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谈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来源: 联商网 2014-05-09 15:51

  联商网消息:今日,2014银座百货百家论坛在青岛召开,会议以“逆势扬帆·决胜未来”为主题,银座百货高层领导、著名经济学家、众多知名品牌供应商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等近20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他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解,把脉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
  
  图为著名经济学家樊纲

  以下是内容摘要:

  谢谢邀请我参加银座的这次论坛。刚才郑总说我们要拨开迷雾,这个我也不一定能拨开迷雾,但是我想非常高兴能和诸位我们业界的人士,一起来讨论现在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

  大家确实可能心中问题很多,市场上很多说法,中国经济现在究竟在发生什么事情,究竟为什么现在显得很低迷,那么这还是短期的事情,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长期的问题,中国经济还能不能有下一轮的发展,还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这个阶段。

  今天上午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争取简短的把现在的问题说一说。有时间就讲一讲长期的问题,争取留一段时间,也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听听大家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我们是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长期发展,所以可能不懂某一个行业,包括我们商业,包括我们各行各业,可能不懂很多具体的这些问题,但是着重是提供大家一个经济的背景,一个分析的背景。

  首先还是讨论近期,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事情,究竟在发展什么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

  这一张图就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的走势。大家可以看,应该说你看这个蓝线,几个高峰,从05到07那一个高峰。2010年又是一个小高峰,比较短,一个季度达到了12%。然后就开始比较平滑的回落下来。这个是过去20多年的一个走势图,它蓝线是GDP,红线是通货膨胀,刚才那条红线不是。你看前面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从94年开始下滑,一直在98年到了谷底,那时候6%、7%,逐步逐步到04年开始恢复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05年开始又上来一个高峰,08年掉下去,09、10又是一个高峰,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说的什么意思呢?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经历过两次经济过热,两次还是很严重的经济过热,增长速度前一个到了14%,后一个到了12%。前一个过热怎么发生的呢?内外因素都有,内部因素是我们,应该说从95、96开始调整,一直到03、04年,03年是非典,一直到03、04这个阶段,几乎十年的时间我们进行了很多改革,清理了银行坏账,积蓄了很大的能量。中国经济有很大能量需要释放出来,但是当时一直释放不出来。回过头看这条线,这期间有几段红线通货膨胀是负的,有通胀紧缩,说明这个能量没有释放出来,当时被压制住了,我们现在都没记着这些事。我们那时候记得年年写文章,怎么扩大内需,保持正常增长,治理通货紧缩。

  到了04、05年的时候,这个能量就迸发出来了,而且我们九十年代作了很多改革,能量迸发出来,一下各行各业都很火爆。世界上大背景是美国搞了次代泡沫,搞了一个大的房地产泡沫,整个金融泡沫,05、07那年世界上最火的,世界经济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因此我们那时候出口每年增长30%、40%,我们这个地方大家也可以回想,那时候我们的出口多么的火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搞了三四年的时间,形成一种经济过热。

  那一阶段大家可以回想回想,现在大家说中国政府动不动就刺激经济,你想想那三四年中国政府是一个劲的在压经济,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这个不能投那个不能投,尽可能的控制投资,控制政府支出,那时候连私人企业投了资,政府都得给他关掉。一个劲的压,压不住。终于到了07年下半年,07年的9月份,又一批政策压房地产,终于房地产开始调头,房地产的泡沫开始捅破了。到了10月份,股市泡沫开始破了,那时候股市泡沫是一个历史罕见的大泡沫,华尔街很多人都没见过,开始破了。

  进入08年调整,我们回头看那个低谷。08年有了一年的调整,当时大家也很难受,都在讲,这是我历史上从来没见过这么难受、这么低迷的时候,那时候08年第三季度,GDP掉到6%,不是因为世界金融危机,那时候还没爆发。当时你这么大一个泡沫,必然会经过一些调整。本来希望,我们也不能计划这些东西,希望调整个两年,08、09进行调整,10年恢复正常增长,因为那时候各种泡沫都在进行清理。如果调整完了,10年以后逐步逐步进入正常增长。

  没想到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来了,世界20国开会,一致同意政府要做事情,要吸取上一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教训,政府要有所作为,要拖住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这时候宏观调控的概念就不是紧缩了,这时候宏观调控的概念就是拖市。宏观调控的基本道理就是反周期而行,和市场对着干,这就是宏观调控的基本道路。

  为什么说吸取上一次危机的教训呢?1929年当时还没有宏观经济学,现在咱们大家学的宏观经济学就是1936年,有个英国人写了一本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诞生。1936年什么时候?危机之后十年大萧条已经走了一多半了。那时候没有宏观调控,也没有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政策、联储都没有。危机爆发的时候,美国的商人、金融家找当时的总统,说你得采取措施,你得救市,这是典型的企业界的行为方式,经济好的时候你别理我,我们的企业家不是也说,我最怕听宏观调控,紧缩的时候最怕宏观调控,经济危机了,开始找政府了。华尔街也一样,好的时候去监管,去调控,危机来了找政府了。

  当时总统说我没办法,我也没有工具,另外你不是说市场决定一切吗?市场决定了,危机市场自然有解决办法,你们找市场,我没有办法。当时都没有宏观调控的功能。于是大家都无所作为,就看着市场往下滚,越缩越小,导致了十年大萧条。全世界的GDP下降了50%,下降50%的后面是大量的倒逼破产、失业、贫困、饥饿,结果导致了纳粹,又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了两千万人口。1945年二战结束,经济重新增长,时隔25年之后,世界经济恢复到了危机之前的水平,多么巨大的惨痛的教训。我一会再说那时候的危机来源是什么。

  在这一个惨痛教训下,当时产生了宏观经济学也产生了宏观调控政策,罗斯福当选之后,罗斯福新政。再说金融监管,1933年,也是大萧条当中美国国会通过的一个法案,这都是危机的产物。不是谁想出来,这都是人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市场几百年来周而复始在那闹危机,闹到了29年那一次,这么大一通折腾,人们反思,原来不能搞纯粹的原始状态的自由市场,我们还得有一些政府的调控,政府的监管,需要一个公共机构来行使一些公共职能,刚才说了,反周期政策的实施。

  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危机一爆发之后,大家都说这次的危机比上次还厉害,怎么办呢?大家一致同意,当时同意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们一致进行调控,第二件事情我们保持市场开放。上次另一个教训就是市场封锁,我不是卖不出东西吗?市场不是萧条吗?我就不让别人来卖,于是我就封锁市场。结果一封锁市场我报复手段,我也封锁我的市场,结果整个世界贸易越滚越小。第一承诺市场采取政策,第二对市场保持开放。

  危机那几年,世界主要20国家还真是履行了这个承诺,各国都采取了措施,各国保持市场开放。危机一过又开始贸易封锁,各种制裁又开始来了,那时候还真都是开放的。

  于是在这背景下,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刺激政策,这一刺激,刺激政策是对的,现在回过头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第一不要政府,这句话连美国人都不说了,美国人前些年那是一个劲的说去监管,去政府,这句话美国人都不说了我们还在这说。顺便说,我们现在谈搞市场已经不是谈搞原始状态的那种自由市场了。

  现在市场经济加进什么东西呢?第一法制,除了市场经济本身有一些基本的法制基础,产权保护等等。这个说的是外部性越来越多,互相影响,环境、污染这些,大家看法律越来越细,对产权的界定越来越清楚,法制越来越严格。这是第一。第二,社保,现在搞市场经济,不搞社保贫富差距不可承受。第三,监管,不仅金融监管,各行各业都要监管,奶制品,各国市场经济也都是越来越严格了,因为你涉及到公共利益。第四就是宏观调控

  经过七十年的宏观经济学的教育,这次是世界各国政治家们,我说政治家的血液里面都有了宏观经济学的因素,所以他们很自然也很正确的反应就是我们要做事情。只有我们还有些人在说政府不要搞调控,都是不对的。现在批判政府这是第一。

  第二,说是又刺激一把,那时候就不应该搞刺激,我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不采取措施,看着经济往下滑,那最后倒霉,最后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你搞出一个十年大萧条,你不拖住经济,包括到现在,包括以后,中国经济热了,政府还得采取措施要压。经济冷了你还得要采取措施拖,后话等着有时间再说这个问题。

  但是任何政策都有一个限度的问题,都有一个方式的问题,我们这次确实采取的政策有问题,问题不在于它是不是刺激政策,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确实搞大了,我们有点过度反应,有点搞大了。第二搞的方式搞错了,这着重讲一讲,因为这些都跟我们后面要分析的问题相关的。

  第一是搞大了。现在大家说起来搞大了都记得4万亿,其实4万亿很小,4万亿说的是两年的支出,一年只有2万亿。而且最重要的,这4万亿当中绝大部分是原来财政支出里面就要花的钱,就是原来我收了你的税,不让你花钱了我来花钱,这个钱本身政府要花,不算刺激政策。什么叫刺激政策?必须是财政赤字,无中生有生出一些需求来才叫财政政策,否则的话转移支付,你没花的钱我花的钱,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当年的赤字比08年大了一点,08年0.9%,09年2.6%,只加了零点几个百分点。当时我们4万亿是一个很好的概念,那次是中国政府最好的公关宣传,其实没多大,一下子大家提振信心,4万亿支出。

  真正大的是哪块呢?地方融资平台,一年当中贷款额翻了6倍,从08年底的1万亿爆增到09年底的7万亿。这6万亿,一年当中花下去,相当于当时GDP的13%,这是最大的头。这一下子就把经济刺激起来了,再加上刺激买房、买车、买家电等等,加在一块经济刺激起来,房地产一下子又跳起来,占GDP增长当中的比重占到了60%,一下子把各种跟投资相关的产业,钢材、水泥这些东西都导致的过热。这是第一个,量过大。

  第二,方式有问题,错了,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这件事。有的大家熟悉这件事,因为我们93年在朱镕基当副总理的时候推动我们的人代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法律,叫做预算法,这个预算法明文规定,第一也是规定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不得向中央银行借钱。第二,地方政府不得向任何人借钱,不得向公众发债,不得向银行贷款。所以后来地方政府绕个弯,通过国有投资公司向银行融资、借钱。但是基本还是有控制的,中央政府一直是收着这个口,中央银行一直是不鼓励的。

  而09年,央行和银监会,后来我们查过,我们跟他们说我们有案可查,是你们自己红头文件当中明确的写上鼓励地方政府建一些融资平台来借款搞项目。当时有点蒙了,就不计后果了,以为过了今天就没明天了,先上项目。这下问题在哪呢?我们现在地方融资平台这件事,这块说一说。

  地方政府借了钱主要干什么呢?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可能长远来讲都是有用的,至少我们现在中国三分之二的地方融资平台的钱都花在了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在流入,就业的增长,早晚这些地方会发展,没有现金流将来就业也会增长,早晚会有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后,地铁、高铁等等这些东西。

  不说,可能有些坏账,内陆地区的边缘,三四线小城市也搞了很多基础设施,也建了很大的车站,那地方人口的流出,将来没有收入,没有经济增长,没有增量的话,这些项目可能会有问题。但多数的情况下,我们这些项目是好项目。

  但是这些项目是好项目,但是它是长期的公共耐用消费品,它的回报要到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一百五十年才能够回来。我去年在伦敦看到一个楼上挂一个图,写着150,那个0用伦敦地铁的标志画着,一看底下这个楼是伦敦地铁的总部,用150,挖了一个洞,最贵的钱是挖了一个洞的钱,永远要用的,回报逐步逐步进来。它早晚是有回报的,它是好项目,但是它五年内、十年内是还不了贷款的,它这些项目没办法在五年十年内来还贷款。

  因此这种长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这些项目,它的融资的方式应该是两种,一种是投资的方式,像西方的一些铁路,都是用股份制的方式来建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用长期公共债券的方式,五十年、八十年的债券,用这种方式对它进行融资。可是我们,因为你别的融资方式不能用,你就只能融资平台跟银行借钱,银行五年十年贷款,所以这其实是融资机制的错配,用了这种融资方式。当时搞这个的时候就谁都没去想今后怎么还钱的事,现在的后遗症就来了。

  刚才还没说为什么过大,为什么当时有点蒙了。应该说我们在认识上有问题,错估了两件事情,当然这是事后来分析了。当时经济学界也没把这些问题好好的分析分析。应该说有分析,但是没有直接把这个分析跟问题结合起来。

  第一个错误判断是高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件事我们过去是一直有分析的,老说我们中国经济,一说中国经济50%的增长靠的是出口,依据是什么呢?外贸依存度50%、60%,指的什么呢?什么叫外贸依存度?出口总额或者是贸易总额和GDP的比例关系,我们的贸易总额和GDP比重从来是50%、60%,出口从来是30%、40%那样的。但是这两个东西不是一个量纲,出口总额是总价值,GDP是增长值,总价值当中包括着我们的iPhone、电脑零部件都是进口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只占了10%到20%的增长值。当我们说GDP的增长速度,我们说的是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所以我们GDP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只有13%、14%、15%,这是两个很不同的概念。你要针对50%的影响采取措施,还是针对15%的影响采取措施,那就是很不一样的问题了。所以我们是要解决15%的GDP增长受影响,用了50%的力度做它,一下子做大了。我们一直在讲这个问题,大家不要高估外贸对中国的影响,都说中国依靠出口,其实中国是个大国经济,主要的增长来自国内,主要的增长是我们的投资和消费。内需消费还比较低,但是投资也是内需,不可能这么一个大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当时一下子高估了这个影响,我们一下做大了。

  第二个问题确实是以前经济学没有分析到的,这次危机过后经济学又会逐步分析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各国都采取了刺激政策,对每一个国家所要求的刺激政策的规模就不一样了。以前假定各国都没有刺激政策,那我采取什么样的经济。这次差别是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刺激政策,大家总量来拖住这个经济,你就不需要太大的力度。

  这次情况是一年之内,由于大家都采取措施,一年之内世界经济基本稳定下来了,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就不往下滚了,滚雪球的过程就停止了。我们有点假定别人都没做事情,就我们做事情,这一下子力度有点过大了。

  我们过去不计后果的这种行为方式,只顾眼前,特别不考虑还账这件事情。地方政府当然是不考虑还账了,这是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本身也决定了,因为他过两年就调走了,他是从来不考虑。为什么当时考虑这个法案,也是因为当时地方政府的借钱,马上导致通货膨胀,马上导致经济过热。但是中央政府你得考虑这个问题,金融监管部门你得考虑这个问题,你得考虑各种金融融资手段的差异问题,你得考虑未来的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问题。

  不多说了,总之这一下子经济又过热了。这两轮过热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积累了重大的一些问题,一些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产能过剩,流动性紧张。产能过剩自然就流动性的紧张了,货币增加不少都在那滚动,滚动那些旧贷款,贷款还不上,有可能还个息,还不上本,新增的贷款就少。老的货币增长的不少,12%、13%、14%,比起GDP也增长不少,但是大家都感觉钱紧。为什么利率这么高?怎么能不高呢?你新增了很多但是都在那滚动旧存款,结果新的东西反倒越来越少,利率就越来越高,贷款就越来越难。这些债务的风险逐步逐步就暴露了,一方面是银行的债,后来又加进来影子银行,社会融资、信托,我后面多少要讲讲怎么来应对这些问题,怎么来看待这些问题,但是总之这些是问题。地方融资这些风险。

  现在我们处理的所有的问题,现在我们面对的,中国经济现在大家探索的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这两轮过热产生的后遗症,我们到现在还在清理这些问题。这时候就说到经济学基本的道理了,就说到市场经济的基本道理了。

  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会有波动,上一次大萧条,30年大萧条之前,从荷兰的郁金香危机开始,世界的市场经济不断的波来动去,叫做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基本特点就是头两年经济火爆,挣钱容易,躺着都挣钱,跟我们前两年情况一样。然后突然发现那个泡沫是无止境的,因为当时没有政策取压它,然后就经济过热,经济过热。热到一定程度突然发现,原来市场没那么多需求,这时候开始,危机就出现了,经济开始一下子崩盘。危机一出现,最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对经济危机的定义,从一开始对经济危机的定义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砸机器,倒牛奶,就是要消灭掉一部分生产能力,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以前小时候学什么叫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砸机器,倒牛奶,现在我们明白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那就是因为热的时候大家拼命投资,总觉得这个订单没吃下,生产能力不够,你想多了。然后过几年清理,清理完了萧条,萧条再过几年,七八年到九十年一次周期。下一轮又来了,又忘了过去,又盲目投资,又来一轮。

  因此后来的政策为什么要反周期来进行呢?热的时候我就要去治理它,就要防止它过热。而防过热防过热,不是防的过热那点事,热的时候没事,都高兴着,你忙的都顾不上去维修设备,那个比起后面的事都不叫事。经济过热防过热,防过热,防的就是现在这点事,危机当中由过剩导致的过剩生产能力这些事。而过热的时候说这些问题谁都不信,然后后面的这段,清理这些由过热产生的问题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有时候是很漫长的过程。这次我们两轮过热加起来大概六年的时间,十年里面六年处在过热的状态,09年应该是正在过热当中,10年正式过热。而05到07这三年,04年不算的话,十年之间五年是过热的状态。那清理起来后遗症可能是需要相当的时间。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道理,不要以为前面的过热是没有后果的,我们现在正在吃这些苦果。

  这就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基本问题,你现在所想的每一个问题,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跟这些都相关。但是有一种产能过剩有点不一样,钢材、水泥、建材、建筑机械跟投资过热都是相关的。还有一类是我们的国家产业政策造成的,“十二五”当中明确写进了我们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兴战略性产业,这些写进之后,中央一鼓励,28个省都列为战略产业,只要你是这个产业,银行拿着这个“十二五”规划就给你发钱。世界投资者就到中国来投这个资,我们研究所当时还受人家邀请,美国一个金融机构让我们做个分析报告,中国“十二五”规划都鼓励哪些产业发展,他要找他的投资者到中国投资去,一下子过热。本来很好的产业,这些产业对不对?对,但是现在这些产业都变成了在那卖白菜,全世界打我们倾销。

  我们跟他们辩论的时候,跟外国人辩论的时候说我们这不叫倾销,为什么不叫倾销?倾销的定义是在国外卖的比国内便宜,我说它在国内卖的比国外还便宜,首富都破产了,设备利用率40%,钢材设备利用率其实应该在70%左右,这些行业70%。

  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的来源归结、分析为这两次的过热。后面的故事是什么呢?后面的故事也很重要,关系到为什么中国是软着陆也不是硬着陆,为什么我们不需要一次危机的办法,一次硬着陆的办法,而通过软着陆的办法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还真是,第一因为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泡沫的形成,这是第一次。第一次是从04年底开始,05年一直就开始采取紧缩性政策,缩缩缩,老缩不动,老压不住。那时候市场还有笑话,说政府采取了那么多措施都压不动,其实就是要反周期来行动。到07年才压住,08年实行了调整,那次调整是政策主动进行的调整,不是说这市场到了要崩盘,完全自由的市场到了最后崩盘的地步。那次还是主动采取的政策,主动调整,房地产也好还是其它也好,主动调整。08年那次调整也还是属于软着陆的性质。

  第二次就是刺激政策,应该严格来说实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吧,10年上半年就开始退出。现在不是有一个词吗?美国政府定量宽松政策,退出如果用这个词的话,中国政府这一轮刺激经济的过程当中是第一个退出刺激政策的国家。美国去年刚退出,今年1月份正式退出。欧洲12年退出的,新兴市场国家基本都是12年退出的,那是非常严厉的行政控制手段了。10年的6月份,清查,清理吧,整个盘查和停止了地方融资贷款,10年的下半年全面紧缩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以从09年初开始到10年的中旬,基本就停止了。

  这个很重要,你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刺激政策再实行一年,这个泡沫会到什么程度?你就想着地方融资贷款,一年搞了6万亿,第二年要是没停下来,第二年再有6万亿,第三年再有6万亿,那中国经济完蛋了。房地产泡沫如果当时再不控制,那一波及到全国去,这后面的风险就大了。

  好在当时北上广深杭这些一线城市长的比较多,但是由于采取措施比较快,应该说在全国总体而言,这个泡沫没有波及到绝大多数的二三四线城市去。有些二三四线资源性城市,问题都是前一轮已经造成的,后一轮还没来的及波动就已经停下来了。前面那些解决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毕竟它没有再往上拱,后面的调整相对来讲就会比较平稳。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道路。大泡沫导致小危机,小泡沫导致小调整。

  我们这三四年来,我个人一直论证,跟世界上也去辩论、论证这件事情,中国为什么是软着陆,为什么不是硬着陆。那是很正常的一个软着陆过程,已经着陆了不可能再有一个硬着陆。所以我们看吧,北京上海跌了百分之二三十呢,边缘的楼盘,不说城市中心,那已经在调整过程当中了。全国的房价过去几年也已经调整了3%到5%,说明也是一个软着陆的过程。

  由于我们政策调整相对还比较及时,是有错误,但是相对比较及时。因此我们的问题,刚才说的问题都存在,还不算特大。我们比起那些危机的情况,比起硬着陆情况,我们这属于软着陆情况。这些问题都在,还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才能够解决,才能够彻底走出相对低迷的状态,但是应该说总的来讲,还不构成一次大危机,不构成硬着陆的理由,没有构成一个硬着陆。

  这就是分析过去几年的来龙去脉,分析我们遇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程度有多深,问题有多大。软着陆也是着陆,也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调整,过剩产能、房地产、政府贷款等等这些刚才说的东西,都是现在需要应对的风险。这块把这个问题讲讲,我多少讲讲为什么这些问题软着陆相对比较容易处理,而且我们也是有手段,有空间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影子银行问题,银行坏账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它程度有多深,它的发展过程究竟有多少是良性的,多少是恶性的。我们现在这些过剩产能,过剩产能经过几年调整,有些行业已经扭转了,已经基本消化了,你比如说汽车,汽车最初也是过剩产能很严重的,去年已经恢复正常增长。而且建材,一些建筑工程也基本都稳定了下来。

  有些行业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总的来讲它还能付息,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但是他能还了本,都不是不良贷款,都是有问题贷款。银行报的不良贷款率确实太低,你让他报有问题贷款比重会提高,但是仍然它还可以滚动。这个滚动导致了我们的资金紧张,这些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影子银行,首先规模还不是很大,我们影子银行最近几年的发展和贷款的比重只有30%左右,美国是200%左右,因此我们还是一个,影子银行这套东西还是发展很初级的阶段。

  政府为什么前一阶段没有管它?我觉得这次的态度是正确的。第一,影子银行是对银行体系的一个改进,是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改进。过去我们叫了多年,金融资产都集中在银行当中,承担风险的人太少。而影子银行,大家想想,大投资者自己就承担了风险,即使那些做理财的,你做理财的时候都得签署一个风险协议,利率为零了就是为零,回报率为负了就是为负,很多回报率现在是负的,大家也都能承受,这样风险就分散化了。金融风险的配置得到了缓解。

  影子银行本身要卖这个项目的时候也得选一些好项目,改变了政府一刀切,选了一些好项目,他想卖的出去,也得考虑项目本身的质量。所以总的来讲,影子银行第一要认识到它的发展对中国金融体系是改进,而不是一个恶化。影子银行这个词不好,好像是一个非法银行一样,它其实就是一个表外业务,银行的表外业务,也是贷款性质,但是通过信托来做的,在银行之外做的一些事情,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做的一些事情。这是第一。

  第二,在事情还没有发展的时候,你先不要急于去控制它、监管它,让它发展发展,暴露问题,看到问题之后再根据问题的情况分门别类的进行监管。所以这次迟迟没有开展行动,发现它的问题。现在在加强监管,这些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加强监管。监管的方式基本是两类,一类是大投资者你要按照资本市场的方式加以监管,要信息披露。那种小投资者的理财项目如果涉及到人很多,涉及到公共利益了,你要回到银行监管,要受银行的监管体系的制约。

  这样一个分门别类的方法,应该说有利于中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不会出现问题?肯定会出问题,任何一个事物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出现问题?我们现在需要一些违约的例子来告诉市场这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有问题,但不是很大。市场很紧张,因为中国从来不违约,其实也不是从来不违约,我们不是也有一些银行倒逼了吗?那时候银行把个人存款都包了,机构存款当时是很大损失的。

  地方融资平台,刚才说了,应该用其它方式来投资。投资的办法现在都在说,但是用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现在我们希望政府加紧大的力度来做,政府现在承诺做了,但是我们觉得力度不够,就是中央代替地方政府来发债,明确说明这个债务是给哪个地方,哪个省、哪个市,将来他负主要还款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把一部分债务负担替换下来。用替代的办法逐步逐步的改善这种债务结构,改变这种融资方式不匹配,不兼容的这种情况。

  所以这些问题根据它的总的规模,你想想,地方债务加中央债务,占了40%,如果当时政策没有调整,事再闹一年,再搞出一个6万亿,现在就70%了,60%多吧,那这个从数量级上就不太一样了。幸亏当时还稳定住了,那刹住这车了。后来影子银行还在借,但是规模就受到了控制,不是那种大撒口的状态,一撒口,这件事今后若干年都得处理这件事。

  当然这些问题都在市场上,市场上各种说法就来了,西方很多人天天在那等着中国出问题,中国有点问题,兴高采烈,终于出问题了,然后就放大,然后我们这些投资者们就开始心慌。当然值得慌,慌是对的,投资就得有风险的意识,但是导致我们现在投资相对比较低迷,大家对中国前景,对目前的情况都看不太清楚,因为风险都在那罩着。

  我个人的分析,这种情况当然还得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从基本面来说,中国经济现在是恢复到了一种正常增长的水平。今年仍然是7.5%左右,而且就按照现在的估计,今后几年,也是我们的一种希望,这几年就是7.5%左右,7%到8%之间的水平。7%到8%,一个百分点每天有点波动,这个季度高了点,那个季度低了点,但实际上你看跳来跳去,就在那一个百分点跳来跳去,基本上还是稳定的。通货膨胀基本也都稳定,大概中国目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时期。

  说到这,我们就得来分析分析这7%到8%的经济增长怎么来看的问题了。现在一个流行的说法,中国告别了两位数增长的时代,进入一个中低增长的时代。我说这句话有三个错误,这句话领导人也说,大家都听惯了。

  第一,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过去二十年不是老在那两位数增长,中间有一段时间相当低迷,经济增长6%、7%、8%,通胀紧缩,这是第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时间不是两位数增长,只有多数在8%、9%的水平,只不过有年高,把平均数拉上来了。

  第二,我们可以回想回想,中国这些年的增长速度一超过9%,一定通货膨胀。这个通货膨胀不是现在3%、5%的通货膨胀,一定是8%甚至更高。前一年,当时增长速度最高14%。一超过10%,真正到了两位数增长,一定是既有通货膨胀又有资产泡沫,不是楼市泡沫就是股市泡沫,或者楼市泡沫加股市泡沫,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情况?

  什么意思呢?两位数增长从来是过热增长,中国经济也是这样,从来是过热增长,不是什么好事。问题在于我们过去五年十年是过热增长,让大家感觉我们一直在那种高增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记忆又有选择性,通常记住自己辉煌时代,低迷的时候大家都忘了,中国还有个通货紧缩呢,大家都忘了。记住的都是挣钱容易啊,躺着都容易,一年翻番,两年翻番,记住的都是那个。现在不行了,总觉得现在不过瘾,总觉得现在低迷。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得换换参照系了,要不然你觉得现在投资机会老是不好。

  实际上,中国经济如果能够保持在7%到8%这种程度,那是中国的正常增长。怎么计算正常增长?经济学术语叫做潜在增长率,怎么计算?有各种方法。定义是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所以你把这些年份去掉,你看中国大概是在7%到9%之间。世界上很多计算小组计算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各种小组计算的结论大概都落在7%到9%之间,很少超过9%的,也很少有7%以下的。这个数是会变的,随着时间推移可能有变化,也会有波动,但是它不是短期内发生变化,一个时期阶段有一个潜在增长率。

  九十年代我们可能低一点,因为九十年代我们不说处理银行坏账,3000万国企职工下岗,生产力当时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当时可能低一点,7%到8%是我们的潜在增长速度。10年头十年可能高一点,我们享受了改革红利,加入WTO等等等等,各种因素,高一点,可能是8%到9%。到了这个十年也许又低了一点,因为劳动成本提高,环境污染等等这些因素加强,可能又低了一点,现在可能就是7%到8%之间。

  是不是更低,现在迹象来讲不是更低。现在我们目前的7.5%的水平其实还可能没有达到我们的潜在增长速度,因为我们在清理各种遗留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情况,有点和九十年代后期的通货紧缩时期有点像,我们现在的CPI,我们红线是指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如果按生产者价格指数算,我们已经有25个月是负的,在0线下面,按照KPI,这条红线是CPI,如果按照KPI算,25个月是负的,那是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确实没有达到我们可以达到的速度。因此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仍在软着陆或者软着陆之后,经济调整处理过热时期的阶段,处理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应该说我们现在离正常的增长大概就在这个区间,高一点7.7%,低一点7.4%,大概就在这个区间。现在这是我们正常的增长。

  第三个错误,7%到8%的增长仍然属于高增长范围,不属于什么低增长范围。你参照系老是15%,那当然你现在是低的。但你按照全世界的增长参照来比,你7%到8%还是高的增长。除了非洲几个小国可能比我们高一点,我们仍然世界最高。

  所以按照这样的分析来看,我觉得我们如果今后几年就保持在7%到8%左右这样的区间,到了2020年,我们中国人均GDP会接近1.2万美元,也就是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高收入怎么定,这个我们有争议,世界银行定的1.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阶段,人家日本都是5万美元左右,挪威10万美元,所以你说什么叫中等收入,什么叫高收入,这是有争议的。7%到8%增长,到了七年之后,另一番风景。

  所以现在市场的这种情绪,典型的当年凯恩斯说的动物精神,企业家的动物精神,不是我们的动物精神,是你们的动物精神,叫非理性预期。好的时候都说好,情绪高涨,投资就多,就业就增长。一说不好了,有点问题,天天说问题大家就低迷,老说不好,而且老比参照系,参照系再不对,那么就低。客观上确实也存在问题,但是这问题容易夸大。

  好的时候问题容易被掩盖,那都不是问题,坏的时候有点小问题,哎呀,这问题,是典型的这种市场情绪波动的情况。也很正常,作为一个市场大概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就处在这种情况。所以有时候为什么我们建议政府加大一点对融资平台替换的程度,其实市场上只要一看到,很多市场情绪看你的趋势,一看到这个比重,融资平台、政府贷款和GDP的比例关系在缩小,这情绪可能就不一样了。你用不着一下子清理它,你只要做到它缩小,它比重下降了,这个情况可以有好转,它就不会爆发式的恶化,而是逐步会有好转,市场情绪就不一样。所以通过实际做一些事情,来改变市场预期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我个人在这个意义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中国目前的增长属于正常增长。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问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在问,中国政府的容忍度是多少,中国政府是不是又在刺激,怎么又搞投资刺激。昨天中午在上海还有人问这个问题,还不是记者问,投资者问。我回答回答,回答这个问题有五点。

  第一,我说你要看一看正常政府投资和GDP的比重,或者在总投资中占的比重有多大。我们现在储蓄率这么高,正是机会,我们多建一些基础设施,这时候要求政府投资有一定的比重。如果政府不投资,反倒是他失职。政府不投资了,投资需求大幅度缩减,你作为紧缩性政策可以,但是现在我们恢复到了正常增长,你不正常投资,你该搞的项目不搞,该修的地铁不修,这是你政府失职。因为政府有越位的问题也有缺位的问题。而且市场当中各种投资有一定的比重,我们这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要占一定比重的。

  现在可能有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政府不作为。这件事还别小看它,现在我们一说反腐,大家都知道反腐使得高档消费大幅下降,使得消费受到一定影响,大家可能忽视了对投资的影响。因为反腐,一些官员失去了一些动力,不跑项目了,使得政府投资有所下降,这个应该把GDP重新当做政府任务来看。所以现在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政府突然又开会又干项目,可能出现,我们这是观察和猜测,突然经济增长速度数据不好,政府一看,怎么还没干这件事,赶快开会,赶紧布置项目,赶紧开始项目,这是可能的,这是完成他的正常职能。这是第一。

  第二,我可能不讲那五点了,我把主要的问题讲一讲。第二,如果经济出现下滑了,那政府该不该做,该不该调整?他应该在目前情况下保持投资的规模在一定程度,如果其它领域的投资少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弥补一点,需要做。反过来讲,如果现在过热了政府也得做采取措施,作为财政变量,其它部门投资多了你就应该少一点,这是你的宏观调控的职能,你也要履行。

  第三,现在消费,怎么还不用消费的办法来刺激政策?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消费的增长、储蓄率的下降、消费率的提高这可不是短期政策的事情。短期政策怎么做?发消费券,那是错误的政策,各国实施也没有见效,消费券大家拿到了,是到商场买东西了,但是他把该买东西的钱存起来了,没有达到效果。所以要靠收入的提高、社保的改善、消费贷款的发展等等,信用卡、网上购物一系列的发展才能改变这些状态,不是你短期政策能做的事情。

  第四,宏观调控政策这么多年研究,七十年来大家研究来研究去就两样东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你现在发明一个消费政策,所以真正要调控还得用那些政策。政府投资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所以怎么看待现在的一些事情,也不是在搞什么微刺激,政策基本是中性的,但是要完成他应该履行的职责,这个职责包括你要保持政府投资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包括在必要进行调整的时候要进行一些调整,要进行一些微调。

  从总的来讲现在是平稳的,但是可能中间会出现一些波动,包括刚才说政府不履行职责的这种问题。所以我个人看,加上如果政府作为的话,做他该做的事情,这本身是经济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你怎么能够去掉它?而且又搞新型城镇化,这都是过程当中的事,你要消灭它,忽视它的作为,那你自己就会出问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对现在目前的增长还是乐观的,它显得比较低迷,对政府投资这些依赖程度还是有一定程度,因为市场上的投资还不是很旺盛,大家都有些风险的担忧,也是一个正常过程。这种状态当然还得持续一段时间。

  现在大家可能真正要问的问题,你说潜在增长率7%到8%是不是正常增长速度能够维持,能够今后不仅五到七年,而且能不能再有下一轮持续的高增长。刚才说了,7%到8%依然是世界高增长,再过几年可能是6%到7%,再过几年可能5%到6%了,当然那仍然是高增长,问题是能不能持续的增长下去。

  这块问题就多了,我们现在确实面对着各种挑战,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实际上是到了增长最困难的时期。这困难其实不是什么成本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就到了社会最紧张的阶段,收入差距最大的阶段,左不成右不成,各种政策怎么都难以……困难比较大的时期。

  这个时期还不是我们,是所有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都是一样的。欧洲大家想想,欧洲跟我们相当的阶段大概是1850年左右到1900年前后吧,一战前后的时期。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在德国,两个会之间有点时间开着车去玩一玩,路过一个城市,到中午了去吃个中饭,一进这个城市,名字叫特里尔,一进城才发现是马克思故居,既然来了就到马克思故居看一看,80%是中国人。一看把我的一些记忆给恢复了,我个人原来是学经济思想史的,西方经济思想史。我学的时候导师反复跟我们说,你要学思想史一定要学经济史,你才知道那些思潮因为什么产生,为什么产生的。

  一进他的故居,挺大的,比我们现在房子都大,一个大背板,上面欧洲地图,到处是烽火,边上第一句话,共产党宣言,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起义的幽灵。然后说当时欧洲的问题,就跟我们一模一样,贫富差距,血汗工资,环境污染,那时候说巴黎,巴黎的味道就跟地狱一样。当时搞宪政改革,大破特权,封建特权。书报检查,马克思都不能给德国报纸写文章,他给美国报纸写文章挣点稿费。各国之间闹矛盾,领土纷争。然后就是法国大革命,各国社会动荡,都一样。

  那时候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现在我们仔细想想,现在我们倒理解,刚才说了读经济史才能理解思想史,为什么现在左派思潮在我们中国崛起。你看年轻人当中,学生当中,一般的网民当中,大家想一想吧。现在很多人说的改革可不是你所说的改革,很多人说的改革是什么意思?我走进医院,政府全包,政府没全包就不算改革成,思潮都是跟那时候一样的。马克思仔细想想,一共就研究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贫富差距、剥削,第二个问题经济波动、经济周期,他整个三大卷,第一卷研究的剥削问题,后面研究的就是波动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计划经济,我们组织起来搞。

  最近又有一本新书,法国人写的,《二十一世纪的资本论》,马克思资本论的名字就叫资本,我们要翻译就叫《二十一世纪的资本》,结论不是经济,是对富人加税,基本的政策建议就是这个。高额遗产税、高额财富税、高额收入税来均贫富,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大概也就在这个阶段。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引起的各种可能出现的增长停滞的问题。你回想拉美,这说的是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不断停滞,拉美国家就导致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政治动荡,社会紧张、政治动荡,革命、军事政变。再一种,我为了平息社会紧张,我搞社会福利,还有发达国家高额的福利比着,搞补贴、再分配,然后搞的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然后经济停滞,失去十年又失去十年,这是我们现在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么对照对照,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而不是浮在表面上,就事论事的思考,吸取世界各国历史的经验教训,思考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问题是一样的,怎么走出去。当然有例子走出去,这些例子,唯一的30个发展中国家只有5个走出去,都是东亚国家,包括我们台湾经济,日本加四小龙,唯一这5个走出去,其它都没有走出去。中国有没有机会走出去?中国在一定上比他们机会更大一点,而不是更小一点。为什么?我们大家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得继续往前走,增长还是重要的,就业是重要的,我们经济结构的变化,人的结构的变化都是最重要的,今天不去多讲了。只是讲到一些具体的问题,第一要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机会的存在。第二要做正确的事情,这是对政府的要求,对我们社会的要求。

  看到机会我们就看看我们现在的现状。13年达到了6000美元,人均GDP,应该6000多一点,因为我们的汇率下降了,如果汇率最后几个月没有下降的话我们能有6500、6400,现在6000左右吧。工业化程度不到70%,怎么算呢?按劳动力算,还有30%多一点的劳动力是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劳动力。发达国家的数字是多少?当然那是后发达国家了,法国1.7%是农民,韩国不到5%,我们还有30%几,这就是发展的差距,劳动力的供给等等,思考这些问题。城镇化我们50%左右,我们城市化滞后,导致我们农民工在城里待不下又返回了农村,结果导致城市过早的出现了用工荒,农民在城里待不住。现在新型城镇化也着力于人的城市化,我们希望看到这一代农民在城里待着就不回去了。我们把农民回去叫做农民工早退,过早的退出了劳动力供给,他平均干七到九年,平均年龄32岁,城里见不到老工人,大家搞产业都知道,老工人、老熟练工是多么的重要。农村有一批有打工精力的壮年劳力,农村或者农村边缘的小城镇上。这就是差距。通常的情况,其它的国家发展情况都是城市化快于工业化,我们的情况是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这里面的差距。储蓄率很高,但是资本不稀缺。

  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诸位都是搞商业的,搞消费者市场,这就是我们的潜力。现在这是问题,但是它也是潜力。你们就看各国吧,我们的35%在图上就这么点,这就是潜力。中国人刚刚开始消费,中国的中产阶级刚刚在形成,中国人的消费刚刚开始或者还没开始呢。这个消费当然包括了物品的消费,包括了旅游、服务业的消费。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可以增长的快一点呢?就是因为有这些差距。这些差距当然现在是问题,消费比例过低,但是这么低的消费比例,调整起来也不是一天能调整的,但是它调整起来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的。

  它需要各种因素来加以调整,首先是就业增长、收入增长,农民要进城,进城的收入,现在我们的70%左右的低收入阶层,大概一半是农民工,一半是农民。而农民的收入只有农民工的一半,你想想农民变成农民工,农民工退回了农村等于退回了低收入阶层。而他出来,他的收入可以翻一番,然后他的消费可以有所增长。农村工再变成所谓的中产阶级,什么概念呢?通过他逐步的发展,他如果能够知识积累,现在农民工知识相对来讲高一点,如果他能够在城里长期待下去,他自己愿意有一门手艺、有一门技术长期发展,你才有熟练老工人,这时候人力资本逐步提高,加入城市中产阶级,中国的城市中产阶级收入没有像国际上的那么高,但是基本的一些条件,有房子、有车,能够有一些基本的资产,叫中产。更多的人加入阶层,消费才能提高。然后再加上社保体制的改善,增加现实消费,而不用为未来多存钱,我们的消费率才能提高,储蓄才能下降。工资随着工业充分的逐步提高,利润率有所下降,企业储蓄才会逐步逐步的下调,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才能不断提升。所以再说一遍,消费的提高不是一天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做事情,多方面有所改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的预期是什么呢?今后几年每年中国的总消费率会提高一个百分点,大家觉得可能太慢了,但是如果持续下去也是很可观的,七年之后这个数提升到45%,从35%提升到不到45%,到40%左右,政府消费也会有所提高,到40%多一点,储蓄率下降到40%,整个消费率上升到60%左右。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可以预见,是正在发生的过程。

  而且看到机会,我们过去增长所依靠的有些因素,贡献可能低一点,比如说劳动力因素低一点。说到这个再简单说一点,中国的劳动力充足不充足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或者主要不是劳动总额是增加了还是减少的问题,不是什么人口红利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这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别。

  我们的劳动力供给短缺,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生孩子生少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城里不让农民工能够长期的待下去,只有看到这些问题才能够使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明确为什么要搞新型城市化,为什么要农民进城。只要农民进城了,这件事能够改了,我们劳动力供给下一段时间能够保证。我们的资本不短缺,我们的创新能力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一定会比过去有所提高。

  过去三十年我们没有什么创新,创新对增长的贡献很小,非常正常,非常自然。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前一段就是在模仿,在赶超,我们没有达到前沿,不可能有太多创新能力。但是现在企业很多接近了前沿,到达了前沿,下一阶段一定会有很多的创新。过去三十年,我们可能其它因素贡献比较大,这个因素贡献很小,但是现在三十年,这个因素会比过去大。综合起来,为什么说7%到8%是中国的正常增长速度,也是对这些因素的分析。

  刚刚说的这些只是潜力,这些潜力能不能实现,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做正确的事情。什么事情呢?第一,体制改革,我们现在发展确实太多体制的约束。如何能使千百万人的创造力能够有机会在市场上试错,能够实现千百万人的奇思怪想,也就是创新能力都发挥出来,这是体制改革的最基本的目标。产权界定,有约束,有长期的动力,然后又有现实的机制能够发挥各种创造能力,那这是我们体制改革。

  今天可能没有时间多讲体制改革,现在正在进行当中吧,大家也都在拭目以待,这么多的一个综合性的改革纲领能不能逐步实施,现在大家都在看,毕竟这个纲领都提出来了,大的方向已经明确了,看看能不能实施。

  第二,刚才说了,不多说,要搞新型城市化。

  第三,能不能社会稳定,搞社会保障,缓解收入差距,反腐,又能够不出债务危机、财政危机、金融危机。

  第四,能不能继续发展教育,吸取国际的各种知识,能不能保持开放。

  第五,非常重要的一条,能不能保持经济稳定,不出现大的过热,不出现大的危机,不出现大的波动。

  前面说这个阶段是很难的阶段,也许是最难的阶段,社会问题跟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短期的问题、长期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所以对政府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这时候还不能没有政府,政府要最小化,政府要减小干预,所以强调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做正确的事情,要做该做的事情,保持社会经济最大程度的和谐和稳定,使增长能够持续下去,逐步的发展。这里面包含体制改革,包含了政治,包含了社会,怎么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改革、逐步发展。这些事情应该说都是政策的事情、政府的事情,所以我不想在这多讲,大家也都在观察,都在观望。

  最后不多讲改革的问题了。企业怎么做,企业做什么。严格说来这个不是经济学者能回答的问题,因为做企业,做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直觉和艺术,不是经济学的逻辑能够给出的。所以我从来不敢说是给企业作什么建议。但是有两条,我想也许对企业目前来讲是有意义的,可能是有点参考意义的。

  第一,就是经济的发展永远包含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各行各业竞争力的提升都永远取决于是否能够应用现在的技术。这块不谈制度了,把制度的问题前面假定已经区别开了,我们这就讲技术的进步,技术永远在进步,企业的竞争力,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就取决于你能不能及时的应用最新的技术来提升你这个产业的竞争力。因此所谓转型升级,不是去转产,而是怎么用新的技术来提升你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这一条是规律。

  是,也许现在我们的劳动成本高了,很多产业做不成了,要转到孟加拉、越南去做了,这是可能的。但是反过来,我们一个13亿、14亿的大国,你把产业都弄出去了,你干什么?现在终于世界上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产业链升级怎么升啊?14亿人干什么?都升到不用劳动力的产业了,你干什么?所以中国所谓的转型升级的根本意义,在于每一个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包括低端制造业,每一个产业怎么运用新的技术,怎么通过技术的改进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提升自己的生产力度。

  这回到前面一张图,工资上涨不一定你的劳动竞争力就下降,不一定你的劳动成本就下降。中间的一个环节,就是你的劳动生产力,如果你工资不断上涨,但是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更快的话,你的劳动成本,这根红线,蓝线是工资的提高,红线是你的劳动成本的比率,还会不断下降,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图,过去几十年的这张图。你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大家可能更容易明白一点。

  珠三角有些企业,新建企业的时候挪到了越南,在中国觉得劳动成本太高了,越南人的劳动成本,工资是中国人的四分之一,但是去了几年以后把厂又搬回来了,当然没搬回珠三角,到湖南、湖北那块,工资相对低。问他为什么搬回来,若干个理由,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越南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四分之一,但是越南人干出的活是中国人的十分之一,中间的差别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各种技术、应用、创新等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必要瞧不起我们现在干的事情,问题是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

  现在很重要的提升就是怎么运用互联网。互联网它节省了信息成本,它根本的作用就是节省信息成本,而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用信息成本,各种信息成本,包括你监控的信息成本,包括物流的信息成本,包括仓储的信息成本等等。你怎么通过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提升,通过运用新的技术来实现你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是一点。

  我们最近把基本的理论用到现在所谓的争论中等收入陷阱等等的争论,我说我们不指望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贫困中出来马上就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但是我们只要不断的提高生产能力,我们可以做大量的事情,在中等收入阶段仍然可以增长。这是第一个可以做的建议,根据技术进步的规律,根据产业发展的基本的规律,我们经济学能够分析出的东西。

  第二,经济学能够对企业作出的建议就是专业和专注,就是专业化。经济学的鼻祖,英国人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写分工,分什么工呢?就是做那根针,过去是一个铁匠从头打到尾,技术落后,成本很高,市场很小,价格很贵。然后把它一根针分成十几道工序,每个人做一道工序,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专业化分工。专注专业的长期发展,所谓的那些核心竞争力,所谓的蓝海,都是在长期专注的发展中所获得的那些独特的对产业的感觉和独特的技术。这个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专业专注的发展起来。

  而从我们国家,我们现在企业发展角度,我觉得这一轮最令人痛心的事情,是我们前些年,一方面是有些过热行业的吸引,房地产、金融,现在房地产出风险了,金融出风险了,那时候看到的都是做这个快,做服务业累。一方面是诱惑,另一方面学者也好、媒体也好,政府官员天天在那唱衰制造业,唱衰劳动密集型,不行了,夕阳产业了,高新科技,弄的我们企业家天天左顾右盼,天天想着转产。那什么结果?你的精力就不在你的行业里面,你的资金也被调走了,这么激烈的竞争你不专业了,你不专注了,风吹草动你不倒闭谁倒闭,你不被别人兼并谁兼并?好不容易二十来年,很多企业92年以后建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东西,扔了,天天进入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的领域,被别人忽悠,跟在别人后面,兢兢业业怕被别人挤出来。这一个产业发展是需要长期专注的积累的,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

  刚才说创新能力,我老说这个话,为什么意大利的皮鞋袜子就是时尚产业,我们的皮鞋袜子就是皮鞋袜子?不是因为意大利比我们的文化高,不是因为我们从创新能力上可能差多少,是因为人家意大利一个家族几代人兢兢业业,目不斜视,就做皮鞋袜子做到世界第一,我们才几代人就开始东张西望,你的皮鞋袜子就是皮鞋袜子。为什么,一个家族几代人做一个零件做到世界第一,做到别人谁都替代不了他。我见过一个企业就做茶杯,他瓷器当中就做一个茶杯,把茶杯琢磨的透透的。老说这个产业不行了,是不是做不了了。我说你老问哪个产业好,含义就是我赶紧去投那个产业,赶紧去多元化,跨界。

  哪个产业好?刚才说了,我说哪个产业好,我要没有点影响力我还敢说,我要有点影响力还真不敢说,大家都去了。你知道别人也知道,你有钱别人也有钱,等你出产了人家也出产了,你的产业立马就变成了最不好的产业。

  然后问你一个反问题,你说哪个产业不好?中国现在大概确实有一些过剩的产业短期不好,长期仍然有发展前途。有些污染产业,大概可能得转移转移,如果一时半时不能清理的话就转移转移。发达国家为什么最后干净了,为什么清理污染了?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污染产业都转移到第三世界去了。我们可能承受不了也得转移一点,但是多数的我们还是自己搞,所以我们的污染问题不是一时半时真正能解决的,我们因为有就业的压力。

  然后你说哪个产业不好?刚才我们说消费低,你说哪个领域不好吧,钢材、水泥不好?那么多要建的。一般消费品不好?皮鞋袜子不好?过去多少人不穿皮鞋袜子,现在都穿皮鞋袜子。中国大概没有不好的产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你能做到前三名,细分的产业你就能上市。火锅店都上市好几家了,洗脚都要上市了,你说哪个产业不好?是你能不能做好,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兴趣长期坚持的做下去。专业而专注,然后应用现代技术提升你自己,永远是要提升的,永远是要去琢磨的。

  所以我说经济学可能提供不了其它的什么战略、建议等等,但是专业和专注,及时的应用最新技术,这是唯一经济学界能够的。因为增长当中这些因素你分析吧,从企业角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反过来讲,我们中国企业走了段弯路吧,这一轮波动很多企业很好,他没东张西望,他增长了,他收购别人了。为什么跨国公司老收购别人?因为他专注,现金流存起来,等你出问题的时候,等经济低迷的时候,他低价收购你。过热的时候他增长一块,经济危机了,经济低迷的时候他又增长一块。第二,他长期专注,在一个领域里面,他不东张西望,世界这些好的企业、成功的企业,至少在多数的一个发展阶段当中都是专业化发展。有时候做的太大了,GE在最初的时候灯泡做到97%的占有率才做第二种产品,还是跟灯泡相关的,电机。后来太大了,他搞了很多产业,最后韦尔奇又去给他收缩,压到了11个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都是专业化发展的情况。

   所以不是中国企业就不行,中国企业正在发展过程当中。过去没有专业创新能力,我们如果通过进一步的专业和专注的发展,我们能够有创新,不仅能够更大,而且能够有更多的创新能力。抓住我们中国的大市场发展的机遇,仍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个人从宏观、微观上,我对中国的企业从来比较乐观,老有人骂中国企业这不行那不行,我说中国企业才几年?当然有各种差距,当然这是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比人家走更短的时间达到同样的水平,这就是成就,你不可能指望一天吃个胖子,你不可能指望一天达到那些跨国公司达到的水平,但是下一阶段,差距本身创造增长。
  (联商网现场报道)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