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这本书,柴静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如两会、地震、非典、家暴、药家鑫案、卢安克等等,讲述了自己在央视的10年经历和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在虐猫事件中,柴静提到了洛阳籍摄影师马宏杰,他扒火车、拍耍猴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不少人的尊敬。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环境、三农、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书名看似简单,但仔细揣摩,却内涵深厚。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人的一生是不断实现自我意识的过程。她说:“我的理想是不断完善自我”。看《看见》,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书粗读了一遍,又细读了一遍,才幡然大悟: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她许多片段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看见非典时期由于疫情的肆掠,运送病人的医生没有隔离服,只能穿着普通的蓝色外科手术服时,我明白了:当我们全心全意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看见偏远的双城出现了集体自杀事件,我才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精彩,若不能被打开,那么也是可悲的事情;看见遭受丈夫十几年殴打不曾还手、却在一天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华后,我懂得了: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憎恨,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这些命运。
曼德拉说,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看见》是一部讲故事的书。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成了听故事的人。
作者:李灶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