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超市自有品牌为何频出质量问题?
对话嘉宾
广东德比律师事务所律师 金豪
原乐购CEO、上海通略零售业
顾问公司董事长 沈建国
越来越多的超市开始涉足自有品牌的开发,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前不久,北京市工商曝光了一批不合格纸制品,其中包含京客隆、沃尔玛等。
事实上,超市自有品牌出现质量问题已经早有先例,家乐福、百佳、好又多、乐购等都曾出现过类似状况。业内人士透露,超市来自供应商的商品毛利率在5%左右,自有品牌商品的平均毛利率能达到15%。因此,大润发等超市都有加大自有品牌产品销售占比的计划。但是,自有品牌大多采取代工模式,这就难以界定这类商品的监督权归哪个职能部门,给质量监控带来难度。
零售业“微利时代”催生自有品牌
记者:一些大型零售企业、超市卖场为什么热衷于创立自有品牌?
沈建国:中国零售业增长变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上同质化竞争严重,加剧了零售企业的垂直衰退。同时,国内零售企业陷入了只靠进场费等赞助金,追求收入成长的陷阱,背弃了零售业生存本质,导致过度的OI变成了毒药,再也“挤不出牙膏”。加上政府干预、品牌逐渐强势等原因,现在零售商对供应商的钳制也逐渐变小,向厂商收取通道费也有一定限度,不再予取予求。此外,由于成本上升,商品的毛利结构问题也凸显。开源是零售业下一个阶段的生存与跨越的最重要策略。
食品安全管理缺乏专业人才
记者:目前大型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沈建国: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零售业不像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买和卖那么简单。在自有品牌开发建设这一块,像行销与制造业属性的结合,涉及产品研发和设计、品牌建设、产品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自有品牌产品对库存、损耗、季节管理、物流、品管等方面也要求很高。
总之,国内自有品牌建设存在着高层观念、制度、战略定位规划等方面的难题,首要的表现就是缺乏品牌管理的专业行销规划人才。自有品牌产品一样需要行销5P(产品,价格,包装,上架管理,推广)的管理,零售企业要担负很大的责任。特别是食品类商品,还需要很强的食品安全与产品销售期限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除此之外,在作业方式、物流配送等方面,零售企业也要面对类似的挑战。
相关法规缺失不能作为质量出问题的借口
记者:为什么超市自有品牌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是否与法规空白以及监管缺失有关?
金豪:到目前为止,我国确实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超市自有品牌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但我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律法规的缺失,而在于对已有标准和法规的执行不到位。因为即使是超市自有品牌,所生产的也无非是市场上已有的、常见的产品,比如纸巾、纸杯、食品、日化用品等。对于这些产品的生产规范和产品质量,我国都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即使没有国家标准,也有行业标准等通用的规则,超市自有品牌产品也理所应当地要遵守这些规则。即使是在相关标准缺失的情况下企业自主制定相关标准,也不应该低于普遍的产品质量标准。所以如果以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为理由来解释超市自有品牌产品的质量问题,有避重就轻、找借口之嫌。
(中新网 记者 赵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