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我国零售业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矛盾:
第一,零售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多与有品牌的、有含金量的培训少之间的矛盾。翻开与零售相关的报纸、杂志,各种培训名目繁多,但是,真正能够给管理者带来实效的培训项目并不多,而且有品牌的培训项目还不多,因此培训项目鱼龙混杂,也在客观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二,市场对零售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强烈与培训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在2000年全国零售店长数量仅有200名,到2005年职位的需求数量已经猛增到3万余名,而我国在1998年高校调整专业目录时,恰恰取消了贸易经济本科专业,使得正规院校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由此,各类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三,提高理论素养与提升实操能力之间的矛盾。目前的培训项目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是强调零售业管理人才的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侧重零售业管理人才实操能力的提升?当然,要做到两者的统一结合是最佳模式,然而,现实中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谈何容易!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成为当前零售业管理人才培训需要跨越的一道鸿沟。
第四,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矛盾。如今,大专院校的优势在于提供正规教育,而零售企业需要的更多的是职业培训。正规的学历教育往往有严格的学制要求,各类课程的设计与搭配周期也比较长,即使是MBA项目也要2年左右时间,而零售企业对职业培训有明确的专业倾向,希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见缝插针,类似于“短平快”。所以,如何处理好正规教育“远水”与零售企业对职业培训“近渴”的关系,成为当前大专院校和零售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五,零售业业态差异与统一教材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零售业业态多样,把如此众多业态的管理人员放在一起培训,本身就没有对培训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可想而知,即使主讲教授的水平再高,众口难调,培训的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第六,参加培训人员的多样化动机与培训机构的统一标准、统一认证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参加培训的人员存在着各种动机,有的希望获得进入零售业领域的“许可证”,有的从职业发展与未来升迁考虑,有的看好零售业,属于跨行业投资,希望对整个行业有所了解,如此众多的动机,往往难以通过“统一标准”来认证。鱼目混珠的结构必然是损害了培训机构认证的威信,挫伤了参加培训人员的积极性。
第七,教师队伍的多样化与统一教材之间的矛盾。目前,参与零售业管理人才培训的教师既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研究员,也有来自企业的高管人员,甚至某些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各自的文化背景、优势特长都有所不同,要把大家的长处统筹到一个统一的教材中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我们研究机构主编一个学术著作,在统筹各位学者的不同风格、写作规范时都非常困难,试想统筹一个跨度如此之大的培训统一教材,就更加困难了。
第八,培训的收费水平与培训机构盈利水平之间的矛盾。不容讳言,尽管所有的培训机构都说自己是非盈利的或者是微利的,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许多培训项目存在暴利现象,甚至有些培训项目成为了“交钱——发证”的简单劳动。
如何化解如上矛盾,我建议:
第一,培训机构应当树立打造精品培训的目标,从长计议,克服短期牟利的行为。必须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不断总结经验。
第二,从市场需求出发,为零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从培训机构能力出发,更不是从某个政府部门完成某些培训任务出发。因为,精品培训是需要通过市场检验的,零售企业对培训项目是否认可,是培训项目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第三,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训项目的成败,而教师之间的交流、考核、统一认识、提高授课技巧都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师资本身的培训,这是非常致命的。
第四,针对不同业态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也就是说,必须对零售业的培训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顾客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
第五,严格控制培训班规模,提高培训门槛,杜绝鱼龙混杂的现象。精品的培训不是靠人头数量取胜,而是靠质量取胜。当然,这也要求培训机构平衡好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
第六,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注重理论引导,推广模块培训,强化案例分析。目前来看,许多管理人员缺乏理论素养,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冲击下,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因此,培训项目必须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模块化培训,可以规避“统一模式”的单调僵化,而案例分析可以大大丰富培训的实战背景,鼓励学员参与讨论,防止出现传统教育中的“一言堂”现象。
大家多多学习交流,以后都是稀缺人才啊!至少能赶上前进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