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本土企业逐渐崛起 外资商业“水土不服”
2013年06月05日 09:57
来源:大众日报
6月1日上午11点,位于青岛市人民路的四方乐购超市内挤满了前来购物的市民。“听说乐购超市要关门了,来淘点儿便宜东西。”市民张女士边“扫货”边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超市的各类货架前标有“最后清仓”、“大甩卖”的字样,蔬菜、肉类、水产、面食、奶制品等货柜都已售空,工作人员似乎都在做着撤离前的准备。
一位超市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已收到通知,乐购超市将于6月底正式关闭,所有员工将解除合同,进行赔偿。从现在起,所有商品进行一个月的打折清仓处理。”
作为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TESCO(乐购)进军青岛的第一家店面,并且是在内地的第一个自建物业门店(自建一个店的成本可通过租赁方式开10个店),TESCO对青岛店的期待可想而知。2010年初,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的四方乐购一开业就显示出极高的“心气儿”。岛城业内曾对其高度评价,认为“TESCO除了可以给青岛流通业带来新鲜血液外,其所讲究的‘精益’化经营,也将为岛城零售企业起到示范。”
此次四方乐购关闭的消息不禁让人唏嘘。据媒体报道,TESCO在华业绩压力巨大,去年就已经关闭了在安徽蚌埠、江苏常州、泰州和辽宁铁岭的4家卖场。今年5月底,开业10年的乐购上海镇宁店也已关闭。其在青岛的发展也是连连受挫:除四方乐购关店外,与四方店同时选址的市北区明霞路项目一直未有大的进展,据传已转给另一外资零售大鳄。2010年开建的城阳区正阳路项目也仅仅停留在地下施工阶段。
面子与里子
作为外资商业大鳄,TESCO在青岛的遭遇并不是孤例。乐天玛特城阳店早已关闭,其在崂山区的世纪广场店也是举步维艰。家乐福、沃尔玛等似乎也都进入低调的“蛰伏期”,与10年前进入青岛时的高调跑马圈地形成鲜明对比。
谈及原因,业内认为,外资企业在本土化过程中自身经营不善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方乐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为了和利群抢夺客源,几百种商品价格一降再降,多次拼出全城最低价,比农贸市场还便宜,甚至引得市南区的居民都来人民路购物。此次商战,单比硬件,乐购无疑占尽上风,但从竞争软实力上看,经营了10年的利群拥有的供货商资源、顾客忠诚度,绝非乐购在短时间内所能积累的。一番价格战后,乐购元气大伤。
具有港资背景的城阳宝龙城市广场也在经历着关门倒闭后重新招商的“阵痛”。虽然这个城市综合体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模式都有过令人慨叹的大手笔,但2009年开业后,商场管理层对自身定位并不清晰,并且人事更迭频繁,给经营商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最终导致了2年后的关门歇业。
“管理层频换,每次都会调整经营策略,有一次为了引入一家高档百货,甚至要求全部商家限期撤离。为了回笼资金,商场近乎苛刻地‘压榨’商户,一平方米的租金高达17000/月,并且规定每年递增15%。”曾在此经营一家家纺店的店主王春萍,对于之前混乱的管理感触深刻。
在青岛永旺东泰商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惠杰看来,宝龙、乐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过分自负。他认为,外资商业必须真正融入到青岛的土壤里,不仅要做面子,还要做里子,本土化不只是对当地市场的熟悉和消费者习惯的把握,更有供应链本土化的难题,尤其是后者,外资做得远远不够。
本土企业崛起
不仅是在青岛,外资零售巨头在国内大多数地区都在同时遭遇“状况”,这也是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十多年以来首度出现。除了自身经营不善,本土企业的挑战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数年发展,本土企业在与外资竞争过程中逐步壮大了实力,形成了在某一区域的强势地位。比如利群集团,这些年对外阻击沃尔玛、乐购,在省内抗衡济南银座、潍坊中百,从未落过下风。
利群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赵玉利说:“这些年,通过与大批跨国商业巨头的同场竞技,我们学到了很多国际先进到的商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高水平的硬件设施。在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流程再造、升级,逐步缩小了与跨国巨头的差距。。”
在本土企业加快扩张速度的同时,其外资竞争对手这些年逐渐失去了“超国民待遇”,在物业、租金、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势基本消失,在与本土企业的竞争中更显得力不从心。
“区域商业的优势就是决策快速、调整灵活。而外资卖场只能在经营上作调整,无法在战略上做决断,因为战略是由其总部把控的,这也是外资大鳄越来越痛苦的原因。”岛城一位商业人士认为,相信未来几年里,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