暂下滑后,于年底恢复了些许平稳。明年的团购行业并不会延续平静,踢掉了规模小无创新的团购网站后,行业前5名大网站竞争仍会持续。行业资源,将向真正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团购企业倾斜,形成很高的行业壁垒。明年洗牌过后,能在行业站稳脚跟的综合类团购网站将不超过10家,或者每一个领域都可能只会剩下一家企业。

  团购网站若要存活,技术层面的争夺不可避免。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团购网站的竞争是在商务和执行层面上的竞争。明年,这种竞争将转变为互联网公司间的竞争,也就是技术层面上的竞争,技术创新逐渐成为驱动团购行业高速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举例而言,SoLoMo(Social社交 Local本地 Mobile移动)领域的技术应用将进一步深化团购服务对大众消费者的影响力。通过技术的更新,才会有更多消费者获得更便捷、更可靠、更有品质、更有趣的商品和服务。

  团购网站今后将更加细分,着重发展固定地区或者固定种类的专业网站。当前团购服务多为美食或美容等服务类项目的团购,此类产品受地域限制很大。除此之外,团购网站可以考虑直接和生产商合作,成为生产商的直接销售渠道之一。团购模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以极低的成本告知潜在消费者,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损耗,为生产商拓宽成本销售渠道。

  十、未来并购潮仍将延续

  今年下半年,永辉超市、海航商业提速全国扩张,永辉超市已经形成包括福建、重庆、北京、安徽、河南、河北、东北等全国重点市场布局。海航商业门店数已达394家,营业面积110万平方米。华润万家通过收购洪客隆进驻江西华润万家,及时实现在当地市场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华润万家在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力。也为华润万家进一步实现全国发展、区域领先、多业态协同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举不仅使得华润万家在全国的门店数量超过3600家,同时在与内外资巨头企业在全国市场的博弈中,拿下了又一个份量很重的区域。而对于江西本土市场来讲,也失去了惟一一家全国连锁百强中的零售企业。

  对内资传统企业来说,要想真正成为中国零售市场上的巨头企业,走向全国,并购无疑是个明智选择。并购不仅是零散资本聚集的手段之一,也使小规模的零售企业整合到大企业麾下,产生集团效应和综合实力。小企业因此依托大企业继续生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大企业也可扩张自己实力,来应对全球金融起伏。

  通过并购,低效率低生产率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小企业中得到解放,转而凝聚到高效率高生产率以集约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中,全球化经济日益影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并购浪潮的兴起以及所带来的集团效应日益展现出对比松散企业群的强烈优越性,这也是越来越被零售从业者所看到并且看好的原因。

  十一、微博营销时代逐渐到来

  营销手段网络化趋向不可逆转,随着微博无微不至渗透到网民生活的角角落落,微博营销模式将发挥无与伦比的作用。家乐福沃尔玛、永辉超市华润万家麦德龙、卜蜂莲花等传统零售巨头纷纷通过微博扩张自己的影响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使产品垂直降临顾客群。对企业来说,微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企业品牌信息,更能在与用户互动过程中免费获得用户的评价及市场动向。

  但是,目前零售企业对微博营销的利用主要还停留在公布打折活动信息上,没有通过微博与顾客做面对面的交流。微博营销因此失去最具效能的一个功用。利用个性化的名称,精致的模板,对粉丝们的评论回复,灵活运用#@符号,除了发产品企业或广告内容再发一些温情微博,这些都是取得粉丝信任的有效手段,同时零售企业的营销目的也达到了。
  
联商网编辑部策划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好文章
2
评论共0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