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零售业扩张势头明显,每年有100余家新购物中心开业,我国现阶段大型商圈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全国顶级商圈中,2017年度总业绩超100亿以上的有13个,接近100亿的有9个。区域分布主要集中于北上广深及中部地区。然而,从2012年起,主城区城市级商圈的购物中心逐年递减,增长放缓,区域商圈崛起。
近年来,伴随着老商圈的持续扩容和新兴商圈不断出现,全国各大城市中几十万平方米乃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商圈比比皆是。一些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镇,也建起了二三十万平方米的商圈。这种非常态的发展,导致不少地方商业体严重过剩、出现泡沫。有相关报告称,沈阳、杭州、成都和长沙等19个城市人均商业面积远超过1.5平方米的供求均衡标准线,商业地产存在体量过剩的风险。
目前为止,虽然市场总体在变大,但电商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在全国各大城市,各个商圈在规划建设上趋于雷同,几乎都是以传统百货零售卖场为主,缺乏个性和特色,因此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这从反面折射出目前零售行业的尴尬窘境。在行业竞争加剧和电商等新渠道的冲击之下,线下市场空间一再被压缩,曾经显赫一时的百货零售,风光不再。
来自电商的冲击才是导致商圈百货零售走下坡路的最主要原因,而商业体量过剩和同质化竞争则进一步放大了电商的冲击效应。
电商改变了很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消费习惯,使得实体店不幸沦为越来越多网购一族的“试衣间”。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我国网购市场年交易规模从7800多亿元猛增至2.8万亿元;预计2015年,这一数字将比2014年增加40%,达到3.95万亿。
电商本身不会带来市场规模增长,网络购物规模猛增,就意味着线下市场空间被压缩,各商圈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面对形式严峻的商圈市场受挤压的现状,商圈百货纷纷加快了布局商圈新零售平台的步伐,力图借此转型突围。
•助力商家转型:整合外部资源,赋能商家,助力商家逐步转型升级。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周边居民消费的便利与体验。
•吸引**购物:通过平台升级,整合资源与服务,多元营销引流。
•消费留本地:把消费与税收留在本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很多商圈客流减少,出现“关店潮”,昔日人山人海的景象比从前少了很多。如果有组织机构或商圈内的几个大商家联合起来,寻找外部赋能,整合商圈内的商家,一同构建智慧型商圈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以模式、系统、方法、供应链与金融等能力助力更多临街商户转型升级,那么就可以用新零售的方式让商圈繁荣再现。
1、构筑商圈零售平台
构建智慧型商圈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整合外部资源赋能商圈,搭建商圈新零售平台,重塑人货场,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同时,借助技术系统,实现顾客的全面数字化,实现商品、交易、数据、服务的数字化升级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模式赋能:运营模式+销售模式+服务模式+营销模式
技术赋能:顾客端系统+导购端系统+商家端系统+管理系统+城市零售平台
方法赋能:咨询培训+企划设计+营销推广+智能门店
供应链赋能:产地直发+海外直邮+工厂直送+公共货共享
金融赋能:卡券积分共享+金融服务+**服务
2、整合赋能商家
赋能并吸引商家入驻,协助转型升级
整合外部资源,针对临街商家商场输出模式、系统、方法、供应链与金融,赋能并招募其他商家入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商圈内商家的转型升级。
3、统一引流营销
通过引流与服务,提升商圈服务,吸引顾客
在城市新零售平台,从各个入口进入的消费者,都能凭借唯一的会员识别,进行营销、交易、互动,获得跨渠道无差别的体验。
4、沉淀商圈大数据
通过统一管理商家,沉淀输出商圈大数据
借助商圈新零售平台和商家端的数据口,沉淀各维度的消费数据,分析商圈大数据,从而反哺指导商圈与商家的零售运营。
电商对于传统商业的冲击最大的软肋在于电商缺乏体验感,相比之下,商圈百货能够扬长避短,让消费者增强体验感,这是电商无法比拟的优势。打造商圈新零售平台可谓是商圈走出当前百货零售业困境的一个转型方式。事实上,购物中心的转型也是在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预计未来几年内,传统商圈像商圈新零售平台转型的趋势将愈加明显,体验式消费场所将会越来越多,中国各大商圈的零售业态将发生很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