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
2001年销售总额(单位:十亿美元)
零售业 不详
非食品类 不详
食品类 不详
人口(百万) 4
零售额增长
克罗地亚贸易赤字达130亿美元,但其稳定的币值却保持商品进口价较低。该国观光旅游业发达。预计2002年前8个月零售业的增长为12.8%。2000年最新一次统计的消费者物价通涨指数为5.4%。
并购
在克罗地亚,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连锁企业进行了整合,因此零售业的并购案例有所增长。预计还会有新的并购案发生,尤其是在日用品零售版块。
克罗地亚全国著名连锁Konzum收购了许多地区性小商家,以及几个大型零售企业。旗下有200家门店的日用品连锁公司Diona由于破产已经被挂牌出售。2001年,德国麦德龙正式进入克罗地亚,在首都萨格勒布建造了第一家现付自运门店。之前,麦德龙与克罗地亚本土公司Konzum签署协议,协助后者进行门店发展和运作。
知名零售商
由于战乱和政治体制变革引起的零售版块支离破碎,如今克罗地亚零售企业排名与10年前大不相同。10年前,克罗地亚没有一家外资零售商,所有的零售机构都是国有企业。竞争的需要催化了变革,并且预计这种局面还会继续下去。
今天克罗地亚五大零售商为:Konzum(克罗地亚连锁超市)、Tisak(印刷媒体发行商),KTC(本土公司),Billa(奥地利)和来自意大利的Fliba。
未来五年增长预测
随着大卖场的流行,以及大型零售商(麦德龙,Kaufland)相继宣布计划进军克罗地亚,大卖场和超市在未来将会继续增长,而现有全国零售连锁企业也会进一步整合。
建议新进者
在克罗地亚市场上,占据零售领军席位的都是那些既能控制企业自身管理成本、存货折损、员工薪水和维护费用,又能应对不同市场阶层(market stratification)、不同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各异的消费者的公司。在欧盟东扩的大环境下,这一点尤其确切。那些不能或不愿意调整自身,适应环境的商家很可能会成为外资零售商进军克罗地亚市场并购的对象。
捷克
2001 Sales (US$billion)
2001年销售总额(单位:十亿美元)
零售业 19.8
非食品类 12
食品类 7.9
人口(百万) 10
零售增长
对捷克大多数零售商来说,销售增幅都降低了。疲软的经济、竞争的加剧以及新进的商家都是制约因素。
尽管消费性支出有所下降,但食品、家具以及移动电话销售额却上升了。预计2002年捷克的零售总额为200亿美元。
并购
捷克的大部分并购活动都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2000年,全国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Interkontakt集团申请破产保护,Delhaize旗下的Delvita公司从中收购了50家超市。大多数并购案主角都是有独立房产的大卖场,它们在捷克市场上已经达到了饱和。
知名零售商
10年前,捷克五大零售商主要是国营的Prior连锁公司各分支机构,首批非克罗地亚外资零售企业为Ahold,Delvita(隶属Delhaize Group),Billa和凯马特(Kmart)。
今天,捷克市场上的零售10强都是外资企业,他们中有:Makro CR、CZK Revenue(现付自运),Ahold,Rewe,Penny Market,Kaufland和Tesco。外国零售商(尤其是折扣零售和大卖场模式)的持续介入是零售10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拥有全球经营特长和规模经济的公司增多,利润增长。
技术投资
在捷克,零售商们不断建造一流的仓库和配送中心。事实上,所有的大商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新建筑,它们主要分布在布拉格市郊。
同样,像家乐福这样已经配备有最先进POS、安全、推销及管理报告系统(management reporting systems)大卖场也在加强技术手段,以解决市场分层问题,并根据不同生活方式进行销售。
未来五年增长预测
在捷克,大卖场和超市会放缓增长,新的零售模式会更小巧,因为大店型已经达到市场饱和,并在进行整合。
许多新的购物中心逐渐崛起,而Tesco、家乐福和Ahold将是他们中的主力承租商。这种潮流还将继续,在缩小管理成本的同时推出许多新的外资零售商和零售模式。Dixon’s就是一个进入捷克市场不久、但会朝着第一发起冲击的商家,Lidl也是如此。购物中心会逐渐变成人们的社交聚会场所,零售商需要调整自身适应这个变化。
建议新进者
进入捷克市场的新商家需要着重了解当地市场信息,捷克市场已经趋向成熟,成功的零售商(尤其是那些小零售模式运作者)应该是那些能够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又能够处理消费者收入差距加大以及不同顾客生活方式的商家。
丹麦
2001年销售总额(单位:十亿美元)
零售业 32.4
非食品类 13.4
食品类 19
人口(百万) 5
零售增长
在全球不景气的情况下,丹麦经济在2001年出现了短暂的增长缓慢,但总体仍然富有弹性。预计2002年丹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2003年的增幅可能会达到2.4%。2001年时,丹麦经济增长为1%。
2001年丹麦的失业率从1993年时12.4%的峰值降至5.2%,这比欧洲平均8.3%的失业率情况要好。
不过,2002年初丹麦的消费性支出有所放缓。家庭开支,尤其是汽车、耐用品、家具和住宅方面的开支都降低了。
但在2002年夏季,丹麦消费支出又开始增加了,消费者信心重新振作起来。
并购
丹麦零售公司破产案例在连续几年减少后重新增多。并购活动虽然较少,但从没有停止过。还未涉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欧洲大零售商们继续对丹麦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一直在寻找可能合适的店址及商业合作伙伴。
知名零售商
丹麦的五大零售企业与十年前相同,但他们今天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与国际性连锁商家合并,或比10年前合作更密切。
技术投资
丹麦零售商中的技术革新者目前投资最重的领域就是在门店里安装供顾客自行扫描的设备。
未来五年增长预测
未来五年中,折扣商店(包括食品类和非食品类)数量会继续增多。
建议新进者
丹麦政府将进一步放宽禁止商店(规模很小的食品店除外)在周日营业的限制,以及严格限定门店面积的建筑条款。这些政策的放宽将会改变竞争格局,大型零售商会变得更强大。
德国
2001年销售总额(单位:十亿美元)
零售业 504
非食品类 368
食品类 136
人口(百万) 82
零售增长
德国零售商们正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预计2002年的消费性支出将下降2.75%。商品零售价格几乎没有增长,通货紧缩极有可能发生。麦德龙执行总裁Hans-Joachim Koerber认为,现在的零售环境是二战以来最艰难的。
德国零售市场总体呈现萧条景象。1999-2000年零售收入只增长了约1%,市场疲软的原因可归结为全球经济萎靡,失业率高涨以及人口的老化这几点。
2002年底,德国零售协会会长说,2003年,零售收入将为政府的税收计划贡献50亿欧元,他呼吁政府放宽对商铺营业时间的限制。
折扣零售商增长明显,他们从对手那里夺走了许多市场份额。折扣零售的增长与德国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以及对“一站式”购物的偏好息息相关。
如果继续坚持现行的低价经营有限商品种类路线,并大量经销自有品牌,注重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的话,折扣零售商未来的增长潜力还很大。
并购
德国五大零售商在市场上明显占据统治地位。根据预测,到2010年,德国市场朝五大商家身上集中的程度将更深,零售企业间任何形式的兼并都有可能发生。
过去一年里,德国零售市场上没有大的收购案例,最近的并购交易分别是麦德龙收购Allkauf(1998),沃尔玛买下Interspar(1998年),Quelle被Karstadt收购(1999年)以及REWE收购Meint(1999)。
德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麦德龙和Rewe将扩展重心放在东南欧(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而在西欧不断增加市场份额的是Aldi(阿尔迪)和Lidl(利德尔)。Aldi的重点是西班牙和芬兰,Lidl看中的则是瑞典。法国Intermarche(英特超市)收购了Spar Handels AG公司的股份。沃尔玛则接手了Interspar和Wertkauf。Rewe通过收购Standa公司加强了自己在意大利市场的份额。
知名零售商
德国五大零售企业分别是:麦德龙,Rewe,Tengelmann,EDEKA和Aldi。
技术投资
德国零售商的技术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整合系统及数据仓储(data warehousing,在该领域领先的是沃尔玛)
—能够提供与生产商协作的外联网(Extranets)
—顾客忠诚卡/回扣卡(德国的回扣更灵活)
Otto AG公司新增了网上选购食品服务。与德国第二大建材零售商OBI(欧倍德公司)的合作使Otto还能通过互联网提供DIY及销售园艺产品。
协作计划、预测和补货(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 ,CPFR)技术正逐渐应用到供货链上。CPFR技术有望将由缺货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
未来五年增长预测
折扣零售将会增长,原因有两个:
— 折扣商店如Aldi的商品质量和知名品牌相等或更优
— 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相关地方法律限制了大店面零售模式的发展。
今后,零售商的自有品牌食品类别将更重要。对某些零售商来说,未来10年里自有品牌的份额有望增长一倍。
建议新进者
不要自己建造商店,尽可能的收购。不要更改自己的商业系统(business system),沃尔玛曾经这么做过,却在进入德国市场时遇到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