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正裁缝店的生意经:像德国人那样做生意
在最近几年整个纺织服装行业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家服装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大为受益,甚至连国外的一些皇室成员都因此成了永正裁缝店的顾客。
“金融危机之后,订单都接不过来。今年许多顾客的订单最低要求都是增长100%,也有要增长300%,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100%的要求我们都完不成。”全国政协委员王永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虽然永正裁缝店去年的销售收入只有1亿多元,但是利润率非常高。“利润水平跟国内目前的许多制衣公司不是一个级别。”王永正说。
一家裁缝店生意缘何如此兴旺?“就像德国人那样,一个企业只生产螺丝,做得非常精致,价格非常贵。我们也一样,只做裁缝,只做西装,将这个领域做到全球最好。”王永正十分推崇德国制造业。
1200元起步
今天的路径,王永正创业之初是不敢想象的。
1986年,因为爱好裁缝,他从铁路系统辞职下海。那是改革开放之初,那一年,他连店面都没有,主要依靠从亲戚、朋友那里接点儿活。第二年,他从亲戚同学那里借了1200元,在天津当地买了一个“门脸房”。
这样的裁缝门店,在当时的天津市非常多。当时服装行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所以一些小客户,国有企业并不乐意接单,这给小作坊提供了生存空间。后来国有企业慢慢生存不下去了,私营作坊、小厂慢慢成长起来。
那个年代,去商场买衣服是较为奢侈的事情,一般人都是自己做衣服,或者找裁缝做衣服。所以,缝纫机便成了家庭必备的几大件。永正裁缝店当时的衣服要比商场便宜很多。随着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去商场买衣服越来越普及,因为商场的衣服开始便宜了,而裁缝店的衣服开始贵了。
因为做衣服的人少,于是裁缝渐渐少了起来。后来许多裁缝随着资金的积累,开始转型做制衣公司。所谓制衣公司就是将做好的衣服放在商场卖。
那时,王永正没有想往高端走。他只有一个想法——做裁缝店比较踏实,顾客将钱给你,然后给顾客做衣服。而转型做制衣公司,可能会迅速做大,但是风险也比较大,制衣公司不管顾客要不要衣服,得先做出来,再放到商场卖,没有差异化竞争。而裁缝店则完全不同。
不过,王永正的生意还是遇到了一些困境。因为相对于商场里的衣服,他的服装价格越来越高,他觉得不能再走以前的路径,只能往高端走。2002年左右,他为企业的发展定下了这样一个基调。
不因订单冒进
在2005年以前,他的客户都是国内的。那以后,慢慢有一些国外的客户,但仍然很少。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国外订单突然迅速增长。
这是因为金融危机让意大利裁缝作坊倒掉了许多。意大利裁缝定制行业非常发达,英国和美国许多的定制品牌服装店都在意大利下单。而随着意大利裁缝作坊的倒掉,这些订单开始往中国转移。
在永正裁缝店的订单越来越多,甚至不得不推掉许多订单的情况下,国内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的订单却开始不断下滑。不仅如此,江浙一带的纺织服装行业还深受“招工难”的困扰。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程远认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近年来的大幅提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纺织服装制造产业在出口方面的成本优势已经消失殆尽。从去年开始,主要纺织服装进口国美国、日本等已经开始减少了从中国进口的份额,这意味着纺织服装制造产业逐步转出的趋势已经确立,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难现行业性的投资机会。
而今年,永正裁缝店的客户最低都要求订单增长100%,还有的要求增长300%。可是最低的增长要求,他都做不到。“我们现在一年的生产能力就是3万多套,400多名员工,一下子做到9万套不可能。”王永正说。
与一般的制衣公司不同,他的裁缝店全部都是手工,这也是他最核心的竞争力。而要做高端的裁缝,员工必须要有漫长的积累。“所以短期内,不可能一下子增加那么多人。不像制衣公司,都是流水线,员工也很好招,不需要什么技术。”王永正说。2008年以前,他的员工只有200多人,4年以后,才增加到今天的400多人。
裁缝虽然不是高科技行业,但因为是一门手艺活,如果技术精湛,做出来的衣服与普通的服装会有很大不同。在永正裁缝店,订做一套西装动辄上万元。
虽然订单很多,但是他并不急于扩张,而是稳扎稳打。就像许多欧洲的手表品牌,每年生产的手表数量非常有限,因为质量好、价格贵,所以公司生存得非常滋润。
“德国一个家族企业生产的螺丝非常贵,日本人曾经将螺丝拿去研究化验,所含的原料都能化验出来,可是自己做出来品质就是不一样。”王永正说。就像一般人知道怎么做衣服,但是技术不精湛,即便是同样的材料,出来的成品就是不同。
他很欣赏德国众多的中小企业,许多都在某一个小行业中浸淫数十年、上百年,通过积累和沉淀,在某一个领域做到全球最强。
(第一财经日报 曹开虎)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