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关闭上百家便利店 有三大魔咒
近来,上海地区的便利商店出现关店潮,先是在日本的第二大连锁便利店集团罗森(Lawson),2012年以来已经关闭30多家店,接着市占率最大的本土业者农工商集团旗下的好德和可的,日前也分别关闭了几十家门店,就连外资第一大品牌全家便利商店2012年也在上海关闭了三、四十家,7-11自11月起关闭店数量超过10家,等于整个上海加起来一年就关闭了上百家店。
16年前,当时第一家进入上海的日商罗森,为全中国带入现代“便利商店”的概念与典范,但去年与2012年已连续两年赤字,新开店数几乎为零。为杀出一条血路,总经理松浦学这一年来尝试了以动漫主角如奥特曼(即咸蛋超人)和柯南等为主题的店,它的投入成本是普通店铺的三倍,但据闻成效不彰,且成本过高,不到半年,奥特曼主题店已经关闭。而据闻这位总经理也即将离职,公司目前对于此讯息则表示不方便回应。
亏损的不只罗森,包括全家便利商店、7-11至今皆仍未获利。以台湾全家前三季认列来自持中国全家18%股份,亏损新台币1.25亿元回推,中国全家2012年前三季总计亏损新台币6.8亿元,券商预估全年亏损将超过新台币8亿元。另一家台湾便利商店龙头统一超,前三季认列持股百分百的上海7-11亏损也将近新台币3亿元。
魔咒一:贫富差距大 广大民工,嫌便利店太贵
为什么业者前仆后继的大举投资、扩张,却仍赚不到钱?虽然,许多业者表示,为了“调整店质”,每年有2%到3%的店开开关关,属于正常情况,但,这同时也凸显了市场经营的难度与挑战。
当年,统一超商在台湾持续亏损7年,开到第一百家店时才转亏为盈。但2004年进入中国的全家便利商店,到了2012年已是第8年,仍为亏损状态。姑且不论在上海以外地区的投资费用,光是在上海也还赚不了钱。“中国市场不只是放大几十倍、几百倍的问题而已,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秘书长洪雅龄表示,中国和台湾时空背景、竞争环境不同。
虽然,中国便利商店的整体产值,从2003年的人民币89亿元,到2011年已成长至人民币495亿元。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指出,便利商店目前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即使在最兴盛的上海、广州、北京等一级城市,产值占整体的零售渠道比率不到一成,传统的杂货店和现代的量贩店,才是主要零售渠道。
上海目前约有6400家便利商店,而一样有2300万人口的台湾,却有9800家便利商店。部分业者解读此数据,显示未来机会仍大,驳斥市场饱和之说。但这数据可能同时也彰显了目前市场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潜力。
一位在当地经营便利商店超过5年的业者表示,上海当地的外来人口约莫一千万人,当中有一半是底层劳动人口,贫富差距比台湾严重,便利商店商品售价较一般小店高。
而对许多人来说,“再大的便利,都比不上多走两步路去买便宜”,也就是说,当地的消费力和消费习惯并未达便利商店锁定的目标客层。
魔咒二:店租飙涨快 不敷成本,人力薪资也高
此外,店租飙涨则是所有业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信义房屋上海分析师应宇骥估计,2012年以来平均至少涨一成以上,有些精华地区甚至翻一倍。
有业者指出,有的房东还会恶意调涨,“5倍以上都有,目的只是要赶你走,然后租给愿意付更高租金的业者。这里的竞争是很现实的。”
一位全家便利商店内部主管透露,先前大家都在抢店面,“先卡位再说,”却因为不敷租金成本也得关闭。
以全家曾开过一家月租人民币6.5万元的店为例,每日营业额要做到人民币1.5万元才有可能赚钱,但全家平均营业额为人民币七千至八千元,挑战不小。
有些店租约未到,实在撑不下去,还得赔3个月租金,加上装潢约人民币20万元,都是造成亏损的原因。
虽然,上海的人口和台湾差不多,但面积却仅有台湾的五分之一,便利商店密度已高,甚至有两、三家店开在同一街角的现象。
对此,全家目前已经改变展店选址逻辑,中国全家总经理薛东都表示,以前开店是以“第一利地”(最黄金地段,如转角处)为目标,但后来发现租金很贵,不可能赚钱,“只是帮房东打工,”现在调整成“最适利地”。
薛东都举例,开在街头转角处,一个月租金要人民币5万元,一天最多做人民币1万元的生意;移到非街角处,一个月租金人民币3万元,但一天可做人民币8500元的生意,还可以开较大面积的店,以增加营收。
另外,高涨的人员成本也是一大问题,2004年薛东都刚到上海开出第一家全家时,店铺人员一个月的薪资是人民币600元,现在加3倍可能都还找不到人,至少都要人民币2500元以上。
这些都造成营运成本上的负担,以全家、7-11等台资便利商店来看,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分别占总营收的13%到15%,但这两个比率在台湾平均约各只有6%。
魔咒三:法令限制多 不能卖烟,也难代收费
外资经营便利商店的辛苦还不只如此,2007年中国法令开始规定,限制外资不得以贩卖烟草专卖品。
目前,台湾全家烟酒类商品约占营收35%,虽然毛利较一般商品低,但还是可提高客单价,吸引稳定来客数,在中国则无此利多。
此外,为台湾便利商店带进来客、提高依赖性的重要功臣——服务性商品,如代收水电、电话费、信用卡费等,在中国则不兴盛。
因为,消费者习惯未被建立,且仍有许多不便,例如有些代收服务,要向消费者收取手续费。此外,政府管制也不少,因此推广与发展上都有难度。
在中国经营便利商店的难度,就连统一企业总经理罗智先也不禁摇头反问:“你有听过哪里一家(在上海)开连锁店赚钱的?”他认为,上海的便利商店已经不少,所以再开一百家意义不大。
目前,统一超已改变策略,不再执着于店数目标,反而强调:“我们的重点是店的质量,而非开店速度。”以单店营运绩效列为目前的重心。全家也把2013年的目标放在单店业绩的提升与成本控管。
各业者都坦承,现在比的是气长,大家都希望能在这个“潜力很大”的市场里,早一点赚到利润。
(台湾《商业周刊》 黄玉祯)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