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出生,学走路,学说话,学写字,慢慢的成长,开始有自主消费的行为。金钱来源,一开始可能由父母提供,但“使用者”是我们,我们经过了孩童、青少年、大人、老人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消费需求。
跟着这些年龄层的需求来做生意,早就是广为人知的赚钱的方法。为年青人做美观又流行的配饰,为孩童做好玩的玩具,为少女做精緻的小饰品,为成年男性做运动器材,为已婚妇女设计一个可以下午出来谈心的地方…。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产品,专门针对老年人、小孩、青少年的需求,这些生意所赚进的收入,绝对不输给那些人人适用的大众市场的一般生意。以年龄层区隔的分众行销法早已行之有年。为这些产品的市场其实都已经相当的明显,也已经饱和。很多人都在猜测下一个机会在哪里?
也就是说──如何知道今年的小学生会流行什么玩具?少女今年喜欢何种发饰?今年的结婚的新人会用怎样的赠品?
从美国每年的圣诞节的“玩具战”可以看出,每一年,总会出现一个best seller,超卖的玩具!各大玩具厂练兵一年,就是为了要在年底能做出这么一个一口气卖超过百万、千万台的热门玩具,一旦真的做出来了,就够这间玩具厂吃五年。如果某家玩具厂总是能准确的猜到、做出来一个孩子会爱的产品,那它只会越来越大,那么,脑里充满新点子的创意家,要如何猜到某个年龄层的下一个机会?
答案是:请不要用猜的,线索,已在眼前——家庭
想知道今年的小学生会流行什么玩具?请看看他们的父母那一代流行什么?想知道少女今年喜欢何种发饰?请看看他们的父母那一代,流行什么?想知道今年的结婚的新人会用怎样的赠品?请看看他们父母那一代,流行什么?
家庭理论一直是最玄的一个理论。创意家虽然已经学会“分众”来看分类产品、定位产品市场,但若想探知少女、小男生、老男人怎么想,我认为,一定不能只研究那个年纪的同侪团体。我认为,创意家的检视镜应该延伸到整个家庭,整个家庭、几个世代一起研究,这是因为,所有人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都是来自家庭的塑造。每个孩子被父母生下来都像一张白纸,但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被父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影响,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影响层面,佛洛伊德和杨格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已经为人们的家庭开启一波接一波的理解,尽管心理学家尚无法全部都归纳得非常清楚,有一点绝对确定的就是──家庭,无所不在!
一个人现在所做的所有事,包括消费行为、对于流行的敏感度、喜好,都跟家庭有很深的关係。家庭,就是预测很多消费行为的一把「金钥匙」。譬如,五年前,当时竹科还没听过所谓的「无薪假」,我们看到,当时大学毕业生渐渐不打算出国念书,大多跑到新竹去赚股票,从五年前到今天的这五年内,这些毕业生交了异性朋友,从今天到五年后,他们会组成家庭,生小孩。然后,他们会开始想为孩子买玩具。
拿这些玩具来打个比方,创意家要去思考的,不是这些小孩会玩什么样的玩具,而是这些父母教出来的小孩会希望买什么样的玩具。这些工程师新贵父母,会想为小孩买什么样的玩具?
再比方说,80年代,父母开始给小孩补习。到了今天,这些小孩长大了,他们尽管当年受补习之苦,依然会想要给他的小孩作某种类似补习的动作。他不会让他的小孩补英文、补数学了,但会补“记忆力”、补“艺术”、补“魔术”,他们会觉得,大人一定要花钱来给小孩一些课堂上所得不到的东西,于是新型态的补习又开始流行起来,当年补习的年轻父母,现在又多了好多选项来充实他们的下一代了!
家庭问题,永远影响消费动作;你以为已经和父母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了,其实,到最后还是跟父母一模一样。自以为独特、不同,其实到最后只会变得更像;创意家从心理学的家庭理论所看到的并不是生命的救星,而是:一个庞大的生意机会,因为到最后,孩子会跟父母一模一样。
父母会怎么想,孩子就会怎么想。这是固定的消费需求,它的线索一直在上一代!
文章/版权:M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