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资讯中心

独家:2011年商业地产十大事件

  随着近几年商业地产市场的火爆,多家房企也纷纷布阵商业地产,今年除了商铺、写字楼等常规的开发模式,城市综合体在全国各个城市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并渐成商业地产开发主流。很多人在判断未来商业地产前景时,总有类似“黄金十年”如此的乐观估计。

  但在今年下半年,银监会强调了商业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对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提出具体要求,银行对商业地产抵押贷款的房贷标准应大幅高于住房按揭。有业内专业人士指出,商业地产已经进入“寒冬时期”。2011年即将过去,联商网编辑盘点了2011年商业地产的十大事件,与您一起回顾商业地产领域内的大事件。

  1.伤及主业 零售商开始止步商业地产

  关注指数:★★★★★

  按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德勤事务所的调查,如今半数以上零售企业都已进军商业地产模式。比如步步高人人乐、家家悦、上海百联、武商集团、国美苏宁等等。有些甚至放弃了零售主业,如去年被家乐福收购的保龙仓以及今年出售给华润万家的洪客隆。但零售商大肆进军商业地产,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

  目前,商业地产处于开发热潮,可能意味着未来的供给过剩和竞争加剧,商业地产市场也可能面临新老混战和风险积聚的局面。市场最新传出的消息称,步步高母公司正准备将其部分商业物业资产全盘打包出售。而国美电器公然宣称,其将终止进军商业地产的步伐,停止物业合营协议。尽管步步高方面对“出售商业物业”予以否认,但据业内人士分析,“颠簸一圈,口袋渐空,零售商回归到超市、百货主业经营,正是当下事实。”

  2.上海商业地产“限贷” 调控序幕正式拉开

  关注指数:★★★★

  8月23日下午,上海银监局发出商业地产信贷风险提示,要求禁止个人消费信贷用于购买商业用房。同时,上海各商业银行,必须在商业用房竣工验收成为现房后,才能对买房人发放商业贷款。这是历年的楼市调控中首次将目标对准商业地产。

  无疑,商业地产调控政策收紧的信号灯已经亮起。这在上海大规划、大发展的市场背景下,对商业地产大跃进行为的一个警示,同样也是对其他城市的一种警示。据有关机构数据显示,限贷政策发布后几周内,上海商业地产的成交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除此之外,商业地产限贷也给开发商资金链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据了解,商业用房从结构封顶到竣工验收,最起码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这也意味着,如果消费者是贷款买房,开发商最起码要多等一年半或者两年,才能从消费手里拿到回笼资金。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变大不言而喻,开发商能否挺过资金链这一关,直接波及商业地产的价格和未来发展。

  此次出台的商业地产限贷政策,表明商业地产的风险已为政府重视,不排除未来其他限购政策跟进的可能。

  3.宁波奥特莱斯倒闭奥莱渐现“水土不服”

  关注指数:★★★★★

  今年冬天,流行于欧美的商业业态——奥特莱斯,在中国渐显“水土不服”的迹象。

  宁波江北区奥特莱斯广场被法院查封,宣告倒闭。与此同时,番禺长隆友谊奥特莱斯购物公园、首创置业在三水的“芭蕾雨”奥特莱斯等项目,也因各种原因进展缓慢。

  专业人士分析,单店经营不仅限制了其品牌招商、人才资源招储,也不利于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因此,连锁化程度太低,是现阶段国内奥特莱斯发展的最大障碍。

  4.黑石撤资商业地产 外资看空中国楼市?

  关注指数:★★★★★

  据美国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将所持有的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95%的股权以14.6亿元人民币出售给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这意味着,黑石集团首次从中国地区房地产投资中撤出。由于眼下正值楼市调控关键时期,加上这是黑石首次出售中国物业,因而引起业内关注。不少舆论视其为看空中国楼市的信号。

  但其实在黑石出售Channel1的消息传出不久,便有消息称:其与国内房企合作,在全国二三线城市开发商业地产项目。事实上,外资对中国楼市的兴趣始终没有减弱。尤其是在欧美经济前景不明朗、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驱使下,国际资本加大步伐流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外资规模日趋增大。

  5.房企“出海”避调控 纷纷试水海外市场

  关注指数:★★★★

  万科将海外项目发展纳入了考虑的范围,但目前还未进入实质操作层面。

  万通地产试水台湾地产的首个项目,其主要销售对象定为“包括大陆富豪在内的全球华人”。

  绿地集团投资韩国济州国际自由城市建设、碧桂园则将投资马来西亚地产项目。

  对于大部分房企而言,海外发展并不可行。有分析师指出,“房地产行业具有很强的区域型特征,这是阻碍国内企业赴海外发展最大的瓶颈。”受国外人们的居住习惯、人文环境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影响,因此不论是产品需求或是开发流程等都将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具有通用性的消费品企业而言,走出国门投资生产都鲜有成功案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困难会更大。另一方面,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市场相对成熟,市场容量也有限,并非投身其中就能获得很高的收益。不确定风险加上有限的收益,将让企业止步。

  6.万达2011年多个项目出现硬伤

  关注指数:★★★

  2011年4月,万达在上海的在建项目发生垮塌,未有伤亡,但项目一度全面停工。

  同期,万达在郑州的项目又被曝出“瘦钢筋”事件。郑州某开发商曾对《财经国家周刊》分析,“主要是环绕钢筋被拉长,比如100米的拉到110米,严重影响建筑质量。”

  2011年,万达计划在全国新增20个万达广场,后缩减为18个。如此速度,无出其右。分析人士称,万达过去曾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政策”,以提高建设速度,满足扩张需要,这也导致万达2011年多个项目出现硬伤。

  万达以规模、专业成就其商业地产老大地位,高速扩张的背后是隐患,工程质量和安全隐患令人揪心,尽管王健林提出减速,但万达在“刹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精细化程度还不够,这艘商业地产航母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7.地产转型期 房企高管离职潮涌现

  关注指数:★★★★

  在住宅开发商饱受痛苦的时候,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研究部副总经理杨泽轩说,他正感受着商业地产走向泡沫,尤其是商业地产人才稀缺的泡沫。

  据媒体报道,万科产品线的执行副总裁徐洪舸、肖楠在今年年初已离职,再是今年6月万科上海区域总经理刘爱明辞职,8月9日,万科宣布袁伯银先生辞去执行副总裁一职。据悉,袁伯银离开万科后,将出任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总裁。同样,商业地产巨头万达从去年开始就有至少35位高管离职。金地也在去年6月左右经历了高层地震,40天内,金地副总裁、上海公司总经理赵汉忠等3位高管相继离职。

  受政府近两年对房地产市场实行持续紧缩政策的影响,大型房企也面临着扩张速度是加快还是放慢的选择,而中小房企亦想有所突围,导致大型房企频繁出现高管位置变动。

  8.海航商业多业态开花 或效仿万达模式

  关注指数:★★★★★

  10月28日,海航集团的首个YH城项目在广州问世。这个被寓意为“YoungM all,HappyM ore”的新商业模式,未来3年计划在全国实现50家布局。结合海航之前在百货、超市、酒店、快消等领域的一系列疯狂并购,海航集团眼下的做法似乎有效仿华润、万达多元化商业整合的嫌疑。

  不过在以并购方式费尽心力架起这个商业平台的同时,海航集团并没有效仿华润对相关资产进行整合,或者说有效的整合,而是通过资产抵押、信托等方式实施再融资,继续收购扩张。

  海航学习万达模式进入高端商业地产,这不仅是对海航资金链的再考验,也是对海航实业对商业资源的定位与全盘驾驭能力的重大挑战。因为海航在商业领域还算新手,而万达为此积累了10年的资源和经验。

  9.绿城集团等房企资金链面临大考

  关注指数:★★★★★

  商业地产曾是开发商规避调控的“避风港”,尤其是跟政策打擦边球的“商改住”,更是引得投资客趋之若鹜。然而,今年上海、青岛等地方政府接连的下发对商业地产的限制条款,直指商业地产开发商资金链。

  今年的资金链风险传闻中,绿城集团成为典范,深陷资金链漩涡,事态从最初的资金链断裂一说发展到绿城倒闭传闻,宋卫平半夜上网紧急辟谣;上海证大“偷卖”大拇指广场套现,仍难敌20亿资金缺口;中粮地产也开始拆东补西自我救赎;绿地、中海、龙湖等房企巨头在上海的楼盘大降价甩卖,引发业主围攻砸场事件,轰动全国。

  10.SOHO中国 “整售”转型失败

  关注指数:★★

  SOHO中国一直以散售模式著称。6月25日,市场首次传出SOHO中国旗下的北京中关村丹棱大厦意图以17.17亿元整售的消息。SOHO中国一位销售人员对记者证实,这是该公司首次尝试以整体销售方式出售写字楼。仅仅在一周以后,SOHO中国就宣告整售失利。

  潘石屹为什么要尝试新的整售模式?

  据了解,除已经显现在外的散售模式不好管理、开发商对产业链下游利益严重透支等弊病外,戴德梁行投资部华北区主管王宇涛指出,今年6月1日起北京实行的“商改住”新规对于非住宅类物业的分割开始有了严格的规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物业的散售。
  (联商网 顾仙玉/文 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好文章
5
评论共0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