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1世纪初,海外及本土零售商开始大力推行自有品牌,历经十年的起伏,自有品牌在中国却只能说是不温不火。起初雄心万丈的零售商们也变得更加理智,抛弃好高骛远,沉下心来专注开发与改进。中国的消费者也已经初步认识了自有品牌,但是一些劣质的产品沉重打击了消费者的积极性。那么自有品牌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究竟会何去何从呢?
食利型运营模式使零售商缺乏开发自有品牌的积极性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那些阻碍自有品牌在中国发展的因素在未来会如何变化的。
阻碍自有品牌在中国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零售商,特别是本土零售商积极性的缺失。零售商积极性的缺失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包括缺乏人才,资金,销售状况不尽人意便心灰意懒,自有品牌的贡献的利润不够多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目前大多数本土零商所采用的食利型的运营模式。
这种食利型的运营模式的利润源泉不是商品进销的差价,而是供应商缴纳的诸如条码费,店庆费等的各种费用和销售扣点。这种模式意味着引进越多的供应商就能收取越多的费用。而引进并扩展自有品牌,不但不能带来这些费用,甚至还会丧失部分供应商。 加之目前自有品牌所能带来的利润对大多数零售商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们自然没有兴趣在自有品牌上加大投入了。
运营模式的改变会促使零售商关注发展自有品牌
然而在未来几年内,这种短视的食利型模式将会有重大改变,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苗头。这是因为近几年来,物价的上涨,人力、生产、运输成本的上升使得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他们已经无力支付这些食利型零售商的所要的各种费用,要么涨价,要么通过牺牲质量来压缩成本,要么退出,转而寻找其他渠道。零售商们正面临着流失大量供应商,产品质量下降和产品涨价的危险,这会导致消费者转向其他竞争对手的门店。
而且近几年来,零供矛盾也在不断升级。例如2010年底,作为食利型模式的创立者,家乐福与中国方便面的领军者康师傅的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康师傅全面断货,数月后双方才重新签订供货合同。而原因便是家乐福要求的返点和各种费用已经超出了康师傅的承受范围。
因此,已经有部分零售商开始重新打造与供应商的关系,开拓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北京地区的领头羊物美2008年底便宣布取消供应商促销员进场的费用,虽然没能全部取消各种费用,但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取消各种费用意味着零售商需要从别的地方找回这部分损失的利润,而自有品牌则会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到那时,零售商会不得不加大对自有品牌的投入,主动寻找供应商,严格监管质量,开发适合中国本土消费者的产品。
消费者在逐步接受自有品牌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消费者。在自有品牌进入中国的前几年,中国的消费者没能全面了解自有品牌的概念和其物美价廉的好处,加之零售商在设计,包装上的能力不足,质量监管也有问题,使得自有品牌无法吸引消费者,甚至低劣的质量反而吓退了他们。
而近几年来随着零售商的经验不断丰富,宣传力度的增强,产品设计的提升和质量的改进,都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尝试自有品牌,并重复购买。特别是最近的物价的普遍上涨,许多精明的消费者已经瞄准了物美价廉的自有品牌。
机遇与挑战同行
然而就短期内而言,本土零售商的食利型模式不会有重大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种趋势却是确实存在的,但5年内只会有微小的变化,要等10年甚至更久才会有彻底的改变。因此,在未来的数年里,实力雄厚的跨国零售商和本土领头羊才是发展自有品牌的主力军,预计他们能将自有品牌的销售贡献率由目前的2-3%左右提升至10%甚至更高。而实力较弱的本土零售商,则会等待偷师领导者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开发自己的自有品牌。
而中国消费者完全接受自有品牌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现阶段,自有品牌在富裕城市销售的最好,而在小城市,那里的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还很强,自有品牌绝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如果零售商能不断改进其自有品牌的设计,包装,并严格把控质量,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乐意尝试自有品牌。
但是未来也不是一片坦途,零售商们还要面对诸多挑战。缺乏开发自有品牌的经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来自小生产商的不断升级的价格战,缺乏有效质量监管的体系,这些都将制约着自有品牌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无论如何,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自有品牌的质量,只有优良的质量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带动自有品牌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反之,自有品牌在中国将会陷入寸步难行的沼泽。
版权:PlanetRet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