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货好坏影响净收益
零售业的补货是一项高价值活动。根据美国商业部统计,1.1万亿的库存支撑着美国3.2万亿的年零售销售额。库存散布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其中零售环节有4000亿,批发或配送环节有2900亿,厂商那里有4500亿。锁定在库存上的资本数量是惊人的,因此,零售主管们应该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既然库存这么多,零售环节的缺货率应该很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平均有8.2%的购物者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产品现货。缺货高达零售销售总额的6.5%。即使扣除替代产品的销售,零售商因缺货导致的销售额净损失依然还有3.1%。这对零售利润及净收益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不要说顾客满意度的降低了。
有一些商品的库存过多,同样会给组织造成财务损失。库存过多导致零售商削价,从而降低利润,影响到净收益。
现在没有零售商还能承受得起将资本锁在不必要的库存、销售额损失上,也不能承担由于缺货而导致的销售额损失或顾客的不满意。但是,目前的补货做法似乎不能达到完美平衡,使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现在的补货流程
现在的零售补货流程庞大而繁琐,人工操作与自动化夹杂。店铺经理肉眼查看货架上堆放的库存,而总部决策人员查看的是POS记录。在配送中心,经理们走过一堆堆或一箱箱货物,或翻阅成堆的纸文件来估计仓库的库存需要。
不论是否有自动化,补货流程的操作频率都太低。在有自动化的地方,补货系统处理速度太慢。因此,最多每季度才确定并补足库存一次。
另外,现在的补货只集中在商店,很少考虑到配送中心的补货。而且,供货商对补货情况也全然不知。
最后,补货主要是处于商品营销上的考虑。然而,促销、营销及商品营销策略往往会歪曲真正的库存及需求状态,从而歪曲周转率及其它企业经营标准。
补货改进过程中的障碍
希望改进其补货流程、释放无谓锁定在库存上的资本的零售商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缺乏端到端的自动化——没有使整个补货流程自动化的系统,结果,补货方案充其量只是最好的猜测而已,缓慢而不准确。
算法不成熟——现用系统采用简单算法,无法处理复杂的多梯队零售分销网络的补货问题。即便是以前,这些系统的运行速度也太慢,缺乏灵活性,无法有效支持任何一种复杂的补货策略。
缺乏可见性——零售商缺乏对其库存的及时准确的深入了解。POS数据不够用。但是,RFID等技术有望提高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可见性。
数据不真实——零售商赖以制定其补货策略的POS数据往往被一次性的商品营销、市场营销或特别促销活动所歪曲。
缺乏中央数据库——即便零售商痛下决心要收集及时准确的库存信息,这些信息也是散落在组织各处,而不是集中在一个单独的地方供人们快速高效地访问。
缺乏补货与商品营销之间的平衡——商品营销人员的要求往往占有优先性,使得经理们只能做出被动的补货决策。
除非组织克服这些障碍,否则,他们仍将继续碰到这些补货问题,继续经常缺货或库存过多,继续有过多资本锁定在库存上。
零售IT构想:实时补货
实时补货被视为零售补货的未来。实时补货根据连续的POS及RFID数据流来对商店及配送中心的库存水平做出不间断估计。采用实时补货,商店货架可能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就重新堆放一次。日本的一家便利店连锁已经实现在上午及下午根据不同的顾客购买模式重新堆放货架。
实时补货同样要求补货流程各方的密切合作:店铺,配送中心和供货伙伴。它要求一个多梯次的补货策略(多梯次补货通过同步整个企业网络的补货决策来优化库存,从而实现店铺级的客户服务目标)中的店铺与配送中心之间的不间断数据共享。它也需要零售商与其供货商之间的密切协作。
实时补货还需要先进的系统及自动化的支持。这些系统要求有剔除了商品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及特别促销活动等歪曲因素的清洁数据。补货应用程序本身也融合了最新的补货学术理论及零售管理实践。这些系统将是多梯次的、数据驱动的和实时的。
改进补货流程的回报
商店库存锁定的资金高达4000亿,配送中心库存锁定的资金高达2900亿,因此,使用先进的自动化及实时补货,哪怕仅仅将补货流程的效率提高几个百分点,其回报也是极大的。随着库存失衡问题的缓解,零售商们会发现需要锁定在库存上的资金的减少。结果,净收益上扬,公司股价也因而上升。同时,缺货率的下降也会提升顾客满意度。
零售补货行动项目
使补货成为一个高级管理议题
评估现有的补货策略
仔细审查并改正被歪曲的或不准确的需求数据
通过多梯次补货协调店铺及配送中心的工作
平衡商品营销及库存要求
开始与供货商的协作
实现端到端的补货流程自动化
为最终的实时补货做好规划
(联商网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