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临期商品真的那么“香”吗?

来源: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柳二白 2021-07-09 13:1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柳二白

“用打折的价格买不打折的美味”,这是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的口号。该小组于2020年9月成立,至今有组员7.2万人,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小组。

前段时间查找临期商品的资料,没想到不经意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原来,临期商品竟有如此广袤的市场,这完全颠覆了已有的对临期商品的刻板印象。原以为老年人才是临期商品的簇拥者,没想到临期商品现在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在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里,每天都有人分享在哪里买到了物美价廉的临期食品,有人还给出测评意见,还有人发出求购信息:哪里能买到打折的牛肉干、粽子,立即有热心组员贴出自己了解的信息。

这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豆瓣小组,热闹背后是因为有庞大的临期商品市场与极大的消费热情作支撑。临期商品由一个偏冷的类别,渐渐步入主流视线,成为许多消费者热衷购买的一类商品。

01

临期商品谁在买

这里首先区分一个概念,临期商品不等同于过期商品。一些消费者一听到临期商品,就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觉得不利于身体健康。

临期商品是临近保质期的商品,不同类别的商品有不同的临期时间要求。北京市工商局曾向外界公布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对不同类别作了不同的要求,这是一个行业指导意见,对规范临期商品的销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些临期商品店的店主介绍,白天临期商品的购买者大多是老年人,傍晚以后年轻人居多。饮料、休闲食品尤其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这些商品大多属于即食类商品,如果不多量购买,基本不会出现到期后还未食用完的情况。

在年轻消费者看来,根本不用担心食用不完,消费者晒出购物商品清单,有人曾用90多元买了近30种商品,在与朋友分享后,这些食品一扫而光。这些能带给人愉悦感的食品,并不会因为打折临期而影响到年轻消费者享用食品的快乐心情。

年轻消费者也热衷推荐临期商品,他们觉得像挖到了宝藏,忍不住向人分享,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Z世代消费者,他们更加注意体验与分享,这也是临期食品受年轻一代消费者宠爱的原因之一。

除了分享的快乐以外,重要的原因是物美价廉,用较低的价格能买到仍在保质期的商品,何乐而不为呢?

Z世代精通网购,在线上与线下购买游刃有余,更加关注高价比的商品,他们以能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为荣,把品质、价格、品牌视为购买的关注点。而临期的有品质保障的品牌商品,恰恰满足了他们对品质、价格和品牌的要求。

有人在豆瓣小组问“你觉得买临期食品丢人吗”,这个提问得到了400多条回复,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丢人,而且很多人觉得买了吃掉总比浪费了好。这也能看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更加务实和精打细算,他们有自己的消费观,也有自己的价值主张。

来源: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

其实只要到去临期商品店或到网上相关店铺逛一逛,就难免不会动心,因为诱人的价格实在太具杀伤力。一家线下临期商品折扣店组建的微信群里,每天分享一些食品,如:喜之郎的果冻,今年11月份到期,原价17.6元一包,现在是9.9元3包;海南特种兵椰子水,明年6月份到期,原价9.4元一瓶,现价是5元一瓶。现价比原价,都有不小的降幅。大概因为生意不错,微信群并不是每天都有信息,只有人询问时或者可能商品量过大、临近保质期时才分享。这家临期食品折扣店开在大学附近,大学生是其主要的顾客。

购买临期商品也存在风险,一位消费者说花12元钱买的临期牛奶,食用后严重腹泻,又花了13元买药。因此,在选购临期商品时,同样需要眼脑并用,仔细鉴别和分析。

02

临期商品谁在卖

如果供应商与超市签订的不是包销合同,合同条款一般会标注,商品临期后,供货商有调货的义务。商品退给供应商后,相当结束了商品在超市的流通,但调回的商品它的使命并没有完成,仍有利用的价值。调回的商品去哪了呢?这是一个原来从没认真思考的问题。

临期商品折扣店的出现,让临期商品的去向有了更明确和更合理的处理方式。这些快要到保质期的商品,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总比白白浪费要好得多。

临期商品线下售卖方式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临期食品折扣店,集中售卖临期商品;另一种是超市设有临期商品专柜,集中陈列售卖,根据最新规定,临期商品柜台要有显著的标识提醒消费者商品正处于临期状态。许多人分享过大润发的临期商品专柜,每家门店基本都有,在这里经常能淘到意想不到的低价格商品。

线上的临期商品售卖渠道有很多,在淘宝、拼多多,只要搜索临期,就会蹦出海量商品信息,专营的店铺也不计其数。许多临期食品店都是五年以上的老店,粉丝都在几十万甚至是百万以上,商品一个月的销量多则上千,少则几百几十。作为平台商,好食期和甩甩卖都开发了APP,上面有众多商家入驻。在好食期上,每种商品都标明了保质期,方便消费者选购。

可见,临期食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将有大量的产品流入到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是显而易见的。”

这么多的临期商品从哪里来的?大约有以下五条路径:

一是从超市退货的商品;

二是电商消费者退货或积压的商品;

三是生产厂商未做好生产计划,导致一些商品出现库存积压;

四是代理商终止与生产厂商的合作,清理库存;

五是进口食品的积压。

可见,只要不能完全实现按销定产,临期商品会持续存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接受临期商品。

临期食品大热,一是因为年轻消费者消费热情高,趋之若鹜,他们又爱分享,增加了临期食品的曝光度,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临期食品成为热议话题;二是临期商品市场潜力巨大,创立于2016年的好食期,2018年就完成了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2019年平台用户数接近1亿。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都对临期商品表现出了极大热情。

但临期食品也并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以为只要入行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商品临近保质期,销售时间紧迫,这对销售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售卖不出去,将全部由经营者买单,损失巨大。

同时,临期食品良莠不齐,在经营时需要睁大眼睛,避免进到不符合规定的货品,如果发生,也将是百分之百的损失。

有消费者总结了四不买原则:“没见过的杂牌不买;不易保存的不买;自包装的不买;不马上吃的不买”,这个原则同样也可以给经营者作参考,避免触礁。

营养学家范志红说;“对于合格的预包装食品,保质期内都没有食品安全风险。”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年轻消费者热衷购买临期食品,不仅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因为价格便宜节省不少开支,同时也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是三全其美的好事。

“我吃故我在”,用什么价格买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购买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在食用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食物带来的快乐,这才最为关键。

欢迎扫码查看专题更多精彩内容▼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你可能会喜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