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市场全面开放的两年中,外资零售企业独资并购的步伐迅速,而“重规模轻效益”成了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通病。
昨天是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两周年的纪念日。去年的倒闭潮没有影响今年内资零售企业的跑马圈地,而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也在加速。记者昨天从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商业企业家12·11论坛”上获悉,零售市场全面开放的两年中,外资零售企业独资并购的步伐迅速,而“重规模轻效益”成了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通病。
外资纷纷独资并购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外资商业企业达到1027家,是前12年批准设立的外资商业企业总数的3倍。今年,外资商业企业的进入经历了由自开门店到并购扩张,由一线城市转入二三线城市扩张,扩张速度仍然较快,其中家乐福依然充当了外资企业扩张的领头羊,截至目前,家乐福在华门店数量达到88家、沃尔玛67家、易初莲花74家等。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国家放开了对商业企业股权方面的限制,众多外资企业采取了增资扩股的方式或者直接进行独资经营,今年6月,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旗下百盛商业集团完成北京百盛的独资,近日又开始斥巨资回购其在国内的输出管理门店,而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则直接进行独资经营。洪涛表示,在2005年新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中,独资企业625家,占总数的61%。尽管今年的统计情况尚未公布,但预计独资企业比例将会更高。
并购是外资商业企业的另一重要扩张模式,今年外资并购进入高潮:百安居1.5亿英镑全面收购欧倍德在华13家连锁店;国际家电渠道巨头百思买1.8亿美元控股国内五星电器;TNT斥资8亿元收购华宇物流100%股权;传美国家居巨头家得宝收购天津家世界;沃尔玛10亿美元欲收购国内连锁超市好又多等等。
内资企业重规模轻效益
尽管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但是并没有出现外商如江河决口、大堤崩溃一样进入中国的态势。2005年中国零售业百强中,前几名被百联集团、国美、苏宁、大商、永乐、北京华联包揽。家乐福从2004年排名第5名下降到2005年的第10名,沃尔玛、易初莲花、欧尚则位列23、20、40名。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表示,完全开放的两年内,内资企业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内资企业过分追求规模数量,缺乏效益积累。国美、苏宁等国内家电渠道巨头疯狂开设新门店,北京地区家电卖场数量达到百余家,与门店数量同时出现的是家电卖场单店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统计数据显示,零售企业百强中,国内企业平均盈利水平是0.99%,而外资企业为2.22%,与此同时,零售百强的规模却在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这种反差造成零售商挪用贷款、拖欠供货商货款、收取进场费等不健康的盈利模式普遍存在。据统计,2006年,北京地区零售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年利润才1400元。
从去年3月普尔斯马特的崩盘到现在铜锣湾商业集团的窘境,因为盲目扩张造成的资金链断裂、亏损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黄国雄表示,在开放初期,圈地圈钱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完全开放,零售企业应当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的目标。
本土商业处于转型期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在昨天的论坛中表示,入世5年来,中国政府已经认真履行了入世时做出的承诺。政府已经完成了在市场和规则两方面与国际的接轨,这意味着开放型经济在我国的全面确立。陈文玲表示,在开放过程中,我国的商业已经由过去以低技术、低知识、简单化劳动为特点的传统行业转向技术知识含量高的现代商业。
陈文玲认为,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使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而目前内资商业企业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她表示,内资商业企业应当从企业规模、数量、外延的扩张转向企业效益、质量和内涵的扩张;从单体单店经营阶段转向企业间整合共赢阶段;从传统的流通交易方式转向现代流通交易方式,建立成熟的物流平台和体系;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从模仿国外的经营模式阶段到创新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阶段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