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以及对12家公司的访谈后,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结论。由于研究设计是以定性/描述/探索方法入手的,这些结论都只是探索性的。因此,这比定量研究更能使我们全面的了解品类管理背后的错综复杂性。结论分成零售商和供应商两方面,并进一步分成以下几类:
什么是品类管理
如何界定一个品类
管理品类
管理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的界面(interface)
一、零售商的品类管理
(一)对零售商而言,什么是品类管理?
结论1
对零售商方面来说,品类管理就是使从供应商到消费者整个供应链最优化的努力。因此,品类经理既是采购员,又是商人和物流官员。员工们则充任其它商业职能。
结论2
为了管理,零售商经营的所有商品被分成若干品类,品类经理负责某一商品群组。一般来说,根据商家经营行业以及品类经理的类型不同,品类经理有3到30种。品类经理既然对某一范围的商品负责,也就使同一品类商品的交叉效应管理成为可能。
(二)如何定义品类?
结论3
零售商将某个商品归属某品类,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对消费者来说是否合乎逻辑(第一)
是否容易管理(生产路线、陈列、供应商)
其它因素(例如:娱乐因素、购买冲动)
结论4
有时零售商必须区分行政品类(administrative categories)与货架品类(shelf categories)。有些商品较扩散,难以分到单个品类中,因此需要两次上架。这就意味着,有两位品类经理参与管理该商品,其中一位充当行政品类经理(administrative category manager),负责与供应商的谈判工作。
(三)管理品类
结论5
运用购物篮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品类的绩效管理可以在零售店完成。但这需要掌握商品销售资料(POS资料)以及采用昂贵的信息技术。安装了扫描工具的店面都可容易的获取商品销售资料,大部分药店都是这样。然而,对这些资料的深度分析虽然不可缺少,却也并非至关重要。
结论6
如果没有购物篮分析法等现代技术手段,商家通常参照以下因素来评测某品类的绩效:
营业额
毛利
净利(DPP)
每米DPP
每立方米DPP
顾客满意度
市场份额
销售额(买进、卖出)
对品类的价值增殖
结论7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零售商要要书写正规的计划书和任务报告,但并不总是要制订品类规划。然而,一份文字上的品类计划并非实践中的品类计划。
结论8
品类团队不存在。唯一存在的小组类型是品类经理和他的助手。不过,品类经理与公司其他部门(市场研究、空间管理等)之间有密切的磋商。
结论9
对品类经理的评测与品类评测标准大致相同:
营业额
利润
市场份额
其它因素
不过也有一种评测体系,其参照标准与上例完全不同:
协作精神
问题解决能力
与行业的合作关系(partnershipping with industry)
其它因素
(四)管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界面区域
结论10
品类管理虽然的确增加了零售商的专业化程度,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强力因素。同样,供应链管理也不是一个强力因素,尽管有人说谁控制着经销谁就是强势的一方。强权的关键在于供应商是否是垄断者(monopolist)。当供应商垄断了某一领域,必须采取相应策略至少使两家卖主垄断(duopoly)的局面诞生。一般情况下,某一行业有三四个供应商似乎较为合理。
结论11
掌握了POS销售资料使零售商的份量增加。
结论12
自有品牌是一个打破垄断格局的方法。不过运行自有品牌也有一点不利因素,那就是零售商的品类经理不光要负责管理大型供应商的品牌商品,还要管理同类别的自有品牌。因此,初期阶段,大型供应商们一般都不愿意与商家分享信息,以免自己成为自有品牌的供应商。即使在供应商不存在垄断的情况下,这也是个因素。不过,零售商却不认同这一点。
结论13
现代技术手段如ER, WA和ESA并不普及。因此,为了获取商品销售资料,商家不光要安装扫描器,还要采用昂贵的软件,花费计算时间。许多公司正在安装自动订货(automatic ordering)系统,下一步他们将瞄准自动发票(automatic invoicing)系统。
结论14
供应链管理得到了所有研究对象的密切关注,其中一家公司还正在建设配送中心。这里给出一个重要建议,将配送环节与零售环节分离利润会更大,配送可以由第三方或零售商的独立分支机构完成。
结论15
似乎特许加盟店比公司自有店面的绩效更好。因此,可以说品类经理只是起作用的一小部分因素,其它因素应该引起同样的重视。
结论16
在某些时候,零售商将某个大型供应商列为首选供应商(preferred supplier),即他们比对手有机会为零售商提供更深远的建议和支持。这意味着品类管理的工作被转移到了生产商身上。在实践中,供应商也认可该体系。
(五)总结论
结论17
在零售版块,品类管理正在不断完善中,所有参与研究的公司都认为,现行的品类管理体系不完美,许多参与公司还处在品类管理的运行初级阶段。
结论18
零售版块不同,品类管理的运行阶段也大有区别。食品版块的品类管理应该是进步最大的,服装版块则是品类管理发展最不充分的,这是因为扫描技术在服饰领域应用一向不广泛。
二、生产商的品类管理
(一)对生产商而言,什么是品类管理?
结论19
照字面意义看,品类管理应该是零售商的特权,但事实上,品类管理不光是零售商的事儿,还是供应商关注的内容。
结论20
对生产商来说,品类管理是除了品牌或商品管理外,又一个关乎商品交叉效应和物流各环节的问题。实施品类管理的目标是达到生产商和零售商(有时甚至是消费者)之间商品流通各商业职能的效率最优化。
结论21
为了避免产品彼此竞争,厂家必须建造内部结构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设置一个专门负责内部运转的品类经理:内部品类经理(the internal category manager)。
结论22
除了一位内部品类经理外,还应该设置一个外部品类经理,负责所有商品种类,这与客户经理职能相似,不过客户经理通常更像是一位推销员,只实行商品经理制订的计划,而外部品类经理更有权势,更有技巧。
结论23
由于生产商方面有两种品类经理,因此品类管理工作不必放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覆盖结构(overlay structure),这尤其适用于内部品类经理。
(二)如何定义品类
结论24
和在零售版块一样,生产商也很难把商品归类。有时,甚至需要把同一种产品列入两个类别,以增强生产商的谈判实力,并获取额外的货架空间。
结论25
生产商对产品的归类大多数建立在消费者感知度(consumer’s perceptions)上,有时也和零售商安排货架空间的方式相同,即建立在零售商的采购结构上。
结论26
生产商用自己的条款评测品类绩效,有时也用零售商的条款进行评测。前一种情况下,测评标准包括:
营业额
利润
市场份额
后种情况下,评测标准则为:
在商品群组中的市场份额
毛利
单位立方米的DPP
(三)管理品类
结论27
生产商对品类经理的评测有不同原则。内部品类经理和外部品类经理的测评指标相同,包括:销量、利润和市场份额。
结论28
生产商虽然很少拟订,但其品类计划大体上有两种:内部品类计划和外部品类计划。内部品类计划是若干品牌规划的总和,由品牌经理在品类小组的协助下完成,它建立在“由内到外”的思考方式(inside-out thinking)上。外部品类计划(即客户计划,account plan)则是由客户经理和他的客户小组拟订的,建立在由外到内的思考方式(outside-in thinking)上。
结论29
尽管品类管理体系的运转要求有专门的品类小组,但事实上很少有生产商设置该机构。
结论30
如果零售商没有扫描系统的话,生产商就不得不等着开发ECR高效客户反应系统。因此,在引进ECR上,零售商可能会成为瓶颈。另一个问题则是,生产商在与零售商探讨现代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上应扮演什么角色。
(四)总结论
结论31
以上得出的许多结论只对少部分公司适用。生产商品类管理的复杂程度平均看来不是很高。另外,各家公司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三、进一步研究
考虑到智力差异(intellectual gaps),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实践总是跟在相关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后面。目前,似乎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无论是管理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可以预测得到,各家公司开始实施、采用或运转已经成熟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讨论策略、策略的实施和变革的阻力,这些都是能够开展进一步研究的领域。研究问题包括:
1.投资EOS, ER, WA, ESA, EP, EPD等技术的回收期(payback periods)是什么?
2.这些领域的投资和技术实施有什么切实可行的途径及日程表?
3.当生产商和零售商对己方及对方品类经理进行测评时,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技术?
4.生产商和零售商的界面区域管理情况如何?在这一点上,Verra于1993年提出了“跨组织”(inter-organization)概念。(联商网编译 作者:G.J. V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